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原型批评视角下《罪与罚》浅析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meng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神话原型批评作为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上文艺理论以及文学作品研究有很大的影响。传入我国以来,与我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本土化的原型批评理论,并被广泛运用到文学研究,它拓宽了文学研究的视野,受到很多研究者的重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成就在于《罪与罚》,由于其自身独特的心理艺术挖掘,在我国备受重视,本文旨在从神话原型批评角度探微《罪与罚》。
   关键词:《罪与罚》 陀思妥耶夫斯基 情景 形象 主题
  神话原型批评是继黑格尔“绝对理念”之后西方文论的一个重要创新。弗莱认为神话是后世文学的原型,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弗雷泽在他的《金枝》认为祭祀仪式表现出来的无意识象征源于神话原型;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则表现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普遍具有的共同心理体验。这些思想共同指向了一个主题——原型。原型就是其它事物可以仿照它来进行,在后世文学作品中总可以在它身上找到共同点。就是由于这种这一思想运用到文学研究,搭起了文学作品与神话的桥梁,搭建了文学与人类共同的意识形态、思维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单纯的文本的研究。神话原型批评的研究用文本作为切入点,向文学的源头溯源。为文学研究开沟取水,给文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开拓了文学发现的视野。
  一.原型情景
  世界各民族的文化进程有其相似性,都是一个由原始到现代的过程;其中的文化因素的发展,也多有相似之处。如四大文明都发源于大河流域,原始先民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原始社会,先民的意识尚未开化,对世界的认识缺少理性,多属感知状态。在这种懵懂状态下,由于缺少抽象思维,他们按照人自身的形象,并加以改造,创造了许多神话,这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回顾中国古典神话中盘古天地开辟、女娲造人、鲧、禹治水,这又何尝不与西方的上帝创世、亚当夏娃、诺亚方舟的故事不谋而合。這些事件的情景都有其相似性。追根溯源我们都可以归结为原型情景。
  尽管东西方文明有很大区别,但是,在人类远古时期所遭遇的情景是类似的,他们都经历了洪水泛滥,洪水给他们的内心造成了伤害,在他们无意识中就会把洪水当成灾难,这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一致。就是由于各民族在潜意识中都有对洪水的认知,所以在他们的世界观中就有用了对洪水相似的理念。因此表现在文学作品中的情景也有其相似性。
  情景是作品不可或缺的有机因素。不管是小说,戏剧还是诗歌,情景都是非常重要的,受到了许多研究者的关注。《罪与罚》作为描写十九史记俄国心理小说,其中的情景描写非常多,有现实的情景,也有想象中的情景,更有梦幻中的情景,当然这其中也有很多值得注意的现象。
  如《罪与罚》中有这样的一段描述“他沿着街走仿佛一切东西都搬走了,他悄悄地蹑手蹑脚的走进客厅,这几乎一切东西都和以前一样,一个黄沙发和几幅装在镜框里的油画,那又大又圆的红铜色的月亮,朝着窗户里凝视折……”[1]月亮怎么会是红铜色?我国古典诗词中多有对月的描述,都是皎洁、洁白、晶莹、明亮之类的词。这里出现了红色的月亮,与生活中人们的感知有很大差别。
  叶舒宪指出:“原型是人类长期的心理积淀中未被直接感知到的集体无意识的呈现,因而是作为潜在的无意识进入创作过程的。但它们又必须得到外化,最终呈现一种‘原始意象’,在远古的时候表现为神话形象,然后再不同时期通过艺术在无意识中激活转变为艺术形象。”[2]神话原型中出现了最初的意象,后世作品多会受它影响。这就意味着作者对红铜色月亮情境的设置并不是独创的,只不过是对先前意识的一种借鉴。是作者吸收了前人的经验,再结合自身心理感知,对的二次艺术构思。
  《圣经》就是它的源头。《启示录》介绍:“揭开第六印的时候,我又看见地大震动。日头变黑像毛布,满月变红像血。”[3]《圣经》作为西方世界的文化支柱,一直渗透在西方人的骨髓。他们都相信《圣经》是一切事物的真理,基督教、犹太教都把《圣经》奉为自己的骨血。在西方世界流传了几千年经久不衰。也成为西方文学延续最久的文学源头之一。它与西方文学作品也有着必然的联系。《圣经·启示录》是圣经的尾篇,里面有许多未来的预示,特别是对灾难的预示。里面所提到的五星坠落等灾难性的情景。这些都在人的潜意识中成了对灾难的暗示。因此这里的“月亮变红”被作者寄寓了一种暗示,暗示着灾难的发生,主人公阿斯科尔尼科夫在下意识的情况下看到了红月亮,无疑是对自己命运的阐释。看到了自己未来的命运走向。作者对这一情景的阐释就是要告诉读者阿斯科尔尼科夫的厄运。
