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6月21日,在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典礼上,我的学习生涯来到一个节点:博士学位论文《“七丘之城”:从里斯本、果阿到澳门——跨文化视野下15-18世纪罗马圣城景观在欧亚大陆的复制与改写》有幸荣获“千里行奖”。这一研究通过对罗马圣城图像的分析,追踪“罗马”在欧亚大陆上的“转移”现象,以此呈现历史上东西方港口城市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我对于“罗马”等城市的地图、全景图等“地理图像”的关注由来已久,它们不仅展现出特定时期人们对于“人居大陆”的认识,更在地方势力、赞助者的影响下,将人居世界纳入个人化的思想体系,构建出一种代表个人和集体意志的寰宇图景。它触动我的地方在于:即使地球之外世界深不可测,即使宇宙的扩张和收缩尚未定论,城市都是人们从混沌中创造的秩序。建设者受迫于自然的力量,却又拥有一种近乎“创世”的权力。因此,对于地理图像来说,现象的背后总是人的足迹。
或许是接触造型训练较早,在本科四年的学习当中,西方美术史对我产生了莫大的吸引力,而美院丰富而扎实的中国美术史课程,则为我提供了一个观看域外文明的“客观立场”,即使少有贯通东西的案例,也能在地理图像领域,积累诸多“无问西东”的灵感,从而使我借助“本土”的视角,看到中西“景观”之间的一次次“对等相遇”。
2015年,我在人文学院李军教授的指导下,进入了硕士阶段的专业学习,此前所关注的种种地理现象,也在“跨文化”的视野之下得到重新审视。在平日的阅读与讨论中,我对“意大利湿壁画”产生了极大兴趣。2015年,在意大利的一次城市考察中,我关注到博洛尼亚大学附近一座教堂中的一幅特殊壁画:绘制者洛伦佐·科斯塔(Lorenzo
走访百余个欧洲城市:关注跨文化视角下的地理图像
我对于“罗马”等城市的地图、全景图等“地理图像”的关注由来已久,它们不仅展现出特定时期人们对于“人居大陆”的认识,更在地方势力、赞助者的影响下,将人居世界纳入个人化的思想体系,构建出一种代表个人和集体意志的寰宇图景。它触动我的地方在于:即使地球之外世界深不可测,即使宇宙的扩张和收缩尚未定论,城市都是人们从混沌中创造的秩序。建设者受迫于自然的力量,却又拥有一种近乎“创世”的权力。因此,对于地理图像来说,现象的背后总是人的足迹。
或许是接触造型训练较早,在本科四年的学习当中,西方美术史对我产生了莫大的吸引力,而美院丰富而扎实的中国美术史课程,则为我提供了一个观看域外文明的“客观立场”,即使少有贯通东西的案例,也能在地理图像领域,积累诸多“无问西东”的灵感,从而使我借助“本土”的视角,看到中西“景观”之间的一次次“对等相遇”。
2015年,我在人文学院李军教授的指导下,进入了硕士阶段的专业学习,此前所关注的种种地理现象,也在“跨文化”的视野之下得到重新审视。在平日的阅读与讨论中,我对“意大利湿壁画”产生了极大兴趣。2015年,在意大利的一次城市考察中,我关注到博洛尼亚大学附近一座教堂中的一幅特殊壁画:绘制者洛伦佐·科斯塔(Lorenz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