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中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明确指出扩大消费最根本的是促进就业。这一标志性的提法,在新发展阶段进一步深化了经济发展与稳定就业的关系,赋予新发展格局下稳就业的新内涵。扩大内需能够拉动经济增长,有利于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同时为扩大内需提供良好社会环境和现实基础,两者相互关联、互相促进。处理好两者关系,是适应新形势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应有之意,对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有重要作用。
扩大内需是促进就业的重要举措
坚持扩大内需是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增强发展活力和韧性的迫切需要,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增进民生福祉的必然选择。投资、消费、出口被喻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世界市场饱和及与其他国家贸易冲突导致的外需减弱,以及投资过度,消费不足的需求结构失衡导致的需求减弱是经济下行的重要因素。坚持扩大内需,加快培育新消费,进一步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有利于畅通国内大循环,消除企业避险情绪,提振发展信心。因此,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外部需求波动显著的大环境下,扩大内需成为稳定预期、应对外部环境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稳定器。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40万亿元,比2015年增长42.4%,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89.0%,其中最终消费支出占57.8%。2015年—2020年,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平均贡献超过60%。同时,在GDP平均增速不到7%的情况下,最终消费支出可拉动约为4%的GDP增长。消费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强力引擎。
扩大内需培育了稳定就业的沃土。就业增长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又是不断变化的。总体上来讲,只有经济发展才能够拉动就业,只有就业的持续增长才能夠保持经济的健康发展,两者应当相辅相成。首先,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发展,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发展大环境,孵化出众多高质量企业,提供大量就业工作岗位;其次,良好的社会经济发展可以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增加企业职工职业技能培训成本支出,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素质、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提升劳动者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最后,消费需求的升级可以促使产业转型升级,开发出新工作岗位,出现新工种和新职业。经济回升速度对就业有重要的决定作用,从近年来的经济增长率与城镇新增就业的关系看,1个百分点的GDP增长率,大约贡献220万个就业岗位。
促进就业对扩大内需具有
十分重要的作用
就业为扩大内需奠定了基础,促进就业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根本对策。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就业是获取收入的主要渠道。扩大内需的关键是扩大居民消费,增加居民的收入是扩大消费关键。据统计,2016年至2019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6.5%,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为扩大内需提供了重要内生动力。在市场需求不足并制约经济增速时,企业收入、居民收入均会呈现下降或者缓慢增长。在这种状态下,受市场引导的企业和居民行为,会有明显的顺周期特点,即谨慎投资、谨慎消费,以此规避风险,提高自持能力。这种行为特点不利于消费的扩大,也不利于中等收入群体市场潜能的释放。因此,在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中,就业处于更加枢纽的地位。
更高质量和更加充分就业推动消费结构转型升级。一方面,稳定的工作一般有培训、内部职业晋升、健康和养老保险等相应福利,工资会随任期增加而上升。另一方面,稳定的工作有利于技能水平的积累,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工资水平上升。据数据显示,我国有1.4亿中等收入家庭。中等收入人群是拉动消费的主力,其稳定增长的收入水平和较高的消费倾向支撑其消费水平的稳步上升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并由此带动了产业的优化和经济的稳定增长。在总消费群体中占较大比重的中低收入者, 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很高,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可以扩大消费需求, 从而实现扩大内需的目的。只有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加充分就业,人民群众收入水平才能持续稳定增长,消费水平才能保持旺盛,消费结构才能转型升级,从而扩大内需,持久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
加大就业工作力度
扩大内需与促进就业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紧抓扩大内需有利契机,锚定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目标,需要加大就业工作力度,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稳就业措施。
