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神话原型批评作为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上文艺理论以及文学作品研究有很大的影响。传入我国以来,与我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本土化的原型批评理论,并被广泛运用到文学研究,它拓宽了文学研究的视野,受到很多研究者的重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成就在于《罪与罚》,由于其自身独特的心理艺术挖掘,在我国备受重视,本文旨在从神话原型批评角度探微《罪与罚》。
关键词:《罪与罚》 陀思妥耶夫斯基 情景 形象 主题
神话原型批评是继黑格尔“绝对理念”之后西方文论的一个重要创新。弗莱认为神话是后世文学的原型,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弗雷泽在他的《金枝》认为祭祀仪式表现出来的无意识象征源于神话原型;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则表现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普遍具有的共同心理体验。这些思想共同指向了一个主题——原型。原型就是其它事物可以仿照它来进行,在后世文学作品中总可以在它身上找到共同点。就是由于这种这一思想运用到文学研究,搭起了文学作品与神话的桥梁,搭建了文学与人类共同的意识形态、思维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单纯的文本的研究。神话原型批评的研究用文本作为切入点,向文学的源头溯源。为文学研究开沟取水,给文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开拓了文学发现的视野。
一.原型情景
世界各民族的文化进程有其相似性,都是一个由原始到现代的过程;其中的文化因素的发展,也多有相似之处。如四大文明都发源于大河流域,原始先民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原始社会,先民的意识尚未开化,对世界的认识缺少理性,多属感知状态。在这种懵懂状态下,由于缺少抽象思维,他们按照人自身的形象,并加以改造,创造了许多神话,这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回顾中国古典神话中盘古天地开辟、女娲造人、鲧、禹治水,这又何尝不与西方的上帝创世、亚当夏娃、诺亚方舟的故事不谋而合。這些事件的情景都有其相似性。追根溯源我们都可以归结为原型情景。
尽管东西方文明有很大区别,但是,在人类远古时期所遭遇的情景是类似的,他们都经历了洪水泛滥,洪水给他们的内心造成了伤害,在他们无意识中就会把洪水当成灾难,这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一致。就是由于各民族在潜意识中都有对洪水的认知,所以在他们的世界观中就有用了对洪水相似的理念。因此表现在文学作品中的情景也有其相似性。
情景是作品不可或缺的有机因素。不管是小说,戏剧还是诗歌,情景都是非常重要的,受到了许多研究者的关注。《罪与罚》作为描写十九史记俄国心理小说,其中的情景描写非常多,有现实的情景,也有想象中的情景,更有梦幻中的情景,当然这其中也有很多值得注意的现象。
如《罪与罚》中有这样的一段描述“他沿着街走仿佛一切东西都搬走了,他悄悄地蹑手蹑脚的走进客厅,这几乎一切东西都和以前一样,一个黄沙发和几幅装在镜框里的油画,那又大又圆的红铜色的月亮,朝着窗户里凝视折……”[1]月亮怎么会是红铜色?我国古典诗词中多有对月的描述,都是皎洁、洁白、晶莹、明亮之类的词。这里出现了红色的月亮,与生活中人们的感知有很大差别。
叶舒宪指出:“原型是人类长期的心理积淀中未被直接感知到的集体无意识的呈现,因而是作为潜在的无意识进入创作过程的。但它们又必须得到外化,最终呈现一种‘原始意象’,在远古的时候表现为神话形象,然后再不同时期通过艺术在无意识中激活转变为艺术形象。”[2]神话原型中出现了最初的意象,后世作品多会受它影响。这就意味着作者对红铜色月亮情境的设置并不是独创的,只不过是对先前意识的一种借鉴。是作者吸收了前人的经验,再结合自身心理感知,对的二次艺术构思。
