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良作品欣赏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rriik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北京市高碑店文化新大街文创大厦的一层,是潘文良的工作室所在地。记者来到这里时,潘文良正专注创作中,接下去10月份的宁夏贺兰山写生、海内外收藏者的订单以及2017年下半年的巴黎个人书画展览安排,都让他争分夺秒。
  采访中,潘文良告诉记者,他对书法、绘画、诗词的执著和喜爱,源于儿时且一直绵延至今;近年来,更是结束了手头上与友人合股的公司,全身心投入到书画创作之中。
  “书画创作,需要有甘于寂寞、独乐其中的心境”,潘文良朴实无华的话语间,直接让人感受到:忠于所爱、甘之如饴,也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书随心性
  潘文良,自号独乐峰,又号三疯——说起这些名号之来,他告诉《东方收藏》记者,他是南安乐峰人,因此笔名谓“乐峰”,至于“独”,是因为书画创作时,大部分时间都是独居幽室,而书画家创作时更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孤独,于万籁俱寂之时,驰思于穹苍之外,而他竟“独乐其中”;至于“三疯”之号,则缘于朋友们所赐,在朋友眼中,诗、书、画的热爱对于潘文良来说,几近疯狂,可达废寝忘食之境。
  这一切的开始,源于潘文良幼时对翰墨书香那股味道的痴迷。他告诉记者,小时候,村里的一位老师,“写得一手好字”,逢年过节或红白喜事,很多乡邻都会登门,请他写对联。而这时候,潘文良便常常在一旁,静静看着笔起笔落,看得如痴如醉。
  “我闻到墨香,就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潘文良说,墨香刺激了他的嗅觉,更挑起了他对书法的兴趣。在那之后,他便迷上了书法,“一发不可收拾”,同龄人玩乐和休息时,他都在练习书法,以至于一天不拿笔浑身不自在。
  在那个年代,靠毛笔养活自己,对家境贫寒的潘文良来说,还是天方夜谭。因此毕业后,他便到工厂打工,业余时间,则自学书法,一遍遍地临摹古人的字帖;此外,他还喜欢观察身边人写字,“每当看到别人写得好看时,便会默默记在心里,细细研究、揣摩”。
  “一幅书法作品有四大重要元素,笔画、墨色、字形和诗句,这些是看得见的东西,是书法的躯体。”潘文良介绍,此外,书法还包含着韵律、风神、感情等,这是书法的“灵魂”;而书法的“味”,一是字内功夫;二是字外功夫。他还表示,在精心临摹古人字帖的基础上,得其形神之后,还要能走出来,“这就是师古而不泥古”:古人的东西固然要学,但更要融入自己的个性,写出自己的感觉和灵魂,充分体现出自己的“味”出来,“字好,在法、在手;出味,在意、在情。”
  字如其人。潘文良也认同,书法的风格,能反映一个人的性格、气质、修养等。而观其书法,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沉稳中见大气,其爽快洒脱、随心随性的性格,也从中显露无遗,恰如他所言“写我喜欢的字,做我喜欢的事。”
  画为心声
  “五百年来一大千”,这是著名画家徐悲鸿评价著名书画家张大千的一句话。对此,潘文良认为十分恰切。他告诉《海西商界》,自己也十分喜欢张大千的画,“他的画对我的影响也是最大的”。
  张大千,中国著名书画家,擅长山水、人物、花鸟、鱼虫、走兽,“无所不通,无一不精”。潘文良介绍,和张大千一样,他走上绘画之路,也是从描摹古人的画作开始:“师古人、师近人、师万物、师造化”,多年来,从未间断对绘画的喜爱与创作,山水、花鸟、人物均有涉猎,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
  “古人云,书画艺术师造化,天地是我师,只要画笔在,处处可入画。”潘文良这样说也这样做:他的创作灵感,多来源于大自然、来源于生活,祖国的大好河山、天地万物、身边的人、身边的事,都在他的画笔之下栩栩如生。
  “绘画是我的最爱,作画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大自然之美、风土人情之美,我想通过我的画笔,把这些美展现出来,让更多人能体会到生活之美。”潘文良说。而在他看来,画家要想创作出好的作品,“单单靠书本、靠效法古人的画作远远不够”,只有走出去,在实践中去观察、领悟、体会才能有所得。
  因此,闲暇之时,他常常去爬山,外出写生:他曾和三五好友徒步7小时上华山,只为日出的那抹朝阳;在外地期间,他会抽时间到大街小巷走走看看,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或到博物馆欣赏古玩古物,细细端详玩味一番;而在手机还未普及的年代,无论走到哪里,他总是随身带着画本,看到好的景物便随手画下,倘若手头上一时没有笔纸,过后他也能凭记忆将其画出——这倒不是因为其有过目不忘的本领,而是天地万物,他早已熟于心中,“胸中有丘壑,下笔自然有所依据”。
  多年的潜心创作,潘文良创作了大量的书画作品,但他坦言尚无自己最满意的作品:“书画是一门遗憾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最满意的作品永远是下一幅”,他说,中国书画落笔无悔,每一笔都得用心,但是总有缺陷,又无法修改,“对自己的作品永不满意,才要更用心去学习、去创作”。
  词达我意
  画为心声,潘文良用绘画体现天地万物之美;而在书画之作中,他还用诗词表达他的感情与心境。他创作了很多很有禅意的作品——尽管没有接受过正统的学习,但他的书画之作,显示了他对中华文化尤其是古诗词有颇深的研究与造诣,对此他的解释是:“艺术是相通的,靠的是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记者刚到时,他的一幅作品《溪山古韵图》刚刚完成。只见作品中,气势雄奇的山川,烟水迷离的村落,孤舟独行的人物,在潘文良笔下栩栩如生,令人不禁感叹造化神奇、中国文人画的深邃意境;画上题的是他创作的一首《喝火令》词。词的下阙中他连用了三个“去也”——“去也无由,去也罢吟秋,去也万山红叶,觉梦两悠悠”,词境、画境融为一体,彰显出一种洒脱、随性、超凡脱俗之美,也仿佛写照出他超然物外的豁达思想境界。
  潘文良感慨地说,古往今来,有多少艺术家生于寂寞而死于浮华。艺术家的情感是孤独的,虽身在闹市,每天登门拜访的书画爱好者络绎不绝,但他的内心深处却向往着小桥流水的隐居生活。他说,只有从晚上十点到凌晨两点,才是他最佳的创作时间:“这时段,外界干扰少,也是思想活跃、灵感迸发之时”。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热爱书画和诗词,潘文良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创作中,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物我两忘的境界,以至于被朋友称为“三疯”,但他却不以为意,依旧沉迷于自己的创作世界中陶然自乐;而现在,他的作品已被人熟知,收藏者遍及海内外,也结识很多同道中人,登门求画的人也越来越多,甚至有台湾书画收藏家想买断他的作品——或许,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所在吧!
其他文献
“血为人之本”,生理特点造成了女性容易贫血的体质.rn贫血是健美女性的大敌,不仅会造成头昏眼花、心悸耳呜、失眠梦多、记忆力减退,而且会造成面色萎黄、唇甲苍白、肤涩发枯
聚合物电解质膜燃料电池(PEMFC)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第五代燃料电池,以其诸多优点正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其中作为电解质的功能高分子膜是这类燃料电池的"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