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离“4%”还有多远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j664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中央政府连年在教育方面送出“大礼包”,但10余年前确立的财政性教育投入占GDP 4%的目标,却一直忽近忽远
  
  2007年“两会”,与教育相关的内容异常受关注。
  3月5日,温家宝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向全国人民送出了两个“教育大礼包”:2007年助学金、奖学金方面支出要从2006年的18亿增加到95亿,2008年要增加到200亿;逐渐恢复师范生免费制度,今年先从教育部直属的6所师范大学开始。
  这是温家宝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掌声最密集的地方,10分钟内7次被与会代表掌声打断。
  6日下午5点20分,就在全国人大北京代表团小组审议离结束还有10分钟的时候,本来平静的气氛被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打断。“财政报告第9页上写着,2006年全国财政教育支出4752.7亿元,当年GDP为209400亿元,教育支出仅占GDP的2.27%,这还得了?”
  纪宝成质问的原因在于,“全国人大常委会曾发给代表们的资料上显示,2005年财政教育支出为5161亿元,2006年比2005年竟然下降了8%,GDP还上升了10%呢?”
  他继续高声质问:“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优先发展教育,增加教育投入,并且把教育投入要达到占GDP 4%的目标写进了中央全会决定”,“财政报告中是否可以把我们距离这个目标还有多远写明呢?”
  这一幕,对参会的代表来说并不陌生。在每年的“两会”上,这一场景至少已经延续了10年。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已10年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前校长沈士团每年都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出应该占到GDP的4%”的议案,以至于被媒体称为“4%专业户”。
  
  “4%”的历史心病
  
  2006年教育的财政性支出比2005年下降8%的原因,在纪宝成质问后,在场旁听会议的一位财政部官员曾有答复,“财政教育支出是在上升的,只不过财政报告与全国人大资料的统计方法有所不同。”
  据她解释,全国人大资料中2005年财政教育支出5161亿元不仅包括教育列支费,还包括基本建设经费中用于教育方面的投入,以及农村教育附加费等,而今年财政报告中的4752亿元仅指教育列支费。就列支费而言,2006年比2005年多投入700多亿元。
  但是,教育投入绝对数字持续上升,并不影响人们对4%的执著追求。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本世纪末达到4%”。但十余年来,这一数字却成了政府面对的一个难题。
  据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王蓉解释,公共教育支出占GDP/GNP的比重,是最常使用的衡量公共教育支出总量的一个指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很多国际组织,一般采用“公共教育支出”一词定义各级政府机构用于教育的支出。
  这一个基本指标,在1993年就得到中国政府的重视和认同。但是,原本在上个世纪末要实现的目标至今却仍然显得遥远。
  1998年,国务院提出从当年到2002年的5年中,要做到教育经费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争取达到4%的目标。但是,一直到2002年,中国的教育财政性支出也才占到GDP的3.32%——这差不多是近年来的最高比例。
  根据世界银行2001年的统计,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日本、英国和美国等高收入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均值为4.8%,而哥伦比亚、古巴、约旦、秘鲁等中低收入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均值为5.6%。
  中国台湾在经济起飞之际,其GDP的12%到22%都被用来办教育。而中国大陆,在GDP和国家财政收入连年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4%却一直可望不可及。
  迄今的态势仍然很难让人乐观。根据沈士团收集的数据,2001年,中国的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达到3.14%,突破了3%的大关;2002年达到3.32%;2003年下降为3.28%;2004年又下降到2.79%;2005年为2.82%。
  在2004年的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财政部曾经答复政协委员:争取到2007年,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达到4%的目标。不过,在2006年3月1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部长周济又明确提出要在未来5年,逐步把这一数据提高到4%的水平。这意味着将在2010年时实现。
  2006年召开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党中央再一次决定:“明确各级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据著名教育学者、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介绍,4%,这是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惟一的一个数量指标。
  但在此前后的一系列文件里,相关政策制定部门在制定具体的政策要求时,更愿意用的是另一种弹性很大的表述,“确保教育经费投入的持续增长。”
  
  “4%”为什么这么难?
  
