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玉米产量较高,种植面积较大,经济效益明显。以山东省玉米为例,主要分析了常见种植问题,总结了具体的种植要点,供参考。
关键词:山东省;玉米;存在问题;种植要点
文章编号: 1005-2690(2021)10-0042-02 中国图书分类号: S513 文献标志码: B
玉米属于我国重要农作物之一,特别是在山东地区,种植面积十分广泛。近年来,我国玉米种植技术有明显改善,但是在具体种植环节,仍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一些种植方面的问题尚待研究人员进一步解决。因此,要求相关工作人员认识到玉米种植技术研究的重要性,综合分析山东地区地域特征,总结相关种植要点,从而确保玉米产量,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1 玉米种植常见问题
1.1 品种选择不当
玉米的品种会直接影响玉米质量。同时,不同玉米品种,其抗病虫害能力也有所区别,如果未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玉米品种,将会导致玉米品种受到病虫害侵害,品质下降。
1.2 土壤翻耕不当
玉米苗期,土壤下部玉米根系发育良好,而土壤上部生长状态明显。这一时期,玉米根系的生长状况及具体分布位置将影响后期玉米在土壤上部的生长。一些种植户未注意到这一问题,翻耕不当,造成玉米根系附近透气性、透水性不佳,使玉米植株顶部难以吸收营养,严重时还会造成玉米倒伏,对出苞、甩穗十分不利。
1.3 种植密度不当
一些种植户为了提高产量,在播种期间未将玉米植株密度因素考虑在内,导致密度控制不当。在种植密度较大的情况下,玉米植株生存空间相对较小,植株密度未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将会导致玉米得不到充足营养供给,产量下降,甚至倒伏。
1.4 玉米病虫害问题
1.4.1 粗缩病
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感染发病,以苗期受害最重。在玉米5~6片叶即显症,心叶不易抽出且变小,可作为早期诊断的依据。开始在心叶基部及中脉两侧产生透明的油浸状褪绿虚线条点,逐渐扩大至整个叶片。病株叶片宽短僵直,叶色浓绿,节间粗短,顶叶簇生状如君子兰。至9~10叶期,病株矮化现象更为明显,果穗畸形,花丝极少,植株严重矮化,雄穗退化,雌穗畸形,严重时不能结实。
1.4.2 大斑病
当玉米出现大斑病后,其叶片多呈现不规则长梭形病斑,并且随着时间推移,颜色会进一步变成灰、黄褐色。通常植株下部为大斑病发病初期位置,呈现向上扩展趋势,严重的情况下将会导致叶片枯焦。受到潮湿天气影响,叶片病变还会出现灰黑色霉层,分布较为密集,严重时可对叶鞘、苞叶造成影响。
1.4.3 青枯病
青枯病发病多在玉米生长后期,发病时间较为集中,与土壤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在青枯病发病后,可在玉米根系处发现病斑,表现为淡褐色,呈现水渍状,可逐步发展到整个根系,导致根部逐渐呈现空心状态,易被拔起。在青枯病严重时,叶片从水渍状逐渐加深颜色,最终变成青灰色,进而枯死。
1.4.4 玉米丝黑穗病
该病害对玉米生长、成熟威胁严重。由于病菌掺杂在施肥过程中进入土壤,导致玉米生长受到影响,出现玉米丝黑穗病。同时,种子未得到有效消毒,同样会导致玉米丝黑穗病。该病害生命力顽强,可与种子一同越冬,并在春季侵入,对幼苗造成危害。其主要对玉米雄花、果穗进行感染,并威胁玉米生长,导致植株不具有结果能力,降低产量。
1.4.5 草地贪夜蛾
幼虫取食叶片可造成落叶,其后转移为害。有时大量幼虫以切根方式为害,切断种苗和幼小植株的茎,造成较大损失。取食玉米叶时,留有大量孔。低龄幼虫取食后,叶脉成窗纱状。老龄幼虫同切根虫一样,可将30日龄的幼苗沿基部切断。
1.4.6 玉米螟
玉米幼苗状态,玉米螟啃食玉米茎部和穗部,在玉米苗长大后,玉米螟还会啃食雄穗,导致玉米前期营养、水分缺乏,造成发育不良,而在玉米长成后,还会减少雄穗数量,降低授粉效率,使产量减少。
2 玉米种植要点
2.1 选地
玉米适应能力良好,对土壤要求也相对较低,但不具有耐涝性。因此,地块肥力应达到中等以上,确保其具有良好的保水保肥能力。同时,玉米种植并未对茬口提出明确要求。但是,为有效提升玉米种植产量,应尽可能选择大豆、马铃薯为前茬作物,保障土壤肥力。结合实际种植情况,如果前茬作物存在酰脲类、咪唑啉酮类除草剂使用情况,则该地块不能作为玉米种植地使用,以免上述药剂对玉米生长不利,对种植户造成经济损失。如果前茬作物同样为玉米,在下一年种植时,应更换玉米品种,避免增加病害。
