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部深板层角膜移植治疗急性圆锥角膜的临床研究

来源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injun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价前部深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急性圆锥角膜的效果.方法 采用临床病例观察方法.分析在南京宁益眼科中心接受前部深板层角膜移植术的急性圆锥角膜5例(5只眼).采用前房注气联合逐步板层分离技术,植床直径7.5~8.0 mm.供体为新鲜和冷冻保存角膜.观察术前和术后1、3、6个月和1年以上裸眼视力、矫正视力、移植片透明性、中央区角膜厚度、中央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形态以及排斥反应发生的情况.结果 术前视力:手动/5~10 cm,术后1年平均裸眼视力0.26±0.16,平均最佳矫正视力0.42±0.23;平均球镜度(-2.75±0.94)D,柱镜度(-2.56±0.83)D;术前平均中央角膜厚度(279.33±312.30)μm,术后1年厚度为(557.20±37.48)μm;术前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和计数不能测量,术后3个月至术后1年内皮细胞数量无明显变化,中央角膜平均内皮细胞计数(1967±228.51)个/mm2;新鲜植片透明性高于保存植片;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术前病变角膜向前隆起,基质层有囊泡结构,纤维成分减少,回声增强;术后以上改变均消失.术中2眼发生后弹力层微小穿孔,但没改变术式;术后无双前房或排斥反应发生.结论 急性圆锥角膜可不造成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形态的严重损害;采用前部深板层角膜移植治疗急性圆锥角膜短期临床效果良好。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带线锚钉结合皮质骨螺钉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4月北部战区总医院骨科收治的16例髌骨下极骨折的患者,男7例,女9例。年龄(48.3±13.5)岁,年龄范围为25~67岁。所有患者均采用带线锚钉结合皮质骨螺钉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患者术后随访情况评价治疗效果。结果16例患者术后随访时间(15.5±4.1)个月,随访时间范围为7~22个月,膝关
患者 女,66岁.因反复右下腹部疼痛10d,自行触及右下腹包块4d入院.10d前无诱因出现右下腹疼痛不适,疼痛呈持续性,无放射,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伴发热,体温最高达38℃,二便正常,曾在当地行抗炎治疗,腹痛症状缓解,但仍发热,4d前自行触及右下腹有一肿物,约4cm×4cm大小,质硬,边界不清,触痛明显.既往体健,家族中无肿瘤病史,近6个月体重下降10 kg,查体:体温37℃,脉搏8
期刊
胃丛状血管黏液样肌纤维母细胞瘤(PAMT)十分罕见,2007年由Takahashi等[1]首先描述并命名.2010年总结全球仅18例报道[2].至2012年国内外文献报道仅20例[3].由于罕见,该肿瘤尚未列入WHO的肿瘤分类中,大多数医师对之缺乏认知,因此常误诊为间质瘤或纤维瘤等.我们最近发现1例,报道如下.患者 女,53岁.上腹部饱胀伴反酸1个月余于2012年7月30日入院.入院前1个月无明显
期刊
目的:建立理气舒心片中橙皮苷、柚皮苷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含量测定方法,进一步提高理气舒心片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Sunfire C_(18)色谱柱(4.6mm×250mm,5μm),以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