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中进行美感教学

来源 :教学世界·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foerp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运用正确有效的做法,充分发挥语文教材自身富有的美育效能,加强对学生的美感教育,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起来,即为当今语文教学急需探究的课题。
  关键词:语文课 美感 教学
  
  文章不是无情物。就全国统编中学语文教材而言,选入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尤其是文学作品,堪称中外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既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李白佳作,也有被盛赞为“史有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的《史记》;既有世界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契诃夫的名篇,也有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最高代表《红楼梦》。仔细体味,体裁全面、题材新颖、格调清新,一篇篇文质兼优的佳作构成一个绚丽多彩的的华美世界。可以说,中学语文教材囊括了深厚宽广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美育因素得天独厚,美感情调四处洋溢。可为什么学生却不喜欢语文课呢?本来,美能生乐,美能使人产生浓厚的兴趣。可学生为什么对文质兼美、美感洋溢的语文不感兴趣呢?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不注意发掘文章的美感因素,单纯地向学生讲枯燥乏味的字词句段篇,忽略了美对学生的吸引。苏联教育家列节夫曾说:“语文应该让孩子们在美的空间遨游。”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课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充分实现它的审美教育功能是十分必要的。因此,运用正确有效的做法,充分发挥语文教材自身富有的美育效能,加强对学生的美感教育,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起来,即为当今语文教学急需探究的课题。
  
  一、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使学生深入人物内心,和作品中的人物一同去爱,一同去恨,产生共鸣
  
  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无不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文章中宣泄奔腾着感情的激流,描绘塑造着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给人以动感和艺术魅力的美感意蕴。教师应该把精力集中在“情”字上通过自身的感知、联想、想象,深入剖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浓烈情感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美,让学生自然感受到作者浓烈情感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美,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痛作者之所痛,恨作者之所恨,爱作者之所爱的同化境界。这样学生才能把情感移进人物的内心去,与作品中的人物一同去爱,一同去恨,产生共鸣。正如古人所言:“披之以情,以情悟文”。茹志鹃的《百合花》写得清新俊逸,十分动人。教学时应抓住文章的细节描写,进行深入的剖析,用作品中真挚深厚的感情打动学生。例如,分析小通迅员在护送路上的剖析,用作品中真挚深厚的感情打动学生。分析小通迅员在护送路上腼腆害羞的神情,在枪筒上插树枝和野菊花的天真淳朴的样子,以及他挂破衣服,赠送馒头和掩护伤员光荣牺牲等场面,使学生真正窥视到小通迅员那颗金子般的心灵。又如,分析新媳妇拿被、铺被和缝衣以及献被等几个感人的细节,学生就能被新媳妇的纯朴、善良、洁白无瑕的崇高感情深深打动。这样让学生在包含感情的细节描写中,感受到无产阶级最崇高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二、引导学生领会作品的布局谋篇,感受作品的建筑形式美
  
  一篇文章的组成由许多材料组成,由字词句段连成篇章。那它是如何构成整体,达到和谐统一、搭配相宜、生动流畅之美感呢?领会掌握这一点,不仅对阅读有帮助,而且对写作构思,文章的安排有借鉴作用。正如营造一座大厦,如何总体构架,如何安排层次,如何布置装饰,形成建筑形式的新颖、独特的美感。如果把握了文章组织材料的脉络、方法,那么会有“涉足斯文也,则有心旷神怡,其喜洋洋者矣”的感觉。那么,让学生在阅读、欣赏作品时,借助文章分析的各种方法把本来繁杂的材料化为富有建筑美感的形式作分析领会。如,把握魏巍《我的老师》一文的材料安排:“难忘——依恋——思恋”,首尾呼应,提示中心,抒发对老师的热爱、感激之情,展现出老师的美好心灵。全文布局严谨,结构完整,给人以统一和谐的美感。
  
