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上造物——关于王煜宏的油画创作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uniu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些被时光磨去的印记,在旧物中形成了特有的流光溢彩,满布在画家所经营的静物的样式之中,带着往时遗韵,贯穿在王煜宏油画创作之中。因此,所谓“架上造物”,即用油画笔法表现中国特有的中国式静物。虽然此举并非为画家王煜宏所首创,但是画家通过她的努力,生动地传达了具有中国意象的自然巧夺天工之物,并蕴涵其中所谓怀旧之美和灵秀飘逸之韵,却有独到之处,值得我们深入解读和思考。
  我们对于作品中之中国式静物,似乎并非简单地将其予以约定俗成的归类,比如是题材风景的缩微,还是静物的扩放?缘由是画家已经将此物赋予了特定的心理投射,而且如此的造型之间,王煜宏能够将其娴熟的写实油画技法和形式语言充分运用,逐渐显现特有的人文品格,构成体现其灵性气质的悠然诗意般的精神韵味。
  王煜宏作为70后的实力派画家,1998年学成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专业,2003年又继续在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系深造。近年来这位新起的画家,在一系列重要艺术展览活动中作品先后入选上海青年美展、全国优秀青年艺术家作品展、“海平线”艺术家联展等积极亮相,倍受关注,屡获褒奖。
  她的新近油画作品,向我们证明了这位学院出身的实力派画家的风貌——其笔下之中国式静物形象,应该视为具象、意象和幻象的结合体,彼此之间存在着具象情调化、意象形式化和幻象变体化的多种交汇,形成了艺术家从语言本体深入到人文精神的塑造。
  当我们细心地观照王煜宏的中国式静物系列之作,自然可以感受到,中国式静物系列已经通过画家之手笔得到深入细微的解读,成为其艺术语言和艺术图像同存共生的载体,强化了其中内在的人文环境的感受。中国式静物成为其形式语言创造的特有符号,一旦成为图形与色彩的组合,那么中国式静物形象便从传统的图像元素中得到进一步变体,而逐渐进入油画语言创造的意象世界之中。因此,王煜宏作品为我们在今天重新解读原本是具体可辨写实绘画,提供了一种别开生面的思考途径。
  从王煜宏近年来所作的中国式静物系列作品来分析,艺术样式趋向更为纯粹,用色趋向更为丰富,创造出自己倾心的独特的色调和谐,以此细腻而微妙地记录着画家内心激情变化的痕迹。在王煜宏创作的中国式静物意象之间,潜藏着细微的色彩变化和生动的笔触:形象之中轮廓线条的构成与对比,形成了丰富有致的节奏变化;对象在阳光和阴影的变化,了色彩表现中丰富的形成冷暖对比和纯度与明度的转换关系。
  王煜宏凭借着自身的经验和阅历,作画之中时常流露出传统意象中的图形和色彩的交替显现,彼此相合升腾和闪耀。画至深处,与中国式静物错落而苍然的形趣相得益彰,气息相生相通。这种造型活动中理性和即兴之间度的把握,带给她潜心作画之间的苦与乐,在画面的痕迹上,是张与弛、紧与松的节奏流露,显现出直接和间接画法的油画语言的灵动多变。
  事实上,王煜宏的相关油画创作,已经显露出具象油画语言的表现性探索的新迹象。这是她的天然秉性所为,更是其对于传统文化与西方艺术深入洞察和体验所致。画家在写实绘画理念上,赋予了中国具象写实油画以新的精神表现的可能。近年来,伴随着画家艺术历程的展开,其经历着本土和异乡的文化环境的交流和转化,王煜宏在其油画的创作中,逐渐寻找到了东西方绘画语言的契合点。其所创造的中国式静物题材,无疑成为她艺术生命中十分重要的思考和探索的结晶。王煜宏对此所进行的持久而坚实的探索,形成了文人精神和性灵自由的再度诠释,在某种跨越文化时空限制的梦幻玄妙联想和回味中,达到了传统写意精神与西方表现形式的契合。
其他文献
“我玩的是玉器,特别是和田玉。对于寿山石什么的,我就不太了解了。钻石?红宝石?那是外国人白相的,你不要问我。”坐在一位圈内知名玉器专家的家里,他非常清晰地为求教者划清了自己的研究领域。  “宝石是什么?它就是各类岩石矿物,包括天然宝石和人工宝石。”华东理工大学国家宝石检测中心的刘学良博士如此说道。对于刘学良和他的同事们来说,这些经常与黄金、白金等贵金属为伍,为首饰、为摆件的宝石,无论名称、产地,统
期刊
事实上,陈履生长期在中国美术馆、中国画研究院、人民美术出版社担任重要角色,直到后来任职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主持了一系列重要的国外著名博物馆展和国内二十20世纪艺术大师展时,他的名字才为越来越多的公众熟知,当然也吸引了长期从事艺术评论界的我,并且关注到他作为“油灯收藏家”、“书画家”的层面。  今次有机会为《财富堂》杂志(上海新民集团高端月刊)撰写“封面专题”,有幸更加深入、全面地梳理了他作为摄影家、