坚持就业优先思维,丰富政策工具箱 加大就业优先政策的实施力度,增强劳动力市场的韧性,各项政策都应紧紧围绕稳就业这个优先目标。坚持就业优先思维,要强化就业的优先导向,扩大内需的各项政策出发点,要聚焦在稳定和扩大就业上。根据就业形势和就业工作重点的变化,及时充实完善各项就业政策,加强就业政策与产业、贸易、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的协调,加大公共财政对促进就业的支持,完善财税金融扶持政策,着力扶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服务业、战略新兴产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小微企业。让更多的劳动者享有充分的就业机会,公平的就业环境,良好的就业能力,和谐的劳动关系,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努力实现扩大内需与促进就业的良性互动 要提高就业优先政策与扩大内需相关度。通过扩大内需拉动更多就业增加,避免出现高增长低就业的情况。在扩大内需中,注重培养发展新型消费产业,以扩大内需带动就业有效需求。在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稳定增长、推动经济良性循环过程中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是保持经济稳定和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将过去依靠物质资源转变到依靠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必然要求。
要落实就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要把稳定就业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效结合,把就业优先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统一起来,把促进更高质量和更加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先目标,把就业优先政策作为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的主要手段,促进各项宏观政策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协同发力、围绕促进就业形成合力。切实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过程变成促进就业持续扩大的过程,把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变成对就业拉动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把城乡二元经济转换的过程变成统筹城乡就业的过程。 强化市场主体政策支持,稳住就业和内需基本盘 中小微企业是市场主体,是扩大内需和促进就业的重要载体,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5%,吸纳就业人数占城镇就业人口的80%,已成为市场经济的核心力量。
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坚决破除各种不合理门槛和限制,打造公平竞争环境,提供充足市场空间。主动服务中小企业,进一步深化对中小企业的“放管服”改革,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主动服务企业,对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要“一企一策”给予帮助。要继续强化实施对中小微企业的税费减免等财政货币政策, 加大援企稳岗政策的实施力度,扩大小微企业受益面,降低返还门槛,提高返还比例,确保减税降费政策不打折扣落地见效,着力缓解民营、小微企业融资困难。
加强对重点群体就业支持,增加可支配收入 重点人群是消费的潜在力量,扎实做好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可以增加可支配收入,提高购买力,刺激消费需求。对于这些重点群体,要分类帮扶、因人施策,通过有针对性的举措,稳定就业基本盘。对下岗失业人员,重点是畅通求助渠道,全面推广使用线上失业登记经办平台,及时受理、及时办结。对登记失业人员,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就业服务,积极落实场租减免、税收优惠、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帮助他们多渠道就业创业。对高校毕业生,着力拓宽就业渠道,鼓励扩大企业吸纳规模、扩大基层就业规模、扩大升学规模、扩大培训见习规模,多措并举促进毕业生尽早就业。对农民工,要强化就业服务、职业培训和权益维护,促进外出就业和就近就地就业。尤其要做好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工作,优先组织外出务工、优先开展技能培训、优先提供和保留工作岗位、优先落实补贴政策、优先纳入就业困难人员帮扶范围,尽力把贫困劳动力稳在就业地。
提升职业技能,增强消费稳定性 积极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以提高就业质量为前提,以促进就业创业为目标,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提供贯穿学习和职业生涯全过程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有利于缓解技能人才短缺,提高生产率。就当前情况看,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覆盖面不够广泛,培训质量有待提高,培训内容和方式有待改进,供给能力明显不足。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是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内在要求,更是高质量就业的必然要求。
增強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要创新培训内容。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必须将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以及劳动者的学习诉求,有机的编入培训课程中。要创新培训形式。可以采取岗前培训、在岗培训、脱产培训等方式,开展岗位练兵、技能竞赛、在线学习等活动,短中长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学制教育与非学制培训相结合,培训方式灵活多样。
建立完善扩大内需和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合理增加公共消费,提高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公共服务支出效率,缓解群众对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需求迅速上升与供给不足的矛盾,强化失业保险功能,兜牢民生底线,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提升居民收入预期,增强居民消费信心,减轻居民家庭消费的后顾之忧,显著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意愿,扩大最终消费。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提高与人直接有关的“两个比重”,即居民部门可支配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份额和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建立工资合理增长机制,扩大中等收入人群,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努力缩小收入差距,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扩大社会总需求,从而带动经济增长。