  “4%”的高不可攀,成为诟病中国教育投入不足的最为有力的证据,也成为民间所言“教育的战略地位实际上是略占地位”的最大旁证。
  2005年,教育部长周济在接受媒体采访分析中国教育乱收费的根源时,第一个原因就是“教育经费的财政投入不足”。
  这在随后引起财政部门的意见,财政部有关方面负责人后来在媒体上回复说,把教育乱收费的首要原因归为教育投入不足的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理由是: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从1996年的1654.2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4465.9亿元,8年间增长1.7倍,年均递增13.2%;预算内教育经费从1996年的1211.9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4027.8亿元,增长2.3倍,年均递增16.2%。均超过了同期GDP年均递增9.1%的水平。
  不过,“4%”未能实现却是一个“硬伤”,教育部官员在其后的一系列讲话中,仍然明确地指出,当前教育的种种问题,和财政投入不足密切相关。
  “4%”何以高不可攀?王蓉指出,4%的指标不能落实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偏低。
  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在“两会”上也曾有过解释,他说,尽管这两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已经不断提高,但现在还不到20%。而相较之下,发展中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25%以上,发达国家财政占GDP的比重在35%以上,因此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也相形较高。“在中国,财政占GDP的比重大概在19%多一点。教育占财政的支出大概是15%,和国际水平一致。”他说。
  另一方面,“4%”的达不到,主要并不是因为没钱。可以看到的,从中央到很多地方,财政收入连年保持了两位数的增幅。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周洪宇说,“国家财力绝对不是问题,关键是认识和决断。”
  王蓉说,4%始终无法达到的另一个原因,“在于财政支出结构的问题”,“这和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和财政分权体制密切相关。”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议》确立了“县、乡、村三级办学,县乡两级管理”的体制,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主要成为地方政府的财政责任。但是随着1994年财政分权体制的形成,基层政府开始越来越难以负担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而且,在发展经济的热潮中,政府更倾向于为“看得见”的经济项目投资,教育经费被称为“剩余财政”,有剩余才投给教育。
  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在今年3月8日说,达不到4%的目标,部分原因是地方政府对教育投入不够,与中央教育经费不配套。
  “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片面发展观,工具主义的价值观,以GDP作为地方政绩考核的主要指标等等,都是制约教育投入的体制障碍。它显示了政府职能的扭曲、缺位与越位”,杨东平在《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一书中如此写道。
  这种体制客观上也造成了当前有限教育投入又严重失衡局面:重城市,轻农村;重高等教育,轻基础教育;重学历教育,轻职业教育。
  
  努力靠近“4%”
  