《圣经》就是它的源头。《启示录》介绍:“揭开第六印的时候,我又看见地大震动。日头变黑像毛布,满月变红像血。”[3]《圣经》作为西方世界的文化支柱,一直渗透在西方人的骨髓。他们都相信《圣经》是一切事物的真理,基督教、犹太教都把《圣经》奉为自己的骨血。在西方世界流传了几千年经久不衰。也成为西方文学延续最久的文学源头之一。它与西方文学作品也有着必然的联系。《圣经·启示录》是圣经的尾篇,里面有许多未来的预示,特别是对灾难的预示。里面所提到的五星坠落等灾难性的情景。这些都在人的潜意识中成了对灾难的暗示。因此这里的“月亮变红”被作者寄寓了一种暗示,暗示着灾难的发生,主人公阿斯科尔尼科夫在下意识的情况下看到了红月亮,无疑是对自己命运的阐释。看到了自己未来的命运走向。作者对这一情景的阐释就是要告诉读者阿斯科尔尼科夫的厄运。
此外《圣经·旧约》第七章第一节上也说:“末日前嗜血红月……”[4]这是对世界末日到来前的描写,同样的,在世界末日即将来时有红月出现。这同样是人们对于红月的印象。联想到“集体无意识”就是各民族都把红月作为灾难发生前的预示。美国英语文学教授利兰·莱肯在他的《圣经文学导论》中说:“我们看到了一个宇宙毁灭的异象,处处充满着毁灭世界的强大原型:大地震、黑太阳、血红的月亮、坠落的星辰。”[5]很显然,圣经中提到这些大地震、红月亮、坠落的星辰在美国文学中都是灾难发生前的征兆。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借助了《圣经》中的这个情景。用红铜色的月亮来再现阿斯科尔尼科夫的灾难。阿斯科尔尼科夫在这里看到了这样的红月,也看到了命运的摆弄,与小说中的“罪”“罚”融洽的结合在一起。这里的“罪”和“罚”都是一种灾难。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告诉我们不同地域的人们会有相似的意识。对于红月亮的记载不仅在西方世界,在东方也有相似的情况。中国是东方文明的代表,同样将红月亮作为表达灾难的原型。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载:“佛言:‘大王!吾今所化大千世界,百亿须弥,百亿日月,一一须弥有四天下。此赡部洲,十六大国、五百中国、十万小国,是诸国中若七难起。一者,日月失度。日色改变——白色、赤色、黄色、黑色,或二三四五日并照;月色改变——赤色、黄色’”[6]它展示了佛和王的对话,告诉世人不管哪个国家,若出现日月失色、日月并照、月色变赤等七个现象,预示着国家将要有大难,将面临灭亡的危险。文中特别提到了世界诸国,可见这种情景普遍存在于不同民族。
关键词:《罪与罚》 陀思妥耶夫斯基 情景 形象 主题
神话原型批评是继黑格尔“绝对理念”之后西方文论的一个重要创新。弗莱认为神话是后世文学的原型,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弗雷泽在他的《金枝》认为祭祀仪式表现出来的无意识象征源于神话原型;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则表现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普遍具有的共同心理体验。这些思想共同指向了一个主题——原型。原型就是其它事物可以仿照它来进行,在后世文学作品中总可以在它身上找到共同点。就是由于这种这一思想运用到文学研究,搭起了文学作品与神话的桥梁,搭建了文学与人类共同的意识形态、思维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单纯的文本的研究。神话原型批评的研究用文本作为切入点,向文学的源头溯源。为文学研究开沟取水,给文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开拓了文学发现的视野。
一.原型情景
世界各民族的文化进程有其相似性,都是一个由原始到现代的过程;其中的文化因素的发展,也多有相似之处。如四大文明都发源于大河流域,原始先民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原始社会,先民的意识尚未开化,对世界的认识缺少理性,多属感知状态。在这种懵懂状态下,由于缺少抽象思维,他们按照人自身的形象,并加以改造,创造了许多神话,这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回顾中国古典神话中盘古天地开辟、女娲造人、鲧、禹治水,这又何尝不与西方的上帝创世、亚当夏娃、诺亚方舟的故事不谋而合。這些事件的情景都有其相似性。追根溯源我们都可以归结为原型情景。