期刊
本次展览的主办方是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协办方有上海警备区老战士书画会、李苦禅纪念馆、李燕工作室。值得一提的是,李苦禅正是孙静的老师。  孙静,曾用名孙爱华,字静之,号墨婆、久实姥。1926年4月4日生于河北藁城,现居上海,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其父孙之俊为中国现代漫画和连环画先驱,曾绘有《武训画传》、《骆驼祥子画传》、《王先生外传》等经典漫画和连环画作品,时与叶浅予齐名并称为“南叶北孙”。孙静幼受
期刊
永远激情的“青年导演”  自诩“青年导演”的他,旺盛的精力不亚于任何年轻人。哪怕是前一天痛饮达旦,老孟第二天依旧能红光满面地操着一口京片子,和我们聊起他的戏。  中戏读研时所执导的《等待戈多》,让孟京辉在一夜之间成为和大导林兆华以及当时的实验戏剧领袖牟森齐名的青年导演。本来预想在操场煤堆上演出的《等待戈多》,因为学校的反对,转移到了小礼堂。他和两名主演胡军和郭涛以及其他伙伴一起,连夜将礼堂内侧刷了
期刊
中国人对面子的喜爱与重视已经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了日常词汇之中,“要面子”所以“讲面子”然后“争面子”之后便要“顾面子”,但是也不保准—个意外最后“丢了面子”。社会观察者认为中国人的面子观主要源自过去的“士大夫精神”,其根源在于对个人对集体认同感的重视与渴求。  常言道“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在中国人的普世价值观中,面子成为了生活处世的核心。然而长短相形,高下相盈,有了光鲜艳丽的面子,自然有了潜伏
期刊
管继平简介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书法家协会理事,上海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作家协会理事,上海楹联学会常务理事。以研究民国文人书法、印章及书信见长,在《中国书法》、《书法报》、《美术报》、《书法导报》、《中国书画报》、《书法》、《书与画》等媒体上有专栏,著有《纸上性情:民国文人书法》(上下册)、《李叔同致刘质平书信集》(编注)、《梅花知己:民国文人印章》等。  4月中旬,位于方浜中路
期刊
涂鸦在中国的墙头  康定路600弄,一处正在拆迁进行中的区域,原本再寻常不过的上海一角,却因为画在残垣断壁间的多幅涂鸦作品而在一夜之间备受关注。它的创作者是来自法国的涂鸦艺术家Seth和中国人施政,他们在拆迁工地上寻找可以画画的空白墙壁,捕捉来自垃圾堆的灵感。细腻的画风吸引了很多慕名而来的市民驻足观赏,有新人还专程跑来这里拍摄婚纱照。但就是这样随性的艺术却并未被城市所接受,一夜之间它们竟又悄然消失
期刊
这场关于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30多年风雨历程的讲座,近期在位于上海虹口三至喜来登酒店38楼的安信信托·至美空间举行,沪上及各地艺术、收藏及财富圈人士纷纷冒着寒冷的风雪天气前来聆听。主讲人格拉齐亚·夸隆尼女士(Grazia Quaroni)是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的资深策展人、收藏部负责人,她为基金会工作长达25年,一直伴随着这个非营利艺术机构的生长与壮大,并熟谙其创造的活力和运作系统的根基所在。  
期刊
“我曾是个摇滚狂热分子”  2011年,罗丹举办了自己的第一个个展《就像风一样自由》,作品以冲突与颠覆的摇滚乐形式作为创作主轴。谈起这个不同于传统的创作风格,罗丹坦言是源于他和音乐的不解之缘。  他曾学习了很长一段时间的钢琴和小提琴,大学期间又恰好遇到90年代中国摇滚乐的风潮,这再一次激发了罗丹对音乐的热爱,于是他开始组乐队,玩摇滚,看各种地下乐队的演出,用他自己的话说,“当初我也算是个摇滚乐的狂
期刊
我觉得企业和艺术家其实是互相需要的,大家也是双赢的,艺术家真正做个大的展览好的展览,像我拍这么多片子要花很多钱,要是没有政府或企业的支持,是不可能的。现在做艺术作品不像过去,一支笔一堆颜料、或一台照相机就可以创作。尤其是多媒体作品,需要—个团队来共同创作。这就需要经费,有的项目需要很大的经费。如果没有经费支撑,几乎不可能。  所以,企业在艺术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会越来越重要。过去是单一国营体制时,全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