2.2 整地
具体整地方式可参考前茬作物,常见方式为秋翻起垄、深松起垄。以伏秋整地为例,深翻深松尚未整地区域,要求深度控制在20~23 cm。在翻耕过程中,应注意检查,避免出现漏翻、大土块情况,完成起垄、夹肥起垄,垄距要求控制在130 cm,确保地块均处于待播状态。如果存在软茬作物,其墒情相对较好,可选择小垄窄行起垄种植[1]。
2.3 品种
品种与最终产量密切相关,在选种过程中,要求种植户因地制宜,结合区域具体气候等相關条件,确保品种选择合理性,保证品种高产优质。在播种前,应完成发芽试验,要求种子发芽率达到95%,保证全苗播种。另外种子纯度以及净度要求在98%以上。
2.4 密植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其密度将会直接影响后续植株营养的获取。以区域土壤肥力作为参考,种植密度控制应适当。区域土壤肥沃,种植密度可予以增加,反之,则需要稀种。同时,种植密度同样会影响玉米品种特性,如果玉米品种生育期相对较长、植株较为高大、根系不发达,则不应该选择密植,反之则适合密植。
2.5 定苗
在种子出苗后,应加强查验,当发现缺苗情况时,应及时做好相应的移栽补苗、补栽工作。在补栽过程中,催芽补种要选择湿度较高的天气,提高幼苗成活率。
2.6 灌溉
玉米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为保障玉米顺利生长发育,应结合其生长特点合理灌溉。灌溉应选择天气炎热、土壤水分较少时段,为玉米生长提供保障。另外,随着玉米植株生长,其抗旱能力也逐渐下降,因此需要种植户及时灌溉,确保玉米甩穗成苞。针对雨水丰富时期,则不需要灌溉,如果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则需要进行灌溉。当处于玉米苗期,应控制土壤含水量为55%~60%,拔节期控制在70%~75%,开花期为70%~80%,灌浆期为75%。当发现土壤含水量在80%以上时,应做好排涝工作,以免对玉米苗生長不利。
2.7 施肥
借助科学施肥,能够使玉米生长更加迅速,促进产量提升。同时,施肥还能增强玉米生长土壤肥力。施肥应选择播种前完成,并且避免盲目追肥抑制玉米幼苗生长,致其死亡。应予以测土配方施肥,以测量结果作为参考,结合玉米生长情况,通过对不同元素肥料进行选择,落实定量施肥。当玉米处于甩穗阶段,需要大量施肥并完成追肥,要求施肥、灌溉同步进行,确保玉米根系能够及时吸收营养物质。
2.8 病虫害防治
2.8.1 农业防治措施
现阶段,农业防治措施属于重点推广的病虫害防治方法。该措施借助有效玉米栽培技术,增强玉米防御能力,使玉米病虫害情况减少,从而在根源上降低病虫害出现的可能性。除此之外,还需要进一步配合科学栽培技术,在玉米种植前,将病粒、虫粒去除,并落实翻垄、暴晒以及土地修整工作,减少虫害出现的可能性。
2.8.2 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主要使用赤眼蜂,完成“拟生态”防治。赤眼蜂可在病虫害卵中产卵,并通过吸收病虫害卵营养,从而实现自身生长。该防治方法在病虫害防治方面十分有效,并且污染较小。但是在应用过程中,应注意合理控制赤眼蜂释放数量,提升防治效果。
2.8.3 物理防治措施
该防治应用紫外线杀菌,具有高效性,并且环保性良好,但是对于单独种植户而言,不存在适应性,可用于大规模玉米种植区域。
2.8.4 化学防治措施
化学防治应用较为常见。观察到玉米生长到相应时期后,种植户将以自身种植经验作为参考,完成农药喷洒,这种防治方式效果良好,但存在农药残留问题,导致环境被污染,严重时还会对玉米生长不利。同时,喷洒时机不合理同样会对玉米造成影响,在药物作用下,玉米穗授粉率将会降低,因此要求种植户做好农药用量控制。
3 结语
对于山东省而言,玉米属于重要农作物,强化玉米种植研究现实意义显著。通过明确山东省地质、气候条件,总结以往常见种植问题,进一步提出科学种植技术以及种植要点,并将其应用在实际玉米种植工作中,落实相关防治工作,不仅有利于玉米产量提升,还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粮食高产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 1 ] 刘晓虹.河南省玉米种植中存在的问题与种植要点[J].河南农业,2021(1):27-28.
