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的兴起与传播的意义何在

来源 :延河·绿色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85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文学的发轫与兴起与传统文学相比,无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给当代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它与技术传媒的催生与文化市场的成长,与全民写作日益增长的阅读兴趣之有关。它打破了传统纸媒的体制与拘囿,令文学的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庞大的读者群、需求量,正是促成网络文学迅猛发展的重要力量。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经过20年的曲折历程,网络文学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是有目共睹的不争的事实。它由粗糙变得精细,由肤浅变得厚实,渐已形成规模庞大的产业链,造就了网络文学的IP热。而我们又不得不正视的问题是,这一“通俗文学”的碎片化、快餐化导致了部分网络文学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水准出现偏差甚至误导。所以,对于网络文学建立与时代同步、与民众品味和审美需求相匹配的作品,如何提高它的文化功能,进而加快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使得网络文学与经典名著一样,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体现出它的价值体系,依然任重而道远。
  ——王琪
  李骏虎
  1975年生于山西洪洞,民盟中央委员。山西省作协驻会副主席,现任四川省广播电视局副局长。中国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第7届高研班、第28届高研(深造)班学员。
  曾获第12届庄重文文学奖、第5届鲁迅文学奖、2007—2009年度赵树理文学奖及赵树理文学奖荣誉奖等。出版有长篇小说7部,中短篇小说集4部,随笔集、散文集、评论集、诗集多部。
  每个时代最大的读者群体都是青年人,尤其是正在读书的年轻人,他们的阅读欲望基于成长和求知的自然需求,与中老人形成固定的阅读兴趣取向是截然不同的;同时,年轻人又对新的技术和传播手段最为敏感,每次革命性的技术更新总是“春江水暖鸭先知”,几乎都是从青年群体开启的。网络文学的兴起正是基于以上两个规律,青年群体首先成为网民,随着网络智能化的进一步提升,青年人也成为最大的网络文学阅读群体,他们对手机阅读和电子书产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反作用力。主要读者阅读平台的改变,决定了最受欢迎和影响力最广泛的创作方式的形成,网络文学的兴起和繁荣应运而生。
  因为年轻人的自由、浪漫、激情、奔放、富于想象,决定了网络文学纵横时空、随心所欲、纯情美好、梦幻离奇的种种特征,也因此网络作家群体以年轻人居多,相对传统作家的多层次年龄结构来说,他们更整齐划一。同时他们的网络作品也因为读者群体的年龄段相同,而产生巨大的传播能量。网络文学的传播,从一开始就因为受众的数量而被影视机构和市场青睐,从较早的“榕树下”时代作品《悟空传》到后来IP时代的《琅琊榜》,再到刚刚登陆央视电视剧频道的《斗罗大地》,网络文学的影视转化成为其海量阅读之后更大范围传播的方式,也成为网络文学为主流社会所关注和接受的重要渠道。
  中国是网络作家和网络文学读者数量最大的国家,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成熟,网络作家的年龄结构开始多元化,网络文学的读者群体也变得多层次,但主流还是青年人。网络文学向主流社会的传播除了影视转化渠道外,还有自身的适应性变革,比如应图书市场的价位特征,网络上数千万字的文学作品,痩身成几百万字甚至几十万字变成纸质出版物。同时网络作家多为有作家梦的文学青年,一些主流文学大奖的网络作品奖项设定以正式纸质出版物为必要条件,也促进了网络文学作品从“水”到“精”的艺术性、思想性提高,提升了网络文学的品质。
