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家的孩子不好当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a_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顺治十五年(1658年)对山东淄川县的学子来说,不是一个好年份。无论你读的是公塾还是私塾,都避不开被先生和家长反复训诫。训诫的内容是学生们挥之不去的千古噩梦——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
  这个“别人家的孩子”,就是蒲松龄。


  蒲松龄出身于淄川县的蒲家村。蒲家世代耕读,期待有一天族中子弟能够考取功名,把家族的社会地位往上提一提。可惜蒲家在科举上的表现很一般,没出过什么显赫人物。而蒲松龄从小兴趣广泛、心思灵动,还过目成诵,对文字极为敏锐,可称神童。然而,这位才华横溢的神童把技能点全都加到了奇怪的地方。
  明代出版业发达,书籍品类繁多,尤其是各种稗官野史、小说杂流极为盛行。蒲松龄一接触到这些闲书,立刻沉迷进去。他最喜欢《庄子》《列子》,觉得“千古之奇文,至《庄》《列》止矣”。这些书现在都已列入学生必读传统名著书单了,可在那时,它们在家长心中的地位堪比现在的游戏与网文。
  但天才毕竟是天才。蒲松龄读闲书不光读个热闹,还学得像模像样。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自序里颇为自得地说:“辄喜东涂西抹,每于无人处时,私以古文自效……”意思是说:我喜欢随便写点儿东西,偷偷学点儿古文,纯属野蛮生长。
  这个古文是相对于时文来说的。在当时,“时文”特指科举考试的八股文,而广义的“古文”指先秦以来的骈文、散文、辞赋之类;狭义的“古文”特指《史记》《汉书》以及唐宋八大家的作品。
  不过,当时的应试教育很严格,有的老师连古文都不许学生读,因为太挤占精力。按照这个事态发展,蒲松龄专心于古文,学习成绩应该会受影响吧?但“别人家的孩子”蒲松龄在县试和府试中,都考了第一名,称为“案首”。
  顺治十五年,蒲松龄以案首的身份,前往济南参加道试,也叫院试。蒲松龄进了考场,打开试卷一看,上面写着:早起。这个题目出自《孟子》里的一个故事:齐人有一妻一妾。“早起”这两个字便出自故事里的原句“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蚤起”即是早起。
  蒲松龄拿到这个题目一时技痒,居然在严肃的考场涌出一股创作欲望。
  但是,想在八股文里加创意,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八股文有严格的格式限制,考生必须按照破题、承题等八个部分来写。蒲松龄不管这些,一篇议论文就这样被他写成了一部短篇小说,而且写得严丝合缝,完全符合八股文规范。可这毕竟是道试,他写这么标新立异的文章,难道不怕被主考官黜落吗?
  因为他是案首。按照科场不成文的规矩,案首只要不犯大错,在道试时百分之百会被录取。主考官黜落一个案首,那就是说点蒲松龄做第一名的知府和知县有眼无珠?这得罪的人就太多了。
  考卷很快被送到了主考官施闰章的手里。施闰章学问很大,还特别开明,没有寻常腐儒的保守气息。他一拿到蒲松龄的卷子,大喜。蒲松龄的文章虽不太正規,但每一个点,施闰章都能捕捉到,并深得其趣味。施闰章在卷子后面评论:“首艺空中闻异香,百年如有神。将一时富贵丑态,毕露于二字之上。直足以移风易俗。”于是,道试放榜之日,满城轰动,因为蒲松龄又拿了第一。
  三次考试皆第一,蒲松龄在当地的风头一时无两。这时,有人劝蒲松龄先别急着起诗社,接下来还有乡试呢,那才是真正的龙门。蒲松龄却不以为意,那篇满分文章雄辩地证明,自己不必战战兢兢地苦守时文规矩,只要有才华,走杂学古文路线一样能摘取功名。
  顺治十七年(1660年),蒲松龄参加乡试,结果落榜而归。乡梓震惊,却没太大轰动。乡试和前几场考试不同,这是与全省精英竞争,难度极大,谁也没法保证一定能上榜。
  康熙二年(1663年),蒲松龄再赴考场,仍铩羽而归。蒲松龄从此立志,发誓“请订一籍,日诵一文焉书之,阅一经焉书之,作一艺、仿一帖焉书之。每晨兴而为之标日焉……”学习计划很详尽,可蒲松龄的心思根本不在这上面。他抑制不住自己的兴趣,没事偷偷写点儿诗,还顺便搜集各种神怪异事,写写剧本,甚至还热衷于编俚曲调子。后来他编的俚曲有专门的合集《聊斋俚曲》,衍生成淄博的一大民间曲艺流派。
  蒲松龄的好友张笃庆看他每天忙活这些事,写信委婉劝他,你闲书看得太多了,对你考取功名是有妨碍的。果然,康熙十一年(1672年),蒲松龄又一次落榜。这说明蒲松龄根本没听张笃庆的话,气得张笃庆又写信过来骂他:“此后还期俱努力,聊斋且莫竞谈空!”
