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组织发育三个阶段

来源 :园丁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lgb7758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级组织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总是在不断的矛盾运动、分化与整合中发展成长。一个刚组建的班级群体发展成一个良好、健全的班级组织,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有序的动态变化过程。根据班级组织的人际关系特征、主要矛盾冲突、结构程度或集体性以及发展水平,可将班级组织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 孤立探索阶段
  
  班级组建起始阶段,班级对于其成员来说是一个充满未知因素的群体,每个班级成员都在探索着与其他班级成员建立某种关系。这时的班级群体具有以下特点:首先,班级成员彼此缺乏充分交往,人际关系是情绪性、随机性的,而不是以共同活动的目的、任务或共同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为中介。其次,班级还没有形成大家认同并愿意遵守的行为规范,每个人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并参与共同活动。第三,班级的心理气氛是由直接的相互接触决定,群体意识和聚合力较弱。第四,班级对班主任有很大的依赖性,如班级工作目标由班主任拟订,班干部由班主任指定,班级管理主要依靠班主任主持等。第五,学生还不能公然反对班主任和教师,甚至还不能提出任何意见或建议,班级中的主要问题是学生个体属性之间的矛盾。
  这一阶段,由于对新的群体环境不熟悉,学生或多或少心存疑虑。旧的人际关系或行为方式在这里已失去效用,班级充满拘谨的气氛。学生把注意力和主要精力集中在了解班主任和教师,尝试着与新班级的其他同学交往,熟悉班级基本行为准则等方面。同时,学生之间也会产生一些小群体、小“地盘”。这些小群体的形成不是学生在充分交往和相互了解的基础上彼此选择的结果,而是在某些外部力量的推动作用,或一些偶然条件下临时“撮合”。这些因素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熟悉程度。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容易形成群体的主要因素是人与人之间的熟悉程度。作为一种印象,熟悉的人容易产生好感、亲近,如毕业于同一所学校或同一个班级、邻居、先前某一项活动中有过交往、报到注册时在班主任面前不期而遇等等都有可能成为学生小群体形成的媒介。这时候的群体,主要满足个体在陌生环境中的安全、归属感。
  二是指定任务。班主任临时指定学生去完成某项班级任务,这也会成为学生形成群体的契机。例如,班主任安排几位同学打扫新组建班级教室,派几位同学去领取、发放全班学生的书簿用品等等,执行同一班级任务的学生在班级任务纽带的联系、影响下很快熟悉起来,这些学生在任务完成之后会很自然地聚坐在起,成为一个初始群体。
  三是座位编排。无论是临时座位还是正式编排的座位,都是学生群体形成的重要媒介。座位确定之后,同座会加快学生个体间的熟悉程度,易于相互认同。这就是群体形成中的距离效应。
  四是性别差异。班级刚刚组建的时候,学生群体会按照性别形成两大群落。在一段时间里,不同性别的学生不太会组合成群体,即便是同座,熟悉起来的速度也比同性要慢。这就是说,在陌生的班级里,个体总是寻找同性别的同学作为自己的初始归属。这主要是社会性心理的防御机制在起作用。
  就整体而言,此时的班级组织属于松散型群体,学生心中还没有明确的班级概念,但每个学生在这个新的群体,都有一个重新认识自己、重新分配地位的问题,都希望自己得到群体的接纳和认可。此时,班主任应该充分利用其间的积极心理因素,引导新建的班级群体迅速过渡到下一个发展阶段和水平。如果这一阶段不抓紧或时间太长,班级群体会出现松弛、涣散状态,短时间内无法纠正,甚至还会形成惯性,一直延续下去。为此,面对新组建的班级群体,班主任要细致观察了解学生,尽快熟悉和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要立刻建立和明确班级的学习、生活的常规制度,向学生提出切实可行的要求;要主动提出并适当开展一些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了解和增强群体意识的活动,如带有情绪色彩的小组竞赛、班际竞赛等。
  