关键词:山东省;玉米;存在问题;种植要点
文章编号: 1005-2690(2021)10-0042-02 中国图书分类号: S513 文献标志码: B
玉米属于我国重要农作物之一,特别是在山东地区,种植面积十分广泛。近年来,我国玉米种植技术有明显改善,但是在具体种植环节,仍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一些种植方面的问题尚待研究人员进一步解决。因此,要求相关工作人员认识到玉米种植技术研究的重要性,综合分析山东地区地域特征,总结相关种植要点,从而确保玉米产量,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1 玉米种植常见问题
1.1 品种选择不当
玉米的品种会直接影响玉米质量。同时,不同玉米品种,其抗病虫害能力也有所区别,如果未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玉米品种,将会导致玉米品种受到病虫害侵害,品质下降。
1.2 土壤翻耕不当
玉米苗期,土壤下部玉米根系发育良好,而土壤上部生长状态明显。这一时期,玉米根系的生长状况及具体分布位置将影响后期玉米在土壤上部的生长。一些种植户未注意到这一问题,翻耕不当,造成玉米根系附近透气性、透水性不佳,使玉米植株顶部难以吸收营养,严重时还会造成玉米倒伏,对出苞、甩穗十分不利。
1.3 种植密度不当
一些种植户为了提高产量,在播种期间未将玉米植株密度因素考虑在内,导致密度控制不当。在种植密度较大的情况下,玉米植株生存空间相对较小,植株密度未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将会导致玉米得不到充足营养供给,产量下降,甚至倒伏。
1.4 玉米病虫害问题
1.4.1 粗缩病
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感染发病,以苗期受害最重。在玉米5~6片叶即显症,心叶不易抽出且变小,可作为早期诊断的依据。开始在心叶基部及中脉两侧产生透明的油浸状褪绿虚线条点,逐渐扩大至整个叶片。病株叶片宽短僵直,叶色浓绿,节间粗短,顶叶簇生状如君子兰。至9~10叶期,病株矮化现象更为明显,果穗畸形,花丝极少,植株严重矮化,雄穗退化,雌穗畸形,严重时不能结实。
1.4.2 大斑病
当玉米出现大斑病后,其叶片多呈现不规则长梭形病斑,并且随着时间推移,颜色会进一步变成灰、黄褐色。通常植株下部为大斑病发病初期位置,呈现向上扩展趋势,严重的情况下将会导致叶片枯焦。受到潮湿天气影响,叶片病变还会出现灰黑色霉层,分布较为密集,严重时可对叶鞘、苞叶造成影响。
1.4.3 青枯病
青枯病发病多在玉米生长后期,发病时间较为集中,与土壤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在青枯病发病后,可在玉米根系处发现病斑,表现为淡褐色,呈现水渍状,可逐步发展到整个根系,导致根部逐渐呈现空心状态,易被拔起。在青枯病严重时,叶片从水渍状逐渐加深颜色,最终变成青灰色,进而枯死。
1.4.4 玉米丝黑穗病
该病害对玉米生长、成熟威胁严重。由于病菌掺杂在施肥过程中进入土壤,导致玉米生长受到影响,出现玉米丝黑穗病。同时,种子未得到有效消毒,同样会导致玉米丝黑穗病。该病害生命力顽强,可与种子一同越冬,并在春季侵入,对幼苗造成危害。其主要对玉米雄花、果穗进行感染,并威胁玉米生长,导致植株不具有结果能力,降低产量。
1.4.5 草地贪夜蛾
幼虫取食叶片可造成落叶,其后转移为害。有时大量幼虫以切根方式为害,切断种苗和幼小植株的茎,造成较大损失。取食玉米叶时,留有大量孔。低龄幼虫取食后,叶脉成窗纱状。老龄幼虫同切根虫一样,可将30日龄的幼苗沿基部切断。
1.4.6 玉米螟
玉米幼苗状态,玉米螟啃食玉米茎部和穗部,在玉米苗长大后,玉米螟还会啃食雄穗,导致玉米前期营养、水分缺乏,造成发育不良,而在玉米长成后,还会减少雄穗数量,降低授粉效率,使产量减少。
2 玉米种植要点
2.1 选地
玉米适应能力良好,对土壤要求也相对较低,但不具有耐涝性。因此,地块肥力应达到中等以上,确保其具有良好的保水保肥能力。同时,玉米种植并未对茬口提出明确要求。但是,为有效提升玉米种植产量,应尽可能选择大豆、马铃薯为前茬作物,保障土壤肥力。结合实际种植情况,如果前茬作物存在酰脲类、咪唑啉酮类除草剂使用情况,则该地块不能作为玉米种植地使用,以免上述药剂对玉米生长不利,对种植户造成经济损失。如果前茬作物同样为玉米,在下一年种植时,应更换玉米品种,避免增加病害。