尽管东西方文明有很大区别,但是,在人类远古时期所遭遇的情景是类似的,他们都经历了洪水泛滥,洪水给他们的内心造成了伤害,在他们无意识中就会把洪水当成灾难,这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一致。就是由于各民族在潜意识中都有对洪水的认知,所以在他们的世界观中就有用了对洪水相似的理念。因此表现在文学作品中的情景也有其相似性。
情景是作品不可或缺的有机因素。不管是小说,戏剧还是诗歌,情景都是非常重要的,受到了许多研究者的关注。《罪与罚》作为描写十九史记俄国心理小说,其中的情景描写非常多,有现实的情景,也有想象中的情景,更有梦幻中的情景,当然这其中也有很多值得注意的现象。
如《罪与罚》中有这样的一段描述“他沿着街走仿佛一切东西都搬走了,他悄悄地蹑手蹑脚的走进客厅,这几乎一切东西都和以前一样,一个黄沙发和几幅装在镜框里的油画,那又大又圆的红铜色的月亮,朝着窗户里凝视折……”[1]月亮怎么会是红铜色?我国古典诗词中多有对月的描述,都是皎洁、洁白、晶莹、明亮之类的词。这里出现了红色的月亮,与生活中人们的感知有很大差别。
叶舒宪指出:“原型是人类长期的心理积淀中未被直接感知到的集体无意识的呈现,因而是作为潜在的无意识进入创作过程的。但它们又必须得到外化,最终呈现一种‘原始意象’,在远古的时候表现为神话形象,然后再不同时期通过艺术在无意识中激活转变为艺术形象。”[2]神话原型中出现了最初的意象,后世作品多会受它影响。这就意味着作者对红铜色月亮情境的设置并不是独创的,只不过是对先前意识的一种借鉴。是作者吸收了前人的经验,再结合自身心理感知,对的二次艺术构思。
《圣经》就是它的源头。《启示录》介绍:“揭开第六印的时候,我又看见地大震动。日头变黑像毛布,满月变红像血。”[3]《圣经》作为西方世界的文化支柱,一直渗透在西方人的骨髓。他们都相信《圣经》是一切事物的真理,基督教、犹太教都把《圣经》奉为自己的骨血。在西方世界流传了几千年经久不衰。也成为西方文学延续最久的文学源头之一。它与西方文学作品也有着必然的联系。《圣经·启示录》是圣经的尾篇,里面有许多未来的预示,特别是对灾难的预示。里面所提到的五星坠落等灾难性的情景。这些都在人的潜意识中成了对灾难的暗示。因此这里的“月亮变红”被作者寄寓了一种暗示,暗示着灾难的发生,主人公阿斯科尔尼科夫在下意识的情况下看到了红月亮,无疑是对自己命运的阐释。看到了自己未来的命运走向。作者对这一情景的阐释就是要告诉读者阿斯科尔尼科夫的厄运。
此外《圣经·旧约》第七章第一节上也说:“末日前嗜血红月……”[4]这是对世界末日到来前的描写,同样的,在世界末日即将来时有红月出现。这同样是人们对于红月的印象。联想到“集体无意识”就是各民族都把红月作为灾难发生前的预示。美国英语文学教授利兰·莱肯在他的《圣经文学导论》中说:“我们看到了一个宇宙毁灭的异象,处处充满着毁灭世界的强大原型:大地震、黑太阳、血红的月亮、坠落的星辰。”[5]很显然,圣经中提到这些大地震、红月亮、坠落的星辰在美国文学中都是灾难发生前的征兆。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借助了《圣经》中的这个情景。用红铜色的月亮来再现阿斯科尔尼科夫的灾难。阿斯科尔尼科夫在这里看到了这样的红月,也看到了命运的摆弄,与小说中的“罪”“罚”融洽的结合在一起。这里的“罪”和“罚”都是一种灾难。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告诉我们不同地域的人们会有相似的意识。对于红月亮的记载不仅在西方世界,在东方也有相似的情况。中国是东方文明的代表,同样将红月亮作为表达灾难的原型。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载:“佛言:‘大王!吾今所化大千世界,百亿须弥,百亿日月,一一须弥有四天下。此赡部洲,十六大国、五百中国、十万小国,是诸国中若七难起。一者,日月失度。日色改变——白色、赤色、黄色、黑色,或二三四五日并照;月色改变——赤色、黄色’”[6]它展示了佛和王的对话,告诉世人不管哪个国家,若出现日月失色、日月并照、月色变赤等七个现象,预示着国家将要有大难,将面临灭亡的危险。文中特别提到了世界诸国,可见这种情景普遍存在于不同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