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洋:爷爷修了60年壁画,我还会继续

来源 :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3421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生于1989年的李晓洋,没上学就跟着修了一辈子壁画的爷爷李云鹤到处跑。只不过那时候,爷爷修着,他看着。现在,85岁的爷爷还坚持在一线,而李晓洋从国外留学归来,也成为了一名敦煌研究院的壁画修复师。
  工作后,李晓洋学习的第一课,就是“和泥巴”。大部分地区制作壁画地仗层的原料都是当地取土,修复师们本着“最小干预、最大兼容”的原则,修复材料必须要和原有的材料最大限度保持一致。这就要“掌握泥性”——泥的干湿度怎么样,什么干湿度能做什么东西,一层泥补上去多久才能接着补下一层,泥里沙土和纤维的比例……“这对我其实也是好事。我是比较好动的人,而修复壁画特别安静。这段时期,我见识了壁画修复,也磨了性子。”
  壁画修复师們不分工种,每个人都要掌握修复的每个步骤。“干这行,又是泥匠,又是木匠,又是电工,还要懂力学,该懂的都要懂。要做一个合格的文物修复师,我还需要更多时间和经验。”李晓洋说。
  现在,李晓洋和爷爷、叔叔都在一线修复壁画,爸爸也在敦煌研究院工作,“我们在爷爷奶奶家吃饭,饭桌上就聊壁画修复,‘唉,前两天那个壁画那个部位是怎么弄的’,然后全家开始讨论。”


  直到现在,爷爷仍然会戴上头盔和手套,工作时跟年轻人一起爬20多米高的脚手架。在20世纪60年代,他修复了敦煌莫高窟161窟,此后他每年都要去那个窟——他想知道,自己在修复壁画过程中使用的材料和工艺能保持多久。时间证明,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没有任何问题。
  现在,敦煌研究院的年轻一代有了更多中外交流的机会,观念也更加开放,常会主动研究新材料和新工艺。但李晓洋深知:做文物修复,不是创作,是保留,创新也要在“守旧”的基础上,“能用木楔子的地方,绝对不能用钢钉”,他说:“创新的材料和工艺,可以在做复制品时尝试,对文物本体的修复,我们还是坚持用传统工艺。”
  河北曲阳北岳庙是李晓洋真正开始修复壁画的地方。2012年8月刚来时,庙中德宁之殿墙上的壁画几乎完全被浮尘遮盖,“站在殿中央,往左右看,都看不清有画。”修复团队搭了四层高的架子,开工——他们的对手有粉尘、蝙蝠粪、破碎的砖,还有闷热的天气。“每天就在架子上待着,一坐一天,越高越热,没有一丝风,下班回去,衣服脱下来能拧出水。下雨更糟糕,进殿的石板路上,能看见热气蒸腾。”
  而对李晓洋来说,工作最快乐的时刻,就是做修复对比的时候。修之前,拍个照,修完后,同角度再拍个照,“两张照片放在一起,不用PS,那种震撼,让你觉得值,没白干!”
  李晓洋说:“我能修壁画,我很幸运。我能有幸看到、触摸到几千年传承的艺术品,更要沉下心,拾起这门手艺。”
  “什么是工匠,就是时间。”这个道理,爷爷李云鹤懂,李晓洋也开始了自己的领悟。
  (郭旺启摘自《阅读》)
其他文献
你知道每月都可以用什么花来象征诞生与幸福,而每一朵花又有什么样的含义吗?一月的雏菊、二月的西洋樱草、三月的葡萄牙月桂……  知名插画师Nanajoe在《水彩诞生花》一书中画满了充满唯美风格的水彩花卉,围绕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分别介绍了12个月份里不同种类的诞生花的语言,通过日记体的表现方式,辅以清澈透明的水彩颜色,带领我们一起畅游花朵的海洋,尽显水彩画世界的唯美与浪漫。  Nanajoe用手里的画笔
期刊
各种红色之中,我似乎是最爱洋红。  咱们传统的大红,红得有庄严的意思在里面,总像是要做惊天动地的大事的样子。面对大红,仿佛神灵在侧,你不敢贸然言语。大红也喜气,但那喜气里有一种不可冒犯的凛然,蕴含着秩序感。说到底,大红令人拘谨。  洋红就不一样了。洋红,红得明媚、热闹,很有一股扑面的民风。洋红像胆子大的花儿,可以乱开,春天开,冬天开,早上开,晚上开,山顶上开,溪水边开。哪里都可以热闹,随时都可以热