  其实张笃庆冤枉蒲松龄了。蒲松龄贪玩不假,可说起学习,态度却很认真。问题在于,他天生性灵在文学,后来又经施闰章点拨,把技能点都加到古文上面了。可惜这二者很难兼得。尤其是进入康熙朝之后,科举风气大变。康熙不喜欢有个性的文字,强调八股必须回归到经世致用上来:“骚人词客,不过技艺之末,非朕之所贵也。”
  这句圣谕对蒲松龄来说如当头一棒。他当年最得意的满分文章,如果放到这一时期,只怕就成了零分文章。
  在这种矛盾中,蒲松龄一方面没放弃艺术追求,一方面又继续赶考,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这期间,他完成了《聊斋志异》,这里面有多篇文章讲科举。尤其是《司文郎》,讲一个老僧能靠鼻子闻出文章好坏,结果最差的一篇文章作者反而中举。老僧感慨:“仆虽盲于目,而不盲于鼻。今帘中人并鼻亦盲矣!”这话其实是蒲松龄自己的愤懑之语。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蒲松龄从18岁的天才少年变成47岁的老秀才。他去参加乡试,又一次被黜落。
  这一次,他不是因为文章,而是因为越幅,做题时一激动多翻了一页,等于考卷中间空出了一页,自己竟浑然未觉。这是个很低级的技术错误。蒲松龄描述当时的心情是:“得意疾书,回头大错,此况何如!觉千瓢冷汗沾衣,一缕魂飞出舍,痛痒全无。”出了考场,知道这一次又无望了,他居然还填了一首《大圣乐》来纪念这次失利。
  回到家后,蒲松龄觉得不过瘾,又写了一篇《责白髭文》,大意说自己铩羽而归,照镜子发现胡子都白了,便写文责备,说都怪胡子,还骂胡子为什么不去长到那些功成名就的人身上,我一无所成,你过来凑什么热闹……
  蒲松龄一心两用,一方面是真心热爱文艺,不忍放弃;一方面又是真心要考取功名,孜孜不倦。直到康熙五十年(1711年),蒲松龄去青州考贡,才勉强做了岁贡生,其年已71岁,真应了“蹉跎老大负平生”这句话。
  四年后,蒲松龄与世长辞。“举人”这个目标,他这辈子也没够着。回想一下,幸亏施闰章当初点中了蒲松龄,让他有机会继续创作;也幸亏此后历届考官没点中他,不然后人未必能看到《聊斋志异》传世,最多只在淄川县志里看到一个不痛不痒的进士名字。至于这个“别人家的孩子”,蒲翁本人是否宁愿如此,便不得而知了。
其他文献
科耶夫  亞历山大·科耶夫是一位俄国流亡者。他于1902年生于俄国一个富有的商人家庭。1920年,科耶夫远赴德国海德堡,师从卡尔·雅斯贝尔斯。但这位花花公子型的哲学家对哲学的学习并不专注,他花费了大量时间研习东方的语言和宗教,甚至还想修读一个物理学学位。在跟随雅斯贝尔斯学习的同时,他甚至感觉到自己没有时间去学习胡塞尔,连海德格尔是谁都不知道。  科耶夫在柏林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了另一位法国哲学家亚
期刊
一  一个在广州工作生活的姑娘,月薪4000元,为了让自己省去坐地铁和公交的麻烦,她每天花60元钱打车上下班。当然,也有更深层次的心理原因。每天打车来回,虽然花费多,但这让她觉得,在广州这样一个一线城市里,活得很体面、很踏实、很精致。这种精致的感受,成本也很高,每个月光交通费就是1800元,占了她工资的近一半。  在一个中部省份的省会城市,一个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工资不算高,比当地的平均线低一些,
期刊
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运营了,这座大桥跨越伶仃洋,东接香港,西接珠海和澳门,总长约55公里,集桥、岛、隧于一体,被国外媒体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天降大任,负重前行  2018年10月23日的伶仃洋上,從太平洋灌入人工岛的海风,也吹不散建设者的自豪、喜悦。至此,港珠东西,长虹卧波,天堑南北,通途无阻。这个超级工程堪称世界桥梁建设史上的巅峰之作。在此之前,谁能想到,人类建设史上迄今为止里程最长、投资