  不过,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政府正在努力改变教育财政性支出达不到4%的局面。本刊记者获悉,2006年,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组,名称就叫“4%课题组”,旨在寻求解决之道。其负责人,正是王蓉。
  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王蓉表示,虽然“4%”的问题历年都是讨论的热点,但是有些根本问题没有得到充分、理性和冷静的分析,包括“4%”的执行机制和落实路径问题,相应的研究基础也十分薄弱,课题组的研究工作正在进行。
  而3月4日下午,国务委员陈至立在参加政协教育组和体育组联组会时表示,很多工作都采取“倒计时”的做法,教育经费投入也应实行“倒计时”。
其他文献
2006年11月1日,中国政府总理温家宝签署了一项新的媒体政策(《采访规定》):为了“便于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中国境内依法采访报道,传播和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从2007年1月1日至2008年10月17日,外国记者在华采访,只需征得被采访单位和个人的同。  建国门某外交公寓163室,CNN北京分社。  24小时,面向全球24个时区现场直播。这是一个没有白天和黑夜之分的媒体工作室。“Be
两种生活模式的巧妙混合,使一个文明共同体能够在连续性与活力之间保持均衡,它的人民的心灵也会更为丰富。这就是幸福的标志之一。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10月12日在京闭幕。这次会议引领整个中国将改革的关注点再次聚焦于农民。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  这份文件明确断言,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
——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    3月5日上午,温家宝总理在向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全国没有实现去年年初确定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2%的目标。引起了全国人大代表的热烈讨论,也引起了舆论的高度关注。  “建议在高度重视工业降耗减排的同时,高度重视林业对降耗减排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快林业发展,以有效化解工业增长带来的负面效应。”3
“1100多道工序”,为何没能检测出这种化学物质?    2008年9月12日,河北省正定县南楼乡东宿村。耿金平的妻子从睡梦中惊醒,有人跑来告诉她:她家的奶厅——用于奶牛挤奶的地方——来了警察。  警方传唤了她的丈夫和女儿。  3天后警方称,耿金平因为三鹿奶粉事件而遭到逮捕。这个48岁的男子是奶厅的经营者,负责向三鹿集团供应收购的原奶——每天,大约有3吨原奶从他这里流向三鹿集团的生产线。警方认为,
苏东坡若在世绝不会允许寂静的公园里有游乐场,也不会允许烟囱出现在麦田,更不会允许水泥这种凝结快速但面目无情的东西大面积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我在工厂做了十三年工人,但有关工厂的文字却一行也写不出。苏东坡在被严格监视的情况下可以佳作连篇(惠州和黄州时期)。  说来可笑,我在工厂做了那么多年居然没有记住油表的准确数字是多少。作为一个三班倒的工人,我明显感到,我们这个有着十多万工人的大企业,真的很
2007年夏就要过去,对于艺术收藏者而言,无论买家还是卖者,终于松了口气,十余家拍场,厚厚的图录,海内外的奔波,使得如今参加拍卖也成为辛苦事。  屈指算来,中国大陆油画与雕塑拍卖已经悄悄走过14年。在这第14年的春拍里,5位艺术家首次进入千万元身价之列:岳敏君、曾梵志、靳尚谊、石冲、毛焰。人数之众,为历年之冠。而突破千万元的架上作品总数也达到创纪录的22件(如加上吴冠中的《交河故城》则是23件),
“美国之音”不批评其主办机构及其首领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它同时又竭力摆出以公正报道为己任的一般媒体的架势,也就难以逃脱虚伪的嫌疑  上世纪80年代学英语的人大多离不开一部短波收音机,因为通过短波可以收听“美国之音”的英语广播,练习听力。到美国后,熟悉的电台、电视、书籍、报刊一下子全没有了,所以在所谓的自由世界里反倒觉得消息突然闭塞起来,于是就想收听“美国之音”。可是,当地的中波、长波都没有“美国之音
2005年7月7日,伦敦申奥成功刚过20小时,就发生了一场超过50人死亡700人受伤的地铁连环爆炸案。两周后,伦敦地铁再次遭遇恐怖袭击。  7日上午第二个爆炸地点,是在国王十字车站和罗素广场间的地铁上,救援人员在20分钟后赶到,最先来的不是军警,而是地铁工程人员,他们带着乘客进入一条地道,平安回到车站。  当时的乘客们则一直在想办法自救。在受袭地铁里,人们井然有序,走得慢的在右边,走得快的在左边。
六方团长会出现鲜有的轻松气氛,但朝核问题前方是一条“谁都没有走过的路”,乐观的基调难免混杂着怀疑的情绪      朝鲜关闭了宁边核设施之后,“2·13共同文件”终于得以推进到核心阶段。7月18日,六方在北京召开团长会,3天后发布了体现会议成果的新闻公报。各方重申认真履行《共同文件》中做出的承诺,朝鲜也重申将全面申报核计划和现有核设施去功能化,韩国将向朝方提供相当于95万吨重油的援助。  朝鲜迈出“
想想真是命运弄人,100年前,同是海边不起眼的小渔港,100年后,一个成了繁华都市,一个却还是海边落寞的小城。这是两个咫尺相连的地方,一个叫大连,一个叫旅顺。  旅顺现在是大连的一个区,依偎在大连狭长版图的最东边。但是,它和大连又是那么格格不入,仿佛下决心要把萧瑟进行到底,不管对岸的大连如何灯红酒绿、歌舞升平,它都静静地保持自己的铁血本色。  铁血旅顺。  明洪武四年,大将马云为收复辽东半岛,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