  三、引导学生根据作品的语言,充分想象作品的意境,使学生在美的欣赏中得到熏陶
  
  作为教材的文学作品的艺术之美,不是露天的珍珠,伸手可以摸得着;也不是碧代的银星,抬头可以看得见。它往往隐藏在艺术形象所给人留下的深广、多层的审美空间里和生动逼真的意境中。因此应开辟学生审美想象的通道,即通过作者用来描写艺术形象的语言启发学生展开审美想象,使学生在美欣赏、想象中得到熏陶。如教学《荷塘月色》,可以通过作者描绘荷叶、荷花等形象的优美语言来启发学生展开审美想象。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可引导学生先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想像,用语言去描述“出污泥而不染”的荷叶的轮廊,再联想舞蹈演员身着芭蕾短裙亭亭玉立的倩影、翩扇起舞的视觉形象,从而体味出荷叶轻盈舒展、挺拔直立的秀姿之美。再如学习作者用歌声比喻香的形象描绘一段,可引导学生先用嗅觉感知已体验过的荷花的清香,然后再想象那种飘忽不定、隐约轻微、时断时续的荷香之美。借助美的语言外壳和想象使学生流连忘返于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之中,感受到景语中的情语,进而领悟这优美的意境中所寄托作者不满当时的黑暗现实,追求自由、光明的人生理想,使学生的心灵在美的享受中得到熏陶。利用美感进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操,不仅使文章形象鲜明,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治情操,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基础教学论陈祖楠王松泉主编辽宁大学出版社
  [2]语文教育研究 王松泉著 海南出版社1994年10月
  [3]语文学科教育参考资料类编李杏保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4]语文教学心理学 朱作仁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8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语文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国家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高度重视,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语文应把培养学生想象力作为一项重要。本文结合阅读教学谈谈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关键词:阅读想象力生活    想象是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联想过程,通过对许多有联系的现象的观察、联想,找出本质的或有性的东西,为改造客观世界提供依据。当前,随着语文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国家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高度重视,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语文应
期刊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才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才能向学好英语迈进,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兴趣 英语教学 效果    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很现实、很活跃的心理成分,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以往的英语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采用“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习兴趣索然,被动接受。这种唯我独尊,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联系学生现实生活”。语文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来源于生活,所以在新课标形势下,要让生活这一溪活水流进课堂,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从而真正开阔学生的视野,获得有活力的知识。那么如何将生活植入课堂呢?我在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再现生活    小学语文教材中,那些有关战争故事的文章,距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与文本共鸣。教师
期刊
摘 要:一个班级里有不同性格,不同爱好,不同资质的学生,后进生的存在也就不足为奇,而后进生的转化也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工作。在工作中我首先正确认识和对待后进生、用温暖的话语融化后进生、用真情关怀后进生,因为师爱是雨露,可滋润孩子干涸的心田,师爱是一束阳光,可温暖孩子阴冷的世界,我愿用爱为孩子构建他们心中的天堂,与他们共享阳光。  关键词:后进生 漫长 艰巨 正确认识话语融化 真情关怀阳光    一个
期刊
摘要:作文是学生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比例,而小学作文是基础。但 说到作文,大多学生“谈虎色变”,畏惧作文。有的苦恼没有东西写,有的不知道怎样串成文章,有的担心写不具体。用自己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的文章才是最好的文章。教师应着力指导学生写真人,叙真事,抒真情。  关键词:作文 情感 生活    有人概括当今学生作文“三乏”,即学生学识贫乏,生活积蓄贫乏,思想情感贫乏。对这种说法
期刊
创意是设计的灵魂,图形则是设计中除了语言外的重要表达方式。在艺术创意与图形的结合过程中,图形对于人类发展的历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就是说每个图形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历史意义。艺术是精神产品,是真实情感的表现形式。既然是情感的表现,那么艺术的创作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意境问题。意境是一个由物质媒介组成的活的有机整体,其结构和运动轨迹无不同艺术家的感情或心绪相对应,从而具有感情或心绪的表现性。下面,本文试
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上不断发展和创新。那么怎样上好美术课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提高人文素养     《美术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第一节课程性质与价值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
期刊
摘 要:在化学教学中通过情感教育,能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克服传统教育中的师生不和谐关系,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达到寓教于情、寓教于乐。  关键词:情感 情景 教育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它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的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或愿望、观点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凡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
期刊
我是一名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又回农村任教的小学教师,深知农村的实际情况,农村的孩子朴实、执着,只要对某一事情产生了兴趣,便会“一条路走到黑”地去接近、认识、学习、掌握它。但对农村的孩子来说大自然的吸引力远远大于对枯燥知识的向往,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农村小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尤其是对数学这种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对于农村的小学生更是很难提起兴趣,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隔辈溺爱使学生养成了惰性,
期刊
音乐是艺术与科学知识的结合,音乐是一门集思想、情感、文化、意志教学于一身的多元化课程。作为中学、师范的音乐老师,我们该怎样上好音乐课,让学生通过音乐教育,获得更多的知识与人生道理,这是每个老师都应该思索与探究的问题。我认为,一堂好的音乐课,应具备以下几点:   一、上好音乐课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应该实现陶行知先所倡导的那样,充分解放学生的脑、手、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