期刊
走进当代人物画大家戴敦邦先生位于漕河泾畔的画室,很难想象这间简陋到几乎破败的房子,就是一代大家辛勤耕耘、笔歌墨舞了几十年的地方。没有豪华的装修,没有高档的家具,四壁除了画卷,就是书籍,甚至连空调也没有。就这样,在冬冷夏热的画室里,戴敦邦从花甲之年画到了耄耋之年。与他相濡以沫六十余年的妻子沈嘉华,常常望着自己的老伴儿,半真半假地嗔道:“从年初一画到年三十,侬啥开心?”而在一边的戴老,则拢起袖子,眯起
期刊
前段时间,有一位88岁的老太太来住院。据她家人说,以前老太太身体杠杠的,一口气爬8层楼也不费劲。家里重孙子不听话了,老太太能拎起来挂在墙上。  老太太有两大爱好:一是跳舞打拳,二是吃大肥肉。  老太太一天不吃肥肉就要发脾气,儿子、孙子都不敢吭声,只好任由她吃。吃了几十年,终于吃出问题了——老太太中风了,西医的说法就是急性脑梗死。老太太刚被送来的时候神志不清,答非所问,半身瘫痪,口角流涎。  在我们
期刊
野蜂披着毛绒的外衣和轻纱的翅羽  盤旋在树枝间。  漫游中,她一时在百合花盏里,一时又让风信子的花冠一阵轻摇  坐近些爱人,在这里我深思  许下这个誓言:誓愿二人永生如一人  只要海鸥眷恋着大海,只要向日葵追寻着太阳,  在你我之间,我说  将永世不变!  亲爱的朋友,那些时光已逝,爱网已织就。  仰望白杨树  在夏日的天空不停摇曳,山谷中没有一丝微风  播散蓟花轻飘的冠毛,但那里  从神秘低语的
期刊
正在替父亲洗脸、梳头的印尼看护阿蒂迎着朝阳轻轻哼着歌。她矮小的身材、甜美的歌声,以及脸上柔和的线条,搭配父亲那满头银发与憨憨的笑容,刻画出一幅让我心醉的祖孙图。  她这旋律似曾听过,不就是早已翻译成中文的《梭罗河畔》吗?  “梭罗河畔,月色正朦胧,无论离你多远,总令人颠倒魂梦……”印尼人一定是有音乐细胞和语言天分的,不然,为什么来台湾的看护只不过接受了短期训练,就个个都能讲上一口流利的中文?  记
期刊
一  老家那栋挺了三十年的泥瓦房,终于没挨过今夏密集的降雨,在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塌了。  我是在第二日早上得到这个消息的,万幸的是,爸妈都没事,暂时借住在亲戚家。  微信群里,亲友们一遍又一遍提醒我,让我赶紧想办法,而我整个人都是蒙的。这时,姐的电话打了进来:“咱们都带着钱回去,房子肯定要重盖,但当务之急是安抚好爸妈,别让他们着急上火。”  我连连应允。给领导打电话请假,带上银行卡和少量衣物,直
期刊
当股市处在熊市的时候,股民往往会蒙受巨大亏损,于是一个个都诅咒发誓:只要一旦回本就再也不碰股票了。可是一到形势好转赚了钱,顿时又喜笑颜开,把之前被套的痛苦忘得一干二净。所以有人说,鱼的记忆只有七秒钟,股民的记忆只有三个月。  股民为何会如此健忘?美国经济学家尤里·格尼茨等人做过一个实验,他们让学生解答一些相对简单的谜题,然后评估一下自己的答题能力。结果发现,学生大多只记得自己成功的例子,而忘记自己
期刊
2018年3月26日,脸书上一则简短的消息在全球越野圈荡起涟漪:“著名的加拿大耐力跑运动员盖里·罗宾斯第三次尝试巴克利100英里(约161千米)超级马拉松失败,宣告今年的巴克利马拉松无人完赛。”自1986年巴克利马拉松第一次开赛以来,只有15人成功跑完全程,完赛率不到1.3%,其间有多达十几届无人完赛的“辉煌”记录。  巴克利马拉松的路线设在美国田纳西州东部的冰顶州立公园内,全长100英里,选手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