期刊
大学毕业后的某一天,我回到老家,面临今后人生的抉择。父母托人在家乡小山城的电视台帮我找了份实习工作,而我想尝试寻找更多的可能性,看看自己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父亲告诉我,如果接受他们的安排,就可以确保安稳的收入;如果我想去看世界,那就得自力更生。  世界对于我来说是一团迷雾,彷徨不前的我,闲极无聊便开始整理年少时的杂物。我高中曾爱好剪贴杂志,将不同的图案拼在一起,只为好玩儿。在某张拼画的角落里,我发
期刊
她,叫李旻果,曾是香港某报社在昆明的知名驻站记者。1999年,昆明世博会期间,李旻果参加了秘鲁大使举办的一个晚宴,遇见了德国博士“雨林再造之父”马悠。  马悠即兴弹奏了一首曲子,曲毕,他突然转过身来对她说:“这是我为你弹的,如果你还是单身,你愿意嫁给我吗?”这个德国人的脸上充满了不容置疑的表情,眼神无比纯粹,她却信了。后来,她真的嫁给了他。  因为马悠要在西双版纳做热带雨林的恢复与保护工作,李旻果
期刊
近日,《战狼2》燃爆了票房,当年那个长着一张娃娃脸的功夫小子吴京,用两部《战狼》作品,历练成了荧幕上的士兵之王。  吴京曾是全国的武术冠军。在14岁那年,为了挑战身体极限,他腰部肌肉扭伤,医生让他做好下肢终身瘫痪的最坏打算。倔强的吴京不信邪,他每天用上肢的力量给自己翻身。两个月后,他顶着巨大的疼痛迈出了第一步,足足半个小时后,才迈出了第二步,再看他浑身上下都已被汗水湿透了。  这人生中最重要的两步
期刊
1933年,鲁迅在上海见到萧伯纳。萧伯纳说:他们稱你为中国的高尔基,但你比高尔基漂亮。据说鲁迅的回答是:我更老时,还会更漂亮。  在岁月的磨砺下,“更漂亮”的是从灵魂深处散发出的美。人文素养的积淀,会赋予人另一副容颜,那是再高级的美容方法都难以做到的。  (张秋伟摘自《辽沈晚报》)
期刊
刚阅完兵,就有一名军人火了,各大军区对他又爱又恨,他的传说各处飞扬,他就是满广志,现任中国陆军第一蓝军旅旅长,也是传说中的“六边形蓝军旅长”。  科普一下:蓝军,是指在部队模拟对抗演习中,专门扮演假想敌的部队,它可以模仿世界上任何一支军队的作战特征,与红军(代表我方正面部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蓝军扮演专门虐我方正面部队的“敌军”角色,素有红军“磨刀石”之称。蓝军越硬,红军被磨砺得就越厉害,上战
期刊
卡夫卡散步的足迹遍布布拉格的大街小巷,有一回,Gustav Janouch约他一起散步,走着走着,经过一家大商店,卡夫卡說那是他父母的商店和房屋。Janouch对他说:“你们真是有钱人家。”卡夫卡抽紧嘴巴,说:“什么才叫富有?有的人只要一件旧衬衫便觉富有了,有的人纵使有千万家产也是贫穷。财富暗示着对于被拥有物(财富)的依赖,而为了避免让这份财富丧失,又得获取新的财富,于是依赖愈来愈深。那不过是一种
期刊
当你的周围,充满了自己喜欢并且狠狠使用的东西,就像拥有许多好朋友的人生,条理分明、不怕孤单。  1  我小时候,听我妈说过一句话,买得起,用不起。当时大家经济都不宽裕,邻居买了个很好的电冰箱,无比珍爱。平时不舍得往里面放太多东西,家人外出,哪怕只有两三天,也要把冰箱清空断电。结果他家的冰箱外表还是崭新的就坏掉了。我家的那台杂牌冰箱常年塞得满满的,却用足了十年。  母亲感叹,东西买了就是用的,不要买
期刊
没有炫技的表现手法,还原自己粗野的面貌,包容残缺的侘寂之美成为当下最时髦的风格。如何逃离千篇一律的样板设计思路?建筑师、产品设计师从各自的角度解读了侘寂的多重面貌。  在伦敦东区的圣伦纳德教堂旁,一座昔日旧鞋厂改造的住宅里,华裔建筑师Zoe Chan、她的丈夫兼工作伙伴Merlin Eayrs对意大利建筑大师Carlo Scarpa的敬仰之情實践在自己的作品之中。小到瓷砖大到建筑,他们被Scarp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