2.2 整地
具体整地方式可参考前茬作物,常见方式为秋翻起垄、深松起垄。以伏秋整地为例,深翻深松尚未整地区域,要求深度控制在20~23 cm。在翻耕过程中,应注意检查,避免出现漏翻、大土块情况,完成起垄、夹肥起垄,垄距要求控制在130 cm,确保地块均处于待播状态。如果存在软茬作物,其墒情相对较好,可选择小垄窄行起垄种植[1]。
2.3 品种
品种与最终产量密切相关,在选种过程中,要求种植户因地制宜,结合区域具体气候等相關条件,确保品种选择合理性,保证品种高产优质。在播种前,应完成发芽试验,要求种子发芽率达到95%,保证全苗播种。另外种子纯度以及净度要求在98%以上。
2.4 密植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其密度将会直接影响后续植株营养的获取。以区域土壤肥力作为参考,种植密度控制应适当。区域土壤肥沃,种植密度可予以增加,反之,则需要稀种。同时,种植密度同样会影响玉米品种特性,如果玉米品种生育期相对较长、植株较为高大、根系不发达,则不应该选择密植,反之则适合密植。
2.5 定苗
在种子出苗后,应加强查验,当发现缺苗情况时,应及时做好相应的移栽补苗、补栽工作。在补栽过程中,催芽补种要选择湿度较高的天气,提高幼苗成活率。
2.6 灌溉
玉米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为保障玉米顺利生长发育,应结合其生长特点合理灌溉。灌溉应选择天气炎热、土壤水分较少时段,为玉米生长提供保障。另外,随着玉米植株生长,其抗旱能力也逐渐下降,因此需要种植户及时灌溉,确保玉米甩穗成苞。针对雨水丰富时期,则不需要灌溉,如果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则需要进行灌溉。当处于玉米苗期,应控制土壤含水量为55%~60%,拔节期控制在70%~75%,开花期为70%~80%,灌浆期为75%。当发现土壤含水量在80%以上时,应做好排涝工作,以免对玉米苗生長不利。
2.7 施肥
借助科学施肥,能够使玉米生长更加迅速,促进产量提升。同时,施肥还能增强玉米生长土壤肥力。施肥应选择播种前完成,并且避免盲目追肥抑制玉米幼苗生长,致其死亡。应予以测土配方施肥,以测量结果作为参考,结合玉米生长情况,通过对不同元素肥料进行选择,落实定量施肥。当玉米处于甩穗阶段,需要大量施肥并完成追肥,要求施肥、灌溉同步进行,确保玉米根系能够及时吸收营养物质。
2.8 病虫害防治
2.8.1 农业防治措施
现阶段,农业防治措施属于重点推广的病虫害防治方法。该措施借助有效玉米栽培技术,增强玉米防御能力,使玉米病虫害情况减少,从而在根源上降低病虫害出现的可能性。除此之外,还需要进一步配合科学栽培技术,在玉米种植前,将病粒、虫粒去除,并落实翻垄、暴晒以及土地修整工作,减少虫害出现的可能性。
2.8.2 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主要使用赤眼蜂,完成“拟生态”防治。赤眼蜂可在病虫害卵中产卵,并通过吸收病虫害卵营养,从而实现自身生长。该防治方法在病虫害防治方面十分有效,并且污染较小。但是在应用过程中,应注意合理控制赤眼蜂释放数量,提升防治效果。
2.8.3 物理防治措施
该防治应用紫外线杀菌,具有高效性,并且环保性良好,但是对于单独种植户而言,不存在适应性,可用于大规模玉米种植区域。
2.8.4 化学防治措施
化学防治应用较为常见。观察到玉米生长到相应时期后,种植户将以自身种植经验作为参考,完成农药喷洒,这种防治方式效果良好,但存在农药残留问题,导致环境被污染,严重时还会对玉米生长不利。同时,喷洒时机不合理同样会对玉米造成影响,在药物作用下,玉米穗授粉率将会降低,因此要求种植户做好农药用量控制。
3 结语
对于山东省而言,玉米属于重要农作物,强化玉米种植研究现实意义显著。通过明确山东省地质、气候条件,总结以往常见种植问题,进一步提出科学种植技术以及种植要点,并将其应用在实际玉米种植工作中,落实相关防治工作,不仅有利于玉米产量提升,还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粮食高产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 1 ] 刘晓虹.河南省玉米种植中存在的问题与种植要点[J].河南农业,2021(1):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