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怎么选用“身边人”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baot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与一企业界朋友聊天,谈到“身边人”话题,朋友颇多感慨,认为现在的企业家虽然多了“用人权”,但反而不知道怎么用人,甚至不敢用人了。他还举例说,不少成功的企业家之所以“出事”、“犯事”,根源之一就出在“身边人”身上,自己信任并重用的“身边人”最终却把自己推向了失败、破产,甚至牢狱之灾。
  显然,朋友的这一困惑绝不是现代企业界流行的“人力资源”管理所能解决的人才问题。笔者仔细思考后认为,作为企业家,尤其是私营企业家,除了要认识到人才、特别是“身边人”对于企业成败的重要性,将选人、用人列为天字第一号战略性课题外,更要在用人问题上把握一个基本原则:对拥有的人力资源精确地调配,区别对待,分别实行“重用、信用、使用、利用和不用”。其中,“重用”、“信用”的两类人属于高级别的人才,可以算作“身边人”,要求标准自然也是最高的,必须是德才兼备。
  
  很多企业家虽然早已明白“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但对于何谓“人才”有一种误解,片面看重专业、能力等技术层面的考察,而忽略了人品、诚信等品德层面的考虑。而事实证明,大多“出事”的企业家恰恰就是因为“身边人”的品质问题而被“陷害”、“倒霉”。
  西方企业界有句名言:“一个人可以对总统不忠诚,但对他的老板必须忠诚”。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市场经济中,忠诚等问题已经成为企业职工、特别是企业高管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所以,作为企业家,无论愿意与否,都必须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而不能因为“忠言逆耳”等错误成为“看走眼”的伯乐。
  企业家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好伯乐?具体操作来说,就是首先要看一个人的品德,再看才干,“德才兼备”品德为先。因为良好的道德素养,是精英们人尽其才、才用正道、利民益国的方向盘和加速器;更何况有的品德带有先天性,特别是某些劣根性的品质,可谓“江山易改,禀性难移”。假如一个人生来好占小便宜,恐怕改也难。事实证明,一个缺德的人,其能力越强,所造成的危害就越大。
  而考察一个人的忠诚度,最为关键的一点,是不但要看他在自己面前如何,更要看他背后的忠诚。有的人是表里如一,有的人却是有意“作秀”,甚至居心不良,阳奉阴违。后两类不是“次品”,便是“危险品”。如果选之、用之,那是自埋“定时人体炸弹”,后患无穷。
  还有,不要光看他对自己如何,关键是要考察他对别人,尤其是平民百姓、基层人员怎样?你是老板,是其前途和切身利益的掌控人,品性不端、心术不正的人一定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所以一定要看他如何对待别人,是否一视同仁。倘若他上下殊别,一个脑袋两个面孔,对显贵拍马讨好,对平民小瞧慢怠,这就得警惕了!实质上他对老板也并非真好,而是别有用心、图谋不轨、投机钻营。
  再有,不要只看他投己所好,更要具体剖析其投的是老板之长还是老板缺欠。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一种风气,即“上好之,下迎之”,以致秦朝闹出了“指鹿为马”的历史悲剧。“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老板也存在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不足与弱点。如果“身边人”千方百计、主动卖力地去点击老板的软肋或“死穴”,那就极其危险了。
  另外,考察一个人,不但要考察他平时的表现。更要检验其在重大关头的表现,比如升级、提薪、评奖等等,这既是最触及个人灵魂的敏感时刻,也是检验一个人品性的试金石,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真实集中的大暴露。
  总之,选人、用人,做老板的要头脑清晰,“你有你的千方百计,我有我的一定之规”。
其他文献
总结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成功经验,一是确立科学发展观,二是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三是符合国情的城镇化水平,四是控制城镇化人口的适度规模。反观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教训,主要是
试验旨在探讨不同剂量的复合微生态制剂、黄芪多糖以及复合微生态制剂与黄芪多糖的组合应用,对肉鸡免疫器官指数和新城疫-禽流感免疫效果的影响。选择360只艾维茵肉鸡分为6组
结合工程实践对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桩身混凝土出现“断层”质量事故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有效防治措施。
以软化桁架理论为基础,取桁架-拱模型,建立钢骨轻骨料混凝土梁抗剪承载力理论计算公式.通过试验验证表明,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基本相符.
通过有限元软件ANSYS对T形方管相贯焊接加强节点轴力和弯矩作用下的极限承载力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采用的加强方式为主管壁加厚、在主管内部设置横向和纵向加劲肋.研究结果表
近年来,摆摊设点越来越突显为城市管理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我们一直着力把握城市市容、维持生计、经济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坚持以弱势思维管理城市,以促进和谐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特征之一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在数字信号环境下进行教学活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根据<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程特点,将导学、教学、自学、互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