  从口口传唱的《诗经》到竹简,从纸书到网络文学,无论什么文学形式的兴起和传播,都伴随着技术革命的进步,同时通过作用于读者和社会,而促进时代的进步和文明的演进。一件新奇事物变为主流形式的过程,恰如年轻人为社会注入青春活力并最终成为中坚人群一样,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
  刘 川
  1975年生,出版诗集五部,辽宁省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现居沈阳。
  网络平台是去边界的,往往越适合低端读者的作品,获得传播量越大。从这个角度看,不能想象博尔赫斯成为网红,残雪或阎连科也永远不会比唐家三少拥趸更多。网络文学受粉丝量、点击量与经济效应的引诱,会突出其受众性。这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不担心这个。一部分文学其天然的属性,就是消费属性,多个层面的文化消费同时存在才是合理的,只要在道德、伦理、法律的框架之内,也都是无可厚非的。
  我赞成科技进步带来的创作解放。因为网络,写作获得了自由——每个具体的个体都可以对“什么是文学”,有自己的审美理解和文本体现。这样以来,文学不再是一种唯一的主流呈现,不再是一个机构、一个集体、一个群体的既定目标,而是每个创作个体的单独向度。文学通过网络打开了局限,创作者也就因此放宽了对自我进行探索的边际。网络文学的意义就在于此。
  这时候,我们要警惕的,是用一种单一文学观去看待各种不同类型的创造性表达。写作的现场巨大、混乱、芜杂、泥沙俱下,都是正常的。我觉得,我们来到了一个多部现代文学史同时写作的时代。而对网络文学的理解与认识,可能是对什么是“21世纪的人”的更本质认识。
  王若冰
  秦岭文化学者,主要作品有“大秦岭系列”长篇散文《走进大秦岭——中华民族父亲山探寻》等。曾获甘肃省第三、四届优秀文学作品奖,敦煌文艺奖一等奖,第八届《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第25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纪录片奖,国家广电总局2010年度国产优秀纪录片及创作人才扶持项目最佳编剧、最佳中篇奖。
  毋庸置疑,时至今日,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写作观念和写作方式的颠覆与重构、对传统文学传播方式与价值确认霸权的冲击和倒逼,已远非我们喜不喜欢、愿不愿意承认可以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亟需每一个传统文学写作者必须躬身自问、冷静自省且谁也不可更改的现实。在我看来,缘由有二:
  1.网络开拓的世界是一个无边无际、无限辽阔的崭新世界,在这样一场绝不亚于蔡伦发明造纸术、沈括发明活字印刷对人类文明进步影响巨大的大变革中。既然人类生活的每一天与无所不在的网络时时刻刻耳鬓厮磨、如影随形,那么网络本身以及网络生活催生的种种生活现象、生活方式,必然无可避免地渗透、影响、改变,甚至重塑每一个具体人的精神与情感。置身此情此境,作为人的历史精神与现实情感形象化呈现的文学作品,拒绝或者疏离网络,我们都将无法实现对我们所置身的时代与生活真实而确切的表达。所以在我看来,网络文学的兴起,是人类文明进步与科技发展共同催生的一場“文学革命”。就目前来看,以网络文学为代表的“革命派”和以传统写作为代表的“保守派”双方,都尚处在各守其土,偶尔相互“偷窥”的“相持”阶段。然而,从长远看取长补短,相互包容甚至相互融合是必由之路。如果真在到了那一天,我要更多地把掌声送给网络文学的写作者。原因只有一个:是网络文学的兴起,让枯枝横斜的文学之树重新绽开了满目青翠的新芽。   2.从传播角度来看其实无需多言,只要看看网络文学一篇文章动辄几万几十万点击量,一部网红文学作品男女老幼无论职业身份争相购阅,而众多传统文学名家的作品让出版社敬而远之、在书店里落满尘土的现实,也就已经一目了然了。固然,畅销不一定是精品和经典,但反过来说,难道精品和经典就可以不畅销吗?当然不是。说穿了,对于许多名家、大家来说,读者喜不喜欢读你的作品,有传播方式的因素,但归根结底还是作品质量、创作态度和写作取向问题。经典固然是少数,然而正如金字塔塔顶很小,基座却很大一样,谁能够否认网络文学创作数量之巨大、传播速度之迅速、传播面之广,日积月累,就不会诞生流传千古的经典与精品呢?网络文学传播面之广大也给我们固守传统写作的每一位作家,提出了一个只有我们自己才能回答并解决的问题。这问题就是,我们需要真诚地面对读者并摊开心扉,真诚地反问自己:我们的作品里到底缺了些什么?少了些什么?也有可能是我们自作聪明,在作品里添加了太多的让读者或窦生疑心、或难以下咽、或望而生畏的什么添加剂或佐料吧?!