扩大内需是促进就业的重要举措
坚持扩大内需是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增强发展活力和韧性的迫切需要,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增进民生福祉的必然选择。投资、消费、出口被喻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世界市场饱和及与其他国家贸易冲突导致的外需减弱,以及投资过度,消费不足的需求结构失衡导致的需求减弱是经济下行的重要因素。坚持扩大内需,加快培育新消费,进一步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有利于畅通国内大循环,消除企业避险情绪,提振发展信心。因此,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外部需求波动显著的大环境下,扩大内需成为稳定预期、应对外部环境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稳定器。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40万亿元,比2015年增长42.4%,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89.0%,其中最终消费支出占57.8%。2015年—2020年,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平均贡献超过60%。同时,在GDP平均增速不到7%的情况下,最终消费支出可拉动约为4%的GDP增长。消费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强力引擎。
扩大内需培育了稳定就业的沃土。就业增长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又是不断变化的。总体上来讲,只有经济发展才能够拉动就业,只有就业的持续增长才能夠保持经济的健康发展,两者应当相辅相成。首先,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发展,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发展大环境,孵化出众多高质量企业,提供大量就业工作岗位;其次,良好的社会经济发展可以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增加企业职工职业技能培训成本支出,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素质、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提升劳动者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最后,消费需求的升级可以促使产业转型升级,开发出新工作岗位,出现新工种和新职业。经济回升速度对就业有重要的决定作用,从近年来的经济增长率与城镇新增就业的关系看,1个百分点的GDP增长率,大约贡献220万个就业岗位。
促进就业对扩大内需具有
十分重要的作用
就业为扩大内需奠定了基础,促进就业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根本对策。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就业是获取收入的主要渠道。扩大内需的关键是扩大居民消费,增加居民的收入是扩大消费关键。据统计,2016年至2019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6.5%,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为扩大内需提供了重要内生动力。在市场需求不足并制约经济增速时,企业收入、居民收入均会呈现下降或者缓慢增长。在这种状态下,受市场引导的企业和居民行为,会有明显的顺周期特点,即谨慎投资、谨慎消费,以此规避风险,提高自持能力。这种行为特点不利于消费的扩大,也不利于中等收入群体市场潜能的释放。因此,在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中,就业处于更加枢纽的地位。
更高质量和更加充分就业推动消费结构转型升级。一方面,稳定的工作一般有培训、内部职业晋升、健康和养老保险等相应福利,工资会随任期增加而上升。另一方面,稳定的工作有利于技能水平的积累,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工资水平上升。据数据显示,我国有1.4亿中等收入家庭。中等收入人群是拉动消费的主力,其稳定增长的收入水平和较高的消费倾向支撑其消费水平的稳步上升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并由此带动了产业的优化和经济的稳定增长。在总消费群体中占较大比重的中低收入者, 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很高,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可以扩大消费需求, 从而实现扩大内需的目的。只有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加充分就业,人民群众收入水平才能持续稳定增长,消费水平才能保持旺盛,消费结构才能转型升级,从而扩大内需,持久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
加大就业工作力度
扩大内需与促进就业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紧抓扩大内需有利契机,锚定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目标,需要加大就业工作力度,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稳就业措施。
坚持就业优先思维,丰富政策工具箱 加大就业优先政策的实施力度,增强劳动力市场的韧性,各项政策都应紧紧围绕稳就业这个优先目标。坚持就业优先思维,要强化就业的优先导向,扩大内需的各项政策出发点,要聚焦在稳定和扩大就业上。根据就业形势和就业工作重点的变化,及时充实完善各项就业政策,加强就业政策与产业、贸易、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的协调,加大公共财政对促进就业的支持,完善财税金融扶持政策,着力扶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服务业、战略新兴产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小微企业。让更多的劳动者享有充分的就业机会,公平的就业环境,良好的就业能力,和谐的劳动关系,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努力实现扩大内需与促进就业的良性互动 要提高就业优先政策与扩大内需相关度。通过扩大内需拉动更多就业增加,避免出现高增长低就业的情况。在扩大内需中,注重培养发展新型消费产业,以扩大内需带动就业有效需求。在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稳定增长、推动经济良性循环过程中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是保持经济稳定和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将过去依靠物质资源转变到依靠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必然要求。
