爱上教书,爱上读书

来源 :阅读(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qiu121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一月来,一直在阅读冷玉斌老师所著《教书这么好的事》,无论是连读数篇,还是偶尔一翻,都很喜欢。冷老师的书耐读,感觉总也读不完。这里有太多的温暖让人不由自主地停留,有太多的触动让人情不自禁地反复回味,还有太多广博的涉猎让人禁不住想顺着那些书名赶紧买书。
  这本书分为四辑,分别是“漫读之言”“专业之味”“童书之趣”“阅历之乐”。对应这四个部分,我也想从这四个方面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和思考。
  “做一个真读书人”
  冷老师说,“真读书人”中的“‘真’字,意味深长,是真正读,是坚持读,是会读……”仅就列举出来的三点来说,其实达到任何一点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况是三点,何况后面还跟了一个可怕的省略号!可见,做个“真读书人”真不容易!
  有一句并不是很恰当的话是“谎言重复一千遍,仿佛就成了真理”,那么我们成人不爱读书怎么办呢?孩子不爱读书怎么办呢?我想那就从“假读书”开始吧!与“真读书”相对,“假读书”就是不是真正读,不能坚持读,不会读……只是,在我想,“假读书”毕竟也是读起来了,假着假着,读着读着可能也就成真了!所以,如果暂时还做不成像冷老师一样的“真读书人”,那就从做“假读书人”开始吧!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阅读生活”
  “跨界阅读,在我看来,指向的就是阅读最本真的意义:跨越边界,理解世界;理解世界,万物互联——世界从来不是一个角落,也不只有一个角度,跨界阅读,正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阅读生活。”这是冷老师对跨界阅读的理解。我非常认同这样的理解。
  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专业性也越来越强。而这种专业性在一定程度也带来了局限性,突破这种局限性的一种方法就是阅读专业之外的书籍,它往往能帮我们打开一扇窗,能够不断地豐富自我和完善自我。
  作为语文教师,经常阅读的就是文学类书籍了,在此之外,还可以尝试阅读科学类、哲学类、艺术类、管理类等书籍。冷老师在书中说,跨界阅读不仅是跨专业阅读,还可以是跨领域阅读、跨身份阅读、跨媒介阅读。跨界阅读让人视野更宽阔。所以,“阅读也是一种狩猎,当更多的猎物被捕获时,随之而来的,正是属于你的幸福而完整的生活。”
  “求得与儿童的共感”
  成尚荣先生在《儿童立场》这本书中说到:“教育的大智慧就是认识儿童,发现儿童,促进儿童发展;教育的愚蠢与错误也正是因为‘儿童缺场’,对儿童的漠视和误读。”
  教师要了解儿童,“求得与儿童的共感”是对儿童教师非常必要的。成人了解儿童,去阅读童书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它们是从儿童的视角来书写的,主人公也都是儿童,从这些儿童身上能看到我们现实中的学生的身影,能让我们反思,能让我们在故事中更了解儿童,更接近儿童。另外,童书的作者也是很有智慧的,如冷老师举例《课外作业代写公司》所言,童书的作者也会“将自己化身在书中,将自己观察的童话、教育和社会,借着孩子的嘴巴与心灵表达出来。”比如,在《巧克力男孩》中,体会到喜欢不意味着一定占有,有所选择,适当放弃才会让生活更美好;在《胡桃木小姐》中,认识到回归生命本真,做真实的自己,才能让生命焕发生机,让心灵有一个永久的家。这些都是童书带给读者的智慧与思考。
  所以,阅读童书,也是在阅读儿童的教育智慧,“最重要的是,大人要有自己精神上的准备,与儿童共同成长。”
  “寻找心中的桃花源”
  在一千多年前,陶渊明笔下的 “桃花源”就成为了人们理想的圣地,无不让人心驰神往。为什么它会流传那么深远,就是每一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桃花源”,“也许永远无法抵达,却从未停止寻找”。教育者当然不能例外。转引《课程与教师》中的一句话:“要重新把握课程,教师自身首先必须摆脱‘公共框架’的束缚,根据自身的教育想象力与设计力,形成新的课程见解。”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并且深有感触。我想,每一位教师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领地,这片领地是建立在自己已有的知识能力甚至是兴趣、爱好基础上的,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领地也是不同的。这片领地就可以成为每位教师的“桃花源”。
  说到这里,我也想说说我心中的“桃花源”,其实就是我正在做的事:可以去不断阅读,可以和学生一起阅读。记得蒋军晶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要明白,老师自己读书了,成了阅读者,即使没有什么高深的理念,即使没有丰富的教学方法,他站在讲台上也是语文,虽然他的教学要改进,但差不到哪里去。”初登讲台时的我,面对学生感到一片茫然。虽然自己已经做了二十年的学生,但还是遗憾地发现自己不能很好地与学生相处。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突然惊奇地发现,自己竟然可以凭借着已有的阅读经验和感受撑起一节课,而且我能够从学生的眼神中看到他们的喜欢。就这样,我继续阅读,继续把我的阅读分享给我的学生,继续和学生一起阅读。我从阅读中逐渐了解了学生,也因为阅读,和学生共读而建立起了属于我们之间的联系。我们可以聊一本书,可以聊书中的某一个人物,某一个情节,我和学生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我感到庆幸,还好我喜欢阅读,还好我和学生一起阅读,还好这些美好和更多的美好都没错过。教书真好!读书真好!