  2 群体分化阶段
  
  班级组建工作完成之后,全班进入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共同活动使班级组织不断变化和发展。这时班级呈现新的特征:第一,学生群体开始发生分化,在新的教育情景中发展成为新的学生群体。一方面,班级的各种正式组织已经建立起来;另一方面,同学们在彼此熟悉和了解的基础上便三五成群地结成小团体,即出现了非正式组织。第二,班级意识及其荣誉感增强,学生开始产生了“咱们班”的情感,班级活动不仅具有个人意义,而且具有本班级的共同意义。比如说,学生已开始认识到,搞好课堂纪律不仅有利于个人学习,而且关系到班级的荣誉。第三,班级目标与行为规范已部分地被大家所接受,班级自我管理结构和水平进一步提高。第四,人际关系不仅仅是情绪好恶关系,而且产生了一定的群体责任依从关系,班级成员的角色和地位取决于参与班级活动的程度、贡献及其所获得的评价。第五,班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得到班主任、教师和同学的承认上,并以此来满足自尊和成就感的需求。班级中的主要问题是群体要求与个人属性之间的冲突,班级容易分化成顺应群体要求的学生与对抗群体要求的学生两大对立团体。这一阶段可以具体分解为如下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横向分化期。随着班级活动的开展以及学生之间熟悉和了解程度的提高,学生的相互联系渐趋稳定,开始在“同班同学”这一平等基础上,以个人为中心扩大并分化自己在班级中的横向人际关系,结成各种各样、成员交叉的小群体,并且群体的形式和种类还会不断丰富与扩大,如班干部群体、学习型群体、游戏型群体、兴趣型群体等。此时,导致学生群体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仍然是空间距离和熟悉程度,但由个体学习成绩、班干部身份、教师的经常性肯定评价等因素产生的个体影响力,逐渐成为学生群体形成的新媒介,兴趣、爱好、性格等个性因素也日益成为学生群体形成的主导性因素。
  第二个时期是纵向分化期。横向人际关系继续发展的结果,就是使得这种关系逐渐出现某些倾向性,班级学生开始分化为“优势者”与“服从者”。一种情况是,班干部接受班主任或教师的支持与指导,代表班主任和教师或自主地带领班级开展各项活动,更易受到班级学生的关注和认可,从而顺利成章地成为全班的形象代表或带头人;另一种情况是,学习成绩优秀者、经常得到教师肯定性评价的学生、有某项特长的学生或其他一些具有强大个体影响力的学生,也会逐渐成为一些学生群体的领袖或权威。这一时期,学生此前通过教师才得以满足的那些要求,现在已可以通过其同学中的“优势者”而得以满足,学生从对班主任或教师的依赖转向对伙伴的依存。
  第三个时期是群体冲突期。为了满足自尊和成就感的需求,班级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于得到班级成员的认可,而在班级得到承认的主要途径就是积极地参与班级活动,并在活动中作出贡献、展示能力。一般情况下,班级活动要按照班主任或教师的要求来开展,大部分学生在活动中会顺从或依赖班主任或教师、班干部的要求或指导,从而感到班级生活的满足和充实。但有些学生则对班主任或教师的决定和做法不满意甚至失望,他们就以小团体为据点对班主任或教师的指导作出公然或隐藏的对抗,在具体的班级活动中就直接演化为不满班干部的做法并要求改变,往往把个人需求置于优先地位来考虑小团体的带头人,有时会影响班级自主活动的开展。于是,班级就逐渐形成并不断扩大“干部群与支持干部的学生”与“反对干部群领导作用的学生”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同时,随着班级情感的形成和班级意识的增强,班级学生开始把关注的焦点转向如何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发挥作用,即使强烈违反团体要求的学生也会试图在参与活动中获得自身需求的满足。各种学生小群体会针对班级活动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不同方案,并试图争取班级的管理权。
  这一阶段的班级组织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属于合作型班级群体,其间的竞争、矛盾和冲突不是情感上的对立,而是班级学生集体观念增强、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提高的必经阶段和必然反映。此时,班主任或教师一方面要尽快组建和培养能起骨干作用的班干部队伍,指导、支持、帮助他们开展有意义的、自觉的、自主的、丰富多样的班级活动,以提高他们的威信和自主组织活动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要及时向学生提出新的奋斗目标,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善于发动学生、给学生更多的创造机会,如通过访问、社会调查、与邻班座谈、联欢、结对子等活动确立新的班级目标和制定具体措施,组织班里小圈子的头头开“诸葛亮会”,为班级争先进献计献策等。
  