  此外《圣经·旧约》第七章第一节上也说:“末日前嗜血红月……”[4]这是对世界末日到来前的描写,同样的,在世界末日即将来时有红月出现。这同样是人们对于红月的印象。联想到“集体无意识”就是各民族都把红月作为灾难发生前的预示。美国英语文学教授利兰·莱肯在他的《圣经文学导论》中说:“我们看到了一个宇宙毁灭的异象,处处充满着毁灭世界的强大原型:大地震、黑太阳、血红的月亮、坠落的星辰。”[5]很显然,圣经中提到这些大地震、红月亮、坠落的星辰在美国文学中都是灾难发生前的征兆。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借助了《圣经》中的这个情景。用红铜色的月亮来再现阿斯科尔尼科夫的灾难。阿斯科尔尼科夫在这里看到了这样的红月,也看到了命运的摆弄,与小说中的“罪”“罚”融洽的结合在一起。这里的“罪”和“罚”都是一种灾难。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告诉我们不同地域的人们会有相似的意识。对于红月亮的记载不仅在西方世界,在东方也有相似的情况。中国是东方文明的代表,同样将红月亮作为表达灾难的原型。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载:“佛言:‘大王!吾今所化大千世界,百亿须弥,百亿日月,一一须弥有四天下。此赡部洲,十六大国、五百中国、十万小国,是诸国中若七难起。一者,日月失度。日色改变——白色、赤色、黄色、黑色,或二三四五日并照;月色改变——赤色、黄色’”[6]它展示了佛和王的对话,告诉世人不管哪个国家,若出现日月失色、日月并照、月色变赤等七个现象,预示着国家将要有大难,将面临灭亡的危险。文中特别提到了世界诸国,可见这种情景普遍存在于不同民族。
其他文献
当前,在新课改理念下,我国初中英语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英语课堂中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的方式提高语言综合能力以及英语表达能力.
由于群众文化的参与主体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带有群体性;而且具有自我娱乐、自我学习、自我创造等特色,带有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群众文化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社会精神文明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为新时期党的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加强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使基层党委领导班子始终成为各项工
摘 要:GDP核算制度的创立被称作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本文通过对GDP概念及核算方法介绍,掌握GDP在反映经济运行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分析理解与相关指标国民生产总值GNP区别,并分析对GDP质疑和无能为力的地方,从而全面理解该指标,为经济预警状况提供帮助。  关键词:GDP;GDP核算  GDP是国内生产总值的英文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缩写,是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
期刊
全子宫切除术是切除包括宫颈在内的全部子宫的手术方法,当子宫肌瘤大于2.5个月妊娠大小或症状明显,继发贫血经药物治疗无效,不需保留生育功能,或是疑有恶变时可行次全切或全
贵州民族民间文化蕴藏着丰富的内涵,然而却没有得到政府和老百姓应有的重视,致使贵州民间文化创意产品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所以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文化亟待我们去保护和
诵读是语文教学方法之一.诵读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方法看似枯燥乏味,实则效果显著.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也越来越受到教育界人士的认可,大有回归之势.作为语文教师,充分认识
一流的产品来源于一流的企业,一流的企业必须有一流的企业文化为支撑,才能打造一流的产品,创造一流的业绩.所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优秀企业走向辉煌必须首先做好的功课.
美术课为视觉形象课,学生不仅通过教师的理论讲解获得绘画基础知识,还要通过教师艺术的形象的具有诱发力的多种形式的范画演示去引发学生做画的欲望.从而使学生愉快的在美的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奠基人和创造教育的开拓者,他曾说:“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小,便比小孩还要小.”充分说明陶先生最懂得小孩的情感,最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