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辨深反射地震探测采集处理关键技术综述

来源 :地球物理学进展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chenyi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反射地震勘探以其可靠性强和精度高的特点,一直作为深地探测的主要技术之一.其中分辨率又作为评价深反射地震勘探质量的关键指标之一,在理论研究及实际生产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将深反射地震勘探中影响分辨率的主要因素划分为采集、地质、处理三方面,采集因素主要包括子波激发、空间采样率、接收及观测系统设计;地质因素则主要包括深部波阻抗变化、深部地质体尺度、浅部构造、吸收衰减等,针对以上因素人们提出了静校正、振幅恢复、反褶积、偏移等处理方法来提高深反射地震勘探的分辨率.本文阐述了影响深反射地震勘探分辨率的主要因
其他文献
大巴山位于四川盆地北部、秦岭南缘,以发育大规模的中生代逆冲推覆构造为世人瞩目,其地壳尺度结构与构造特征对于理解扬子克拉通和华北克拉通的碰撞过程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深反射地震剖面和宽角反射与折射地震数据的约束,结合地质与钻井资料,通过重磁场分析拟合解释,对四川盆地北部—大巴山地壳尺度的构造进行综合研究,建立了地壳断面结构与构造模型.模型显示,四川盆地北部基底和沉积盖层变形差异较大,且上下地壳具有解耦
期刊
针对密集观测中台站实时波形数据汇集的应用需求,提出基于物联网MQTT协议,具备登录安全认证和波形数据传输加密的地震波形实时汇集方案.研发了地震数据采集器中基于MQTT协议的地震波形数据传输软件和云服务端的数据汇集软件.基于云服务器和通用MQTT服务器进行了基于MQTT协议的实时波形数据汇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可利用物联网和云平台实现地震观测数据实时汇集与处理.
期刊
对于强震可否预测与如何科学预测的问题,通过九寨沟地震前的震情跟踪及地球物理场的时空演化总结,科学地认识地震预测工作.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前距离震中400 km范围内,在1~2年内出现形变、地电阻率等地球物理场的异常.异常时间主要从2016年开始,空间上主要沿北东方向分布,在200 km内有流动水准4项异常、GNSS观测1项;200~400 km流动水准1项异常、定点形变2项,GNSS观测1项,地
期刊
针对多数学者用VV极化的Sentinel-1数据对城市区域进行监测而忽略VH极化数据的问题,本文利用SBAS-InSAR方法,结合28景双极化(VV极化和VH极化)Sentinel-1数据,得到了昆明市2018年8月—2019年7月间的地面沉降情况,并且对两种极化的沉降监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昆明市主城区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沉降现象,部分区域沉降严重形成明显的沉降漏斗.最大年平均沉降速率达到-53.
期刊
全球中源地震广泛分布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位于后者中段的兴都库什—帕米尔地震带是世界少有的位于大陆内部的中源地震聚集区.我国中源地震主要分布在东海—中国台湾岛—东沙群岛,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和田—阿克苏地区.2019年全球中源地震总频次较低,但M 7及以上强震数目略高于十年来平均水平.对于大洋俯冲带中源地震的成因,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理论计算和实验研
期刊
低序级断层及其诱导裂缝的识别是目前研究热点及难点.本文针对大芦湖油田樊162块低序级断层诱导裂缝识别难度大的问题,在地质模式的约束下,开展了低序级断层诱导裂缝的测井识别研究.结合岩心、薄片等资料将低序级断层内部到相邻储层划分为断层核、诱导裂缝带及原状地层三个部分,其相应的岩性特征主要发育断层核的白云岩、诱导裂缝带的白云质砂岩及原状地层的细—中砂岩.在此基础上,通过常规测井、正交偶极子声波等资料对天
期刊
苏里格南部地区是近年来勘探评价的重点地区.该地区上古生界沉积体系、下古生界奥陶系风化壳和古隆起台缘斜坡礁滩相沉积体系中均孕育着巨大的天然气产能,成为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勘探开发的战略接替区.研究区目标层埋深大,储层厚度小;下古生界地层间波阻抗差异小,地层反射能量弱,分辨率低.针对这些难点,本文利用精细闭合差技术刻画目的层,采用波形特征分析、叠前反演等方法精细描述目的层的构造形态并预测砂体厚度,采用谐
期刊
浙江油田苏北采油厂于2017-07-28~29对丰探15井近4 km深的泰二段第三段进行了水力压裂,分成试压和主压.我们同时应用微破裂向量扫描(Vector Scanning,VS)实施了地面微震实时监测,目的是评估监测质量、实时监测的可行性、与压裂效果.我们严格执行了安静处布台和有效去噪等应用VS的必要条件,最大限度地提高了信噪比,平均的最小信噪比为2.35%;输出结果可靠.为今后更有效地设计和
期刊
双相介质波传播理论作为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的前沿课题,可建立地下储层性质与地面观测数据之间的定量关系,同时可为储层的流体预测提供理论支撑.在阐述储层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本文回顾了单一孔隙、含复杂孔隙结构、部分饱和多相流体、各向异性(裂缝系统)双相介质理论的研究进程.同时系统地回顾了基于双相介质理论的波场响应模拟和流体预测方法的发展进程和应用现状,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了对地震波场正演和流体预测方法相关
期刊
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TOC)的预测是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评价的重要一环.为解决传统ΔlogR方法应用于陆相深层烃源岩误差较大的问题.本文以ΔlogR法为基础,提出了一种考虑密度因素的广义ΔlogR法预测TOC.传统ΔlogR方法是一种基于测井曲线(声波、电阻率等)和成熟度参数(LOM)的预测TOC的方法,可以获得纵向上连续的有机碳分布,并且在国内外多个地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研究表明,由于陆相深层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