  3 组织整合阶段
  
  随着班级学生主动参与、自主组织,具有积极社会意义的班级活动的不断开展,各种学生小群体在相互交流、为实现班级目标而共同奋斗的过程中,彼此融合而成为班级组织的有机组成部分,班级群体逐渐发育成为作为教育主体的班集体。这是班级群体发展的最高、最完善的阶段,也是班主任工作的奋斗目标和理想追求。达到这一发展阶段和水平的班级,其整体面貌和精神状态呈现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班级成员和谐共处,有了很强的集体意识,学生小群体的界限、优势与服从关系日趋淡化。第二,班级学生的主体性、自主能力进一步地提高,班级组织已达到自我管理水平,并能不断自我超越、自我更新。第三,各种角色权威或制度权威的影响力也渐渐减弱,班主任或教师作为学生依赖的对象、班级组织的领导者与管理者等形象也慢慢变得模糊,更多的时候是充当学生的倾诉对象或“成人朋友”、顾问或参谋,成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中的“首席”。第四,每个学生的主动发展意识、能力逐步形成与提高,班级成员的价值取向渐趋一致,自我个性的充分实现已成共识,每个学生都能自觉地在课内外自主地开展学习,他们关注的已经不再是通过夺取各种活动中的主要角色以提高威信,而重视谋求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并愿意为自己及他人的成就而相互合作。第五,班级群体已摆脱本位主义的思维框架,能够根据逻辑原则和全局利益来思考问题解决的方法。第六,班级中的对立和冲突主要是由于学生认识方式、价值观念的不同造成的逻辑和个性上的矛盾而引起。
  进入这个阶段的班级组织在朝着“自我更新的民主集体”(李伟胜著:《班级管理新探索:建设新型班级》)的方向迈进,其建设目标是使学生个体和群体在班级生活中都保持开放的心态、发展的活力,不断超越既定的发展任务和目标要求,追求自我的主动积极健康发展,使学生个体与班级整体的精神生活境界不断提升。为此,班主任工作不能停留在班级生活规范和目标的完善和有效执行、现存班级事务的处理上,更应引领班级形成激励学生不断超越自己的机制,帮助学生个体和班级整体建立这种自我超越的心态与方法,追求班级精神层面的发展,在更高层次上为学生服务。班主任要有超前的眼光、开阔的胸怀,主动开拓班级活动领域,不断丰富班级活动内容,并根据学生发展需要予以系统策划,从而拓展班级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并逐步提高学生精神生活的品位。同时,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主要着力于创造自由、平等、民主的班级环境,主动激活学生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想,让学生共同参与创建具有新时代特点的精神家园。
其他文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互相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随着“石化城”课题的深入发展,我们深刻地意识到,幼儿的学习不是独立建构的,而是在家庭、幼儿园、社区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建构知识、情感和人格。因此我们要充分重视幼儿与多方面的互动,真正做到“从儿童出发,以儿童发展为本。”家、园、社区一体化教育已形成当
期刊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朱智贤:《儿童心理学》。)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有其特殊的意义。小学生年龄小,道理懂得少,各种心理过程常带有很大的无意性。那么怎样来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觉得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期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安排给学生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在学习中渴求获取知识、探究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是学习活动最直接、最活跃的推动力,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因素。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我通过两年的小学数学教学,认为要想培养小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期刊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与发展,在教学中,怎样提高小学教学效果显得很重要。但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教学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思考和总结的问题。我通过总结这几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和经验,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有如下几点感悟与广大同行共勉。    1 游戏情景法    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小学生好动、好奇、好新的特点,设置游戏情景,把新知识融于游戏活动中,通过游戏使学生对新
期刊
【摘要】小学口语交际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目前农村小学存在着教师不懂教,学生不会说、不敢说、说不好的弊端,因此教师要改革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模式,开发口语交际的训练途径,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乐于表达,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本文结合个人体会和教学实践,从三个方面来谈农村小学口语交际训练的有效策略。(1)创设情境进行口语交际训练;(2)联系生活进行口语交际
期刊
【摘要】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挣钱是第一位的任务,在农村,不少家庭或父或母或父母双双外出务工或经商,把孩子留守在家或托付在亲朋好友家。这样出现了一大批或个性孤僻、偏激,或行为放荡、习惯不良、学习不积极、生活无人细心照料、学习无人悉心关心、身心遭到严重摧残的“留守生”。面对这一层学生,学校应该采取怎样的教育措施才能使他们更积极、健康、向上发展?本文就这方面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留守生;行为特征;学校
期刊
【摘要】要管理一个班级,班主任工作是关键。而做好“问题儿童”的班主任工作,不仅要有爱心,肯花时间,给学生真诚的关爱,用爱心去感化他们,用宽容去接纳他们,还要多给他们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让他们鼓起勇气,改过自新,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不同类型的人才。  【关键词】分析现状;爱心感化;宽容  班级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而班主任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教育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联系班级
期刊
【摘要】结合新课程下的化学教学改革实践,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有助于学生主动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其中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这两者相互作用,它们各具特色的关系给人类世界带来多重效应。
期刊
【摘要】文章提出了当前县级党校图书馆存在的现实问题,阐明了县级党校图书馆的发展建设方向构想。  【关键词】县级党校图书馆; 存在问题;建设; 措施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基层领导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县级党校是培养基层领导干部人才队伍的重要阵地之一,加强县级党校图书馆的建设,是培养高素质领导干部的客观要求,是提高党校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保证,它为基层领导干部的各项教育提供了必需的
期刊
对语文阅读教学来说,自学能力就是独立阅读的能力,就是阅读者具有“独立读文”的能力。叶圣陶说:“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的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阅读教学要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其中 “独立”一词突出了阅读教学的终极目的。这个终极目就是叶圣陶先生提出的“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那么,怎样才能培养起学生“独立读文”的能力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