  读完《教书这么好的事》,写完这些文字,我为没办法穷尽自己的感受而感到惭愧和苦恼,但是内心又是如此的充盈和满足。读过,写过,我已心满意足。谢谢这本充满教育智慧、富有教育情怀、值得一读再读的《教书这么好的事》!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景城学校)
其他文献
古人云:“爱子,教子以义方,弗纳于邪。”意思是说喜爱子女,应当以正道教导他,不要让他步入邪路。在家庭教育管理中,有的家长只会满足孩子的一切物欲,这种情况造成了学生感恩心理的缺失。其实感恩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美德,学校应该将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教会孩子懂得感恩。  首先,对父母长辈感恩。一次班会课上,我结合具体事例告诉学生,父母对他们的爱很深,很多父
期刊
今年是建党一百周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成了各个基层党支部党性教育活动的首选主题,最直接的形式是去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接受洗礼。全体党员面对党旗,重温入党誓词,胸前的党徽、紧握的拳头、铿锵有力的誓言,不仅是“不忘初心”的庄严承诺,也是坚定继续前行“牢记使命”的忠诚信念。  这样的形式我是真心喜欢的,但凡有机会也定会前往参加。只说这几年我先后去过的伟人故里就有湘潭的韶山冲、宁乡的炭子冲、浏阳的文
期刊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每当听到这首《红梅赞》,我都会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红岩》是现代作家罗广斌、杨益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一部经典的革命小说。从初中时第一回读它开始,到如今从教多年,总喜欢将它推荐给我高年级的学生,这本小说一直是我心中最爱的“红色经典”之一。  “红色经典”作品那么多,我为什么特别喜爱《红岩》呢?  第一,小说中的英雄们铁骨铮铮,事迹鲜活生动。书中讲述了19
期刊
《青蛙卖泥塘》这篇课文情节有趣,并蕴含着“听取建议,努力改变”的人生道理,课文结构层次清晰,详写部分是很好的文本示范,让学生在语言训练中有抓手,便于模仿;而略写部分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可以依托文本,多角度反复练习表达,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结合童话文本的特点和书后练习,我就“委婉地表达建议”这个训练点进行了以下教学:  常言道,一句话能把人说笑,也能把人说跳。可见,语言表达的艺术性在日常
期刊
情怀是一种心境,是人精神境界的体现。教育情怀是教育者对教育事业产生的专业心境和情感依附,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机制和专业发展的情感向心力。  教育是一片沃土,需要教师用力、用情、用心耕耘。教育是一项漫长的事业,需要教师坚守自己的教育情怀。教育情怀不仅仅是一种心境,更是一种力量。斯霞老师的“爱满天下”,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正折射了他们终其一生为教育事业无悔奉献的教育情怀。  教
期刊
【摘要】真实自然、带着思考的读写,可以促进生命的成长,本文从老子的“道法自然”出发,通过回归本源、认识规律、寻找策略,探索儿童读写生长的路径。  【关键词】自然而然 读写生长 读写策略  春秋时期的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道法自然”,认为天、地、人乃至宇宙的运行都要遵从于“道”。“道”是自然,是不被外力干涉的、事物本身的样子。这对中国文人的读书写作影响颇深,因此有了泰州学派一代宗师李贽的“童心说
期刊
【摘要】学生言语实践中本体缺位的现象依然存在,让学生亲历言语实践的全程,需要打开儿童的世界,生长儿童的言语经验,亲历有意义的言说,分享言语实践的快乐,从而推动他们养成语文素养,生成言语智慧。  【关键词】儿童世界 言语经验 有意义言说 分享快乐  强化学生言语实践,努力让语文要素在学生的言语活动中落地,已经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然而,由于理解的偏颇或实践操作策略的缺失,课堂中儿童缺位的“言说”依
期刊
读他的名字,就能判断这个孩子来自一个注重传统文化的家庭。  这孩子懂规矩,要求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求怎么做就怎么做,而且做得很好。来上课时说“老师好”,下课了说“老师再见”,一副一本正经的样子。他似乎有些木讷。  我担心他的作文也这样四平八稳。  可是,完全没有。他的作文内容有趣,文字灵动。阅读经典文本时,对语言的感觉也很敏锐,品析准确。  我满心欢喜。我经常把他的作文读给大家听,他只是将眼睛稍微睁
期刊
《红日》是一部战争题材的小说,堪称新中国军事文学创作历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它以1947年山东战场的涟水、莱芜、孟良崮三个连贯的战役为中心,讲述了共产党华东野战军与国民党的王牌军74师之间展开的大规模战役的故事。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当我翻开这本书时,即使过了将近半个世纪,仍感受得到解放军处于绝境之中而依旧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决心与勇气。小说既形象地表现了当时山东战场上敌我双方力量的强弱悬殊,又使读
期刊
“我们都身陷学习这桩事当中”——《势不可挡的学习》一书开篇,就令读者悚然心惊。不是吗?从大处看,这是一个“学习的时代”,“学习型社会”日益形成;往小处说,作为教师,每日都在与“学习”打交道,“重中之重都是要确保学生的学习”。那么,该如何观察学习,理解学习,促进学习,这就成了极为必要乃至紧迫的任务,就这一点,一直以来的相关研究也很多,各种论著与观点层出不穷。道格拉斯·费希尔和南希·弗雷所著的《势不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