要落实就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要把稳定就业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效结合,把就业优先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统一起来,把促进更高质量和更加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先目标,把就业优先政策作为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的主要手段,促进各项宏观政策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协同发力、围绕促进就业形成合力。切实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过程变成促进就业持续扩大的过程,把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变成对就业拉动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把城乡二元经济转换的过程变成统筹城乡就业的过程。 强化市场主体政策支持,稳住就业和内需基本盘 中小微企业是市场主体,是扩大内需和促进就业的重要载体,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5%,吸纳就业人数占城镇就业人口的80%,已成为市场经济的核心力量。
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坚决破除各种不合理门槛和限制,打造公平竞争环境,提供充足市场空间。主动服务中小企业,进一步深化对中小企业的“放管服”改革,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主动服务企业,对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要“一企一策”给予帮助。要继续强化实施对中小微企业的税费减免等财政货币政策, 加大援企稳岗政策的实施力度,扩大小微企业受益面,降低返还门槛,提高返还比例,确保减税降费政策不打折扣落地见效,着力缓解民营、小微企业融资困难。
加强对重点群体就业支持,增加可支配收入 重点人群是消费的潜在力量,扎实做好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可以增加可支配收入,提高购买力,刺激消费需求。对于这些重点群体,要分类帮扶、因人施策,通过有针对性的举措,稳定就业基本盘。对下岗失业人员,重点是畅通求助渠道,全面推广使用线上失业登记经办平台,及时受理、及时办结。对登记失业人员,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就业服务,积极落实场租减免、税收优惠、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帮助他们多渠道就业创业。对高校毕业生,着力拓宽就业渠道,鼓励扩大企业吸纳规模、扩大基层就业规模、扩大升学规模、扩大培训见习规模,多措并举促进毕业生尽早就业。对农民工,要强化就业服务、职业培训和权益维护,促进外出就业和就近就地就业。尤其要做好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工作,优先组织外出务工、优先开展技能培训、优先提供和保留工作岗位、优先落实补贴政策、优先纳入就业困难人员帮扶范围,尽力把贫困劳动力稳在就业地。
提升职业技能,增强消费稳定性 积极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以提高就业质量为前提,以促进就业创业为目标,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提供贯穿学习和职业生涯全过程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有利于缓解技能人才短缺,提高生产率。就当前情况看,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覆盖面不够广泛,培训质量有待提高,培训内容和方式有待改进,供给能力明显不足。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是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内在要求,更是高质量就业的必然要求。
增強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要创新培训内容。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必须将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以及劳动者的学习诉求,有机的编入培训课程中。要创新培训形式。可以采取岗前培训、在岗培训、脱产培训等方式,开展岗位练兵、技能竞赛、在线学习等活动,短中长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学制教育与非学制培训相结合,培训方式灵活多样。
建立完善扩大内需和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合理增加公共消费,提高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公共服务支出效率,缓解群众对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需求迅速上升与供给不足的矛盾,强化失业保险功能,兜牢民生底线,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提升居民收入预期,增强居民消费信心,减轻居民家庭消费的后顾之忧,显著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意愿,扩大最终消费。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提高与人直接有关的“两个比重”,即居民部门可支配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份额和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建立工资合理增长机制,扩大中等收入人群,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努力缩小收入差距,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扩大社会总需求,从而带动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