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HBV DNA与透明质酸的关系

来源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和血清透明质酸的关系.方法 临床确诊为乙肝肝硬化的62例患者,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HBV DNA水平,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透明质酸,对血清HBV DNA水平和透明质酸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结果 乙肝肝硬化患者的血清透明质酸水平显著升高,随Child分级的加重血清透明质酸也呈增高趋势(P<0.05),但与血清HBV D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乙肝肝硬化患者的血清HBV DNA和肝硬化的程度及血清透明质酸水平无显著相关性。

其他文献
国外20世纪80年代开始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乙脑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目前结合生物信息学等技术可以进行病毒基因分型、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等,并用基因分型和进化理论揭示病毒的起源和疾病的预防控制.我国此项工作起步较晚,尤其对乙脑病毒分子特征如毒株基因型别及其在我国的分布等缺乏了解.但是近几年发展很快,有些研究已经达到国际水平.本期杂志收集了一些我国最近几年有关乙脑的研究报告,包括疾病的流行,宿主和媒
期刊
本研究对14例基因型1b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HCV基因组中E2/NS1(含HVR1和HVR2)、NS5A区准种异质性进行了检测,对HVR区准种异质性程度与干扰素(IFN)疗效的关系、NS5A2209-2248区是否存在干扰素敏感决定区(ISDR)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为1b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应用IFN抗病毒治疗时进行疗效预测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目的 探讨抗HBcAg IgM阳性慢性阳性肝炎患者的临床特性及其与HBV病毒学和血清学的关系.方法 收集河北省张家口市传染病医院和北京地坛医院2004-2006年经Abbott EIA检测试剂证实的所有抗HBcAg IgM阳性和同期随机抽样的抗HBcAg IgM阴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生化指标、血清HBV DNA载量和血清学指标,分析抗HBcAg IgM阳性和阴性患者的疾病程度和临床转归之间的差异
戊型肝炎(Hepatitis E,HE)是20世纪80年代初认识的一种病毒性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引起的急性自限性肝炎,又称为肠道传播型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归类于萼状病毒科.Meng等[1]1997年首次从美国本地猪中分离出野生株HE病毒,由此也揭示了动物作为戊型肝炎传染源的可能性.戊型肝炎其临床表现与甲型肝炎相似,起病急,以乏力、消化道症状(腹胀、纳
期刊
期刊
目的 通过对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患者血清中乙肝表面抗原大蛋白(LHBs)、HBV DNA、乙肝前S1(PreS1)及传统的乙肝两对半的检测与平行比较研究,探讨LHBs用于临床诊断乙型肝炎的意义.方法 检测385例乙肝患者的血清标本,LHBs、PreS1及乙肝两对半采用酶联免疫方法,HBV DNA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结果 307份HBV DNA阳性标本中LHBs的阳性率(86.97%)明
流行病学和生物学资料已经证明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感染是子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及宫颈癌的主要病因[1,2]。
期刊
1 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是一种经血传播的世界性传染病.全球有3.5亿人感染乙型肝炎,我国是高发区,带毒者约占人口的10%.现有3000万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每年还有200多万例的急性肝炎发生.目前乙肝的危害性远比艾滋病高.乙肝疫苗在城市的普遍推广可以大幅度地降低感染率,但在我国的广大农村虽已经可以免费接种,但是实际上尚未推广,而且还有数千万现患者需要治疗。
期刊
目的 研究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学疗法(ALA-PDT)在体内外抗单纯疱疹病毒(HSV)的作用.方法 以HSV-Ⅰ感染豚鼠皮肤的动物模型以及HSV-Ⅰ和HSC-Ⅱ感染的Vero细胞为实验系统,观察ALA-PDT抗单纯疱疹病毒的疗效.结果 ALA-PDT在体外具有抑制HSV-Ⅰ和HSV-Ⅱ的作用,与阳性药物无环鸟苷作用基本一致.体内实验中,外用ALA对HSV-Ⅰ型豚鼠皮肤感染仅进行一次PDT治疗,对皮
随着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的完成和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生命科学研究的重点从基因组学转向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为了真正了解人类疾病,就必须认识具有生命活动执行功能的蛋白质[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