  韩霁虹
  太白文艺出版社总编辑、编审,中国作协会员,陕西省作协理事,西安市高新区作协副主席。
  网络文学的兴起对当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以其自足性、独立性和革命性提醒作家和读者:原来文学还可以从形式到内容虚拟表达,原来文学还有另一番天地。
  从出版的角度讲,网络文学的发展为文学作品出版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网络平台可以作为纸质图书出版的试金石,阅读量可以反映读者对作品本身以及作者的喜爱程度,进一步推动作品的纸质化出版。
  未来是一个全媒体融合出版的时代,在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中,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以线上连载、音频甚至视频和互动游戏的形式呈现给读者,一些重要的中文原创文学网站、论坛影响力逐步扩大,并催生了以网络文学、影视、动漫等多元化业态产品为主的数字阅读和IP培育的综合性集团。网络文学具有文学资源的多样性与开放性,形成了“众声喧哗”的文学格局,为文学多层级间的对话和互动提供了可能。
  从阅读的角度看,网络文学的发展为全面阅读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降低了文学作品发表的门槛和阅读门槛。未来是一个多元化阅读的时代,人人可以随时随地开卷阅读,随时随地发表阅读心得,并通过社交平台与作者互动。
  网络文学是以一种新生文学的姿态在自发和无序的状况下生长和成长起来的,它以外在形式和内在精神的独特性区别于以往的传统文学,展现了中国社会正在崛起的群体力量。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网络文学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学现象和文学类别,显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相信随着全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网络文学从初期的以玄幻、武侠、架空、穿越等为主要内容的快餐式文学,逐渐发展成为题材多元化,表现手法不断成熟,更有艺术品质和力量的独特文学。
  刘向斌
  陕西靖边人,文学博士,延安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辞赋学研究会理事、陕西司马迁研究会常务理事。
  网络文学是文学与互联网相结合的产物。互联网为网络文学的创作、传播与消费提供了便利条件,使其具有传播快、影响广、受众多等特点。由于传播不受时空限制,受众以20岁至45岁的青年为主,使得网络文学颇具活力而不乏“媚俗”倾向,而且尤以网络小说为主。所以,诸如霸道总裁、白痴女婿、一夜暴富、色情暴力、逆反伦理、消解道德等题材的网络小说之流行,确实在相当程度上弱化了文学的责任担当。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网络文学的兴起与传播是一种文学的退步。
  回望中国文学发展史,我们发现,随技术进步、传媒变化而变化是文学发展的总趋势。所以,从龟甲、兽骨到青铜、竹简,从丝帛、纸张到网络媒介,传媒变化导致中国文学发生了深刻而重大的变化。比如,散文从简约的甲骨文起步,逐渐成长为结构复杂的长篇小说;诗歌从两字一节拍的远古歌谣出发,也逐步发展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等多样类别。当然,随之而来的是文学审美观、价值观、创作观与消费观的深刻变化,这其实就是一种进步。所以,网络文学的兴起与传播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必然与进步,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网络写作不单纯是写作方式的变化,更是创作观念、消费观念与传播方式的深度变化。所以,有人称网络文学为“时代新文化运动的先声”,认为网络文学的兴起能够“吹响新文明的号角”。这样的说法尽管有夸大其辞之嫌,但也说明,网络文学的兴起与传播确实具有文学革新的意义。
  其次,网络文学为传统纸媒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有助于激发传统纸媒文学的生命活力。在创作观念上,可借鉴网络文学的通俗性特点,让文学走下圣坛,走近文学消费者;在传播方式上,可改变待价而沽的“应有”模式,学会利用网媒传播作品;进入消费市场时,除了柜售、簽售等传统手段外,也可运用网售方式;在消费方式上,除了传统的付费买读而外,也可借鉴网络文学的“打赏”模式,让文学作者真正体验到“物有所值”的幸福感。
  再次,网络文学的肆意、媚俗与担当弱化等特点对文学的规范发展亦有启示意义。一是文学要获得进步,须扔掉自制的镣铐,而“带着镣铐跳舞”有损于文学的天然神韵;二是能够激发阅读欲望的作品才有现实意义,因此应在高雅与通俗之间寻找适合文学发展的第三条道路;三是文学的责任担当取决于作者的责任担当意识,所以重视作者的责任感纠偏才是强化文学责任担当的必由之路。
  倪万军
  宁夏固原人。文学硕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固原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发表习作若干,出版著作一部。
  20世纪90年代末期在文学领域发生了较为明显的裂变与转型,其中最为重要且在后来产生颠覆性影响的则是网络文学的出现。以榕树下等网络论坛为主,以痞子蔡等为代表的网络作家,在世纪末的悲观与迷离之际制造出了奇异的阅读景观,但彼时网络文学这一新瓶里面装的主要还是旧酒。跨越新世纪,二十年来随着网络媒介的进一步发达,网络文学蓬勃发展,作家队伍、作品数量、读者群体等远超人们的想象,可以说是盛况空前。文学创作、传播、接受变成了一场网络的狂欢,以流量为表征的市场化、商业化的运作模式使文学消费进步一娱乐化。   当一种现象成为无法阻挡的时代潮流,则“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此时此地,网络文学一路高歌,貌似和传统文学的关联,制造出了全新的运行机制、生产方式、文体类型和阅读体验,其实不然。如果作为意义,这便是网络文学奉献给批评家们最为稳妥的说辞。但在繁花盛开的背后,其留给今天和未来的遗产大约也只是以下几个方面:从市场出发,利润是唯一终点,不为人民币写作的网络文学不是真正的网络文学;所谓文学,似乎成了玄幻、穿越、架空的外衣,可终有一天,文学这件外衣将被弃之如敝履;作家匿身于网络的深空,那个昼夜不息敲打着键盘的人已经成了一个带着面具的抽象的符号,而且他不再肩负引导读者的趣味和审美的使命;阅读不需要获得审美享受和精神的愉悦,娱乐、消闲甚至精神与灵魂的麻痹才是掩饰不住的需求与渴望;从网吧到家用电脑到智能手机,网络文学的生产与消费愈加便利愈加精致,其文学的意义便愈加淡漠。
  当新瓶终于倾尽了旧酒,装上了“消费”这一时代的新酒,“意义”的意义已经没有意义;当文学和网络、游戏、影视、动漫、段子、小视频等等被炖在同一个被呼作“文化”的大锅里时,娱乐至死也只不过是一个过于保守的估计。
  赵目珍
  1981年生,山东郓城人。中国作协会员。文学博士,副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访问学者。著有诗集四部。曾获海子诗歌奖、2018年度十佳诗集、深圳青年文学奖等奖项。现居深圳。
  网络文学的话题已不新鲜,但仍然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也非常值得讨论的话题。因为它一直在翻新和打破我们对文学的传统认知。网络文学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强大的互联网科技为文学带来了非常多的可能性。其兴起与传播的意义重大,概括起来看,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打破了人们对传统文学在表现形式上的认知。在语言上,传统的文学是用口语或者书面语作为媒介的,而互联网的兴起,创造了一种网络化语言,很多网络文学都是以网络语言作为载体的。网络语言与传统的口语和书面语有其不同之处,这一点无法否认。在体式上,网络文学可以像传统的四大文学体裁一样来进行建构,但也常常有意无意地打破这四种形式,用博客文章、论坛帖子、微博短文、微信短制等非常自由的形式来进行创作,或者将它们浑融进传统文学,对传统文学样式进行改造。尽管它们作为文学样式,还不太容易被广泛接受,但它们毕竟已经出现,惯常的认知已被打破。网络写作中,还出现了多人接力的文学创作现象,一种新的“集体创作”形式在网络时代成为可能。科幻文学的出现,也不能说与网络时代没有关系。此外,新近出现的“凡尔赛体”,也是新的文学创制,刷新了人们的认知。
  二、网络文学在促进文学传播上的意义更大。一方面它加快了传统文学的传播,以往仅仅通过纸媒才能阅读到的经典或非经典文学作品,通过各种网络平台、网络形式的发布,随时即可进行阅读;另一方面,新的网络文学作品一经写就,即可通过网络载体发表,很短的时间内即可在同人间传阅。无疑,这也为文学的国际化提供了可能。同时,它打破了传统纸媒的发表局限,为有创作天赋和创作才能的作者,提供了崭露头角的机会。只要优秀,就有被发现的可能。
  三、当然,任何事情都具两面性,网络文学的负面意义也在其优势凸显的同时显现。一是网络文学使得人人创作成为可能,如此则不可避免地带来文学质量泥沙俱下的局面;二是在为打破传统、高雅、正面、崇高文学一统天下的局面提供可能的同时,也为文学的狂欢化制造了契机,世纪之交的文学景象即可证实;三是为文学传播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写作的功利化、阅读的碎片化、经典文本的误读和传播,以及作家作品的版权侵犯等带来了困扰。这些负面的作用,也不能不顾虑。
  李 凯
  90后,作品见于《诗歌月刊》《散文诗世界》《绿风》《中国诗人》等杂志,四川省诗歌学会会员、四川省散文诗学会会员。
  我认为网络文学根植于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是迎合智能化时代市场需求的产物,是传统文学的补充与发展。科技的发展,其影响范围并不会仅仅局限于社会经济与生活层面,更会深刻地波及和改变人的感知模式和观念习惯。如今,在大多数普通人的生活里,智能手机与电脑的使用频率远远超过了书本与纸笔。从本质上来说,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载体的不同,而文学的载体本就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长河中逐渐演变而发生改变的。从最早的石头、甲骨、青铜、竹筒,到后来布帛与纸,再到网站、微博、公众号等电子网络平台。这种载体的发展经历了从单一的视觉化感知到视觉、听觉等立体化感知的转变。
  文学承担着生命启蒙与探索的神圣使命,从这一点来说,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目的与意义又都是一致的,均是在发现更高的人生,去追求更光明的时代,为更多有思考的人提供更多精神力量的支撑。从现实的传播力来说,网络文学迅速填充了普通大众的休闲时间,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普通大众的猎奇、探索、求知的心理,而网络文学的形式又极大增强了写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同时也加快了文本的流传与扩散。
  当然,网络文學作品目前良莠不齐,其发展还是应当与传统文学互动吸收中去思考,如果网络文学的发展最终回归不到文本的本身上来,终究会在虚无的摇晃中被时间湮灭。
  孟 山
  原名孟祥瑞,现就读于太原学院。
  网络文学的兴起给了所有人文学梦触手可及的机会,踮起脚尖每个人都可以是“巨人”。信息交互让更多远观的“读者”迈进了与作者交流、探索的世界,而每一位读者的多元化、复杂化、猎奇性等口味也通过网络实现了“变现”。这是一个最好的年代,也是一个最陌生的年代,和传统接轨,却又自我狂野生长。网络文学的传播让更多人参与到了文学创造过程中,文学不再是少数人的玩意儿,它属于大众,属于新元世界。不同于自然、纸质书、可以说网络将文学变成了一个更具社会性的行为。
  网络传播的千兆、万兆级速度,将未知同现实串联,读者、作者、作品人物在网络中产生了更多方向的可能,这是前所未有的极大拓展。手中的每支笔都承载了一个硕大的王国,为自我价值与生命意义的实现开辟了一条新路,发表不再是迈入文学的唯一路径,文学路也不会“绝于编辑”。众多生命闪烁之光在燃烧自己的同时,也看到了满天繁星。
  网络文学是我国文学的一部分,兴起不应是一种乱象,适当地控制狂流,让它更多的为中国文学复兴提供助推力。微末凡尘也会在星海中光芒耀眼,每一株小草的出现也才让春不再孤独。
  栏目责编:马慧聪
其他文献
穿过蔡家坡老厂区,车窗外驰过旧弃的褐色居民楼,一簇簇浅黄的细条野草从打碎的玻璃窗里挣扎出来。喜气洋洋的,两手拎着礼当的人渐渐变少,叫卖声慢慢消失。通向零狐村山坡上的路就显现出来了,我们改为步行,但见四周嫩绿的田野向远处展开。荒黄的碎土,铺散在被压实的土路边缘;和气的春风,温热的暖阳,亲亲切切得唤着僵硬的麦子苏醒。而此时黄尘也开始了不安的躁动。萌发的芽儿,这些满怀幻想和憧憬的新生命还在同初春残存的那
期刊
鸟儿和树都是传奇  我一直觉得,鸟和树,是恋爱和相濡以沫的关系。它们若即若离,又无比亲近;天天分离,又晚晚相聚。我们看不到它们温馨的相依相偎,但是可以感觉到它们关系融洽,不离不弃。  感觉,有时比看见真实和真诚。  一只鸟儿,箭一般冲出树梢,向远处飞去。树木被风吹得沙沙作响,一些叶子随风飘到高处,又被风扔向地面,卷到远处的沟壑里。另一只鸟儿,站在离树不远的摇晃的电线上,看似绝望,却又像饱含深情和期
期刊
一  求学路上,我一直记得曾经一次偶然的机会,遇上了这样一位博学的老师。每到他的课时,几乎所有同学都会早早来到教室坐好,屏气凝神专心致志,从老师走上讲台的第一分钟开始,就如同在看一场精彩绝伦的大戏,纵使内急难忍亦舍不得离去,生怕错过其中的某一段细节。  然而面对学生的一片赞叹,老师却十分谦逊,说自己仅仅就是一个电脑屏幕而已,但支撑着这屏幕的,却有太多的程序、线路、软硬件设备和茫茫不知边际的网络世界
期刊
界山雪美術作品欣赏
期刊
陳世戈
期刊
我称之为青春的  天边露出藏青色  我们触及不到的地方怀有本意  草原是下凡来的  在空气里活着的  甩着马鞭,苍茫与辽阔  奔驰在草原的体表  它们在追逐着什么  一朵云想要放空自己  在草色还未散尽之前  几个镜头正在逃逸  我口中称之为青春的  正高悬于头顶  你和我  你直接用双手确认  我的饱和程度  你刚刚浮起水面  我给窗外埋下了一条闪电  我用我们的语言,你的嘴  开口给时间说话 
期刊
火  窗户上的冰凌互相交叠,冬天的手,是透明的万花筒,旋转着所有入睡的人。雪花落在山坡上栖息,大川和群山斑驳了黄色和白色,风把掌心紧贴那些冰凉的枝叶,荧光的倒影漂浮在阳光里,细细水流从季节边缘流下来……北风,喊来一场又一场经久不衰的雪,旧年留下了最后的礼物。  一年的最后一天,是用体温化开的,怡人的室内温度,即使临睡前的窑洞热气回旋,每个早晨醒来的孩子依然会有苹果似的腮上红晕。新衣服搭在炕栏边,突
期刊
这是我第二次为自己的小说写创作谈,仍有颇重的无力感。一方面我觉得自己尚还不具资格谈论小说创作,还有个难以启齿的原因,就是解释说明自己的作品总会让我感到脸红。我生来就小巧玲珑,个子小,心思也细小。小时候妈妈买给我裤子总会大几号,她觉得裤子肯定招架不住我的成长速度。显然我让她失望了,一年年过去了,那些在我脚踝挽了好几圈的裤子,已经磨出大大小小的窟窿,而我始终没能把那些裤腿放下来。我不知道对于那时候的我
期刊
我喜欢曲别针 喜欢她的名字和功能  她埋著头弯着腰 把我想要保留的东西  牢牢夹住  但是我不喜欢回形针 它的名字躲躲闪闪  她的身体也是曲曲弯弯 没完没了  好像要把我保留的东西  据为己有
期刊
倘若世界一切尘缘、纠葛,当真有因果,倘若身处其中的人,都预先知道了这因果,或许,一些事情便会变得简单,一些磨难也会变得容易理解。可现实却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从出生起,便不得不面对各种不知来由的磨难,身体上的、情感上的、心灵上的……而这些磨难来临时,无处逃窜的,只能迎面而上。  兔唇女,一个出生就被命运不公对待的女孩,如若出生在一个有爱的家庭,或许还能建立起信心,成长为一个纯真、欢乐的女孩,就像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