蟑螂为何总是“打不死”?

来源 :科学之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dless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处不在的蟑螂
  说起蟑螂,也算是我们人类的“老朋友”了吧,不管是在公共场所,还是在家里,似乎总能和它来个不期而遇。可对于这位老朋友,我们实在是喜欢不起来,甚至可以说是个噩梦。它的脸皮很厚,总是不请自来,还会死皮赖脸地居住下来。最令人深恶痛绝的是由于它时常穿梭于人类的食物和垃圾之间,所以它很可能会传播疾病的病原体,这也使得人类常常欲除之而后快。怎奈其生命力极其顽强,在与蟑螂的战争中,人类屡次以失败而告终,最后为之折服,冠之以“打不死的小强”。
  当然,说蟑螂“打不死”,并非真的打不死,而是指它有顽强的生命力。它的生命力到底有多强悍呢?恐怕很多人都难以想象。首先它的繁殖能力极强,一只成熟的雌蟑螂每隔7至10天便可产出一枚含有14至40粒卵的卵鞘。一对德国蟑螂一年可繁殖十万只后代。如果你在家里看到了一只蟑螂,那么很有可能某个角落里就有着一整窝蟑螂!更可怕的是,有些蟑螂还能孤雌生殖。当雌蟑螂发现它处于不利于生存的环境时,就会留下一些成熟的卵子,以此让它的基因留存下来。这种繁殖方式意味着,雌蟑螂繁殖无需雄性,利用性诱致剂诱杀雄性蟑螂,使雌性蟑螂无法受孕的手段恐怕效果并不佳。
  其次,这家伙四海为家,还不挑食。蟑螂是一种杂食性昆虫,拥有科学家所说的“不特化”的口器,几乎可以吃任何东西。黑暗的下水道、发臭的垃圾堆都能看到它忙碌的身影。有昆虫学家发现,它甚至能以人类手、脚上的老茧、睡着的人脸上的食物残渣为食!此外它还有一些惊人的本领,比如断肢再生、不怕杀虫剂等。如果把腿或触角剪掉,它几天之内就能长出来,几乎完好如初。如果把它的头摘掉,它的身体还能活动五六天。这真是一种令人敬佩的生物!
  基因强大,底气十足
  蟑螂是这个星球上最古老的昆虫之一。根据化石证据显示,蟑螂自3.5亿年前的石炭纪时代已出现,曾在无数暴恐猛兽的脚下走过。如今,竟又敢在人类眼皮底下讨生活,屡次出乎意料地出现在人类跟前。它的勇气到底来自哪里?它的生命力为何如此顽强?
  这一切的奥秘都隐藏在遗传密码之中。为了解开蟑螂“打不死”之谜,科学家对美洲蟑螂的基因组进行了测序,发现其有关感官知觉、解毒、免疫系统、生长和繁殖的基因数量十分庞大。其上述功能相关的基因超过2万个,仅次于普通蝗虫。而整个人类基因组中,仅含有2万至2.5万个蛋白质编码基因。
  科学家发现蟑螂拥有超过1千个基因参与编码嗅觉和味觉感受器,以帮助它辨识环境中的化学物质。蟑螂有154个嗅觉感受器,是其他参照物种的两倍。嗅觉感受器的扩张可以让美洲蟑螂更容易识别、追踪到食物,尤其是它最喜欢的发酵食物。
  此外,它还有522种味觉感受器,是迄今在昆虫中发现最多的,其中超过300个味觉感受器在系统发育中形成了特定的进化枝,也被称作苦味受体。这么多苦味受体有什么用?原来蟑螂虽然是个大吃货,但还是有自己的原则的,能被苦味受体识别的就不吃。所以蟑螂可以借此获取大量有关食物是否安全的信息,轻松逃避“坏食物”,这也是它的一种自我保护系统。那万一不小心中毒了怎么办?别担心,它还有一个非常复杂的解毒酶系统能够自我解毒。而且它还有很强的免疫能力,能容忍病原微生物的入侵。
  正是这庞大的基因组让蟑螂得以适应各种恶劣环境,生殖繁衍,搏得“打不死的小强”的“美誉”。
  蟑螂的价值在哪里
  同样是和人类一起居住,虽然蟑螂并不像猫、狗这样招人喜爱,但它也不是毫无用处的。
  我们知道蟑螂有很强的“断肢再生”能力,那么它是否具有药用价值?我们能否将其再生能力應用于人类的伤口愈合和组织修复?实际上,善于学习的人类早已注意到蟑螂这种过人的本领。关于蟑螂的药用价值许多典籍中就有相关记载,比如《本草纲目》中就记载蟑螂具有活血、治疗毒疮、利水的作用。目前市场上也已经有添加了美洲蟑螂干燥虫体提取物的伤口愈合药物了。不过,科学家还将进一步探索蟑螂断肢再生机制,开辟人类医疗上的新未来。
  此外,蟑螂还可以帮助我们改进机器人。科学家一直致力于打造软体结构的机器人,其灵感来自于章鱼、水母等这样行动灵活的动物。但美中不足的是,为了尽可能地追求柔软和曲折,这些软体机器人通常需要在速度和力量上有所牺牲。也许科学家可以从蟑螂身上寻找新灵感,因为它的外骨骼不仅坚硬还很“灵活”。它能够承受其体重900倍以上的重量,亦能压缩自己三分之二的体积挤入微小的空间,而且行动速度依然不减。
  想象一下,一大群这样的机器蟑螂能够在倒塌的建筑中毫无障碍、不带来任何破坏且不丧失速度地穿梭行动收集各类信息,这将极大地提高我们的救援效率。如果我们能制造出具备这些功能的机器人,让它们进入人类和其他传统搜索动物无法进入的灾区,我们就能彻底改变搜索和救援等领域。
其他文献
闪电是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尤其夏季“六月天孩儿面”,上一刻艳阳高照,下一刻即有可能电闪雷鸣,当遭遇雷电天气,我们都会记起老师教导我们的种种躲避方法,那么你想过人一旦被闪电击中会发生什么吗?  电压可以达到10亿伏特  事实上,被闪电击中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它的温度比太阳温度还高,人体承受超过36伏特的电压就会有生命危险,而闪电的电压最高可以达到10亿伏特,一道闪电的长度在几百米到几千米不等,温度
期刊
一艘二战时期的老船,已经在海上平安航行了40年。1983年的寒冬,它在一场暴风雨中翻船沉没,船员几乎全部丧生在冰冷的大西洋。调查事故原因时,人们却发现,这其实是一场不该发生的悲剧。  暴雨中翻船  1983年2月,美国沿大西洋的弗吉尼亚海岸迎来了阴雨绵绵的冬日。在距离海岸数十千米的海面上,散货船“海洋电气号”正运送2.5万吨煤,沿着往日惯行的路线前往马萨诸塞州。海洋电气号的船长是菲利普·科尔,他已
期刊
联合国气象组织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到2019年很有可能成为人类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五年,2019年有多热我们每个人都深有体会,特别在我国的南方,夏天如果没有空调,即使在室内也会汗如雨下。在北方,也有许多家庭用上了空调。  但是空调的使用却排放着大量的温室气体,这又为未来更热埋下了祸根。这不是一个恶性循环吗?难道没有更好的办法对抗炎热吗?  科学家们没有放弃更环保的希望,他们一直在研究能自
期刊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沙滩上细如白银的沙子在蓝天下闪闪发光,五彩斑斓的鱼儿在水中欢聚嬉游,成群的鸟儿在丛林里乱窜,而人们则是咧着嘴,笑開了花,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这是热带海岛再自然不过的景象。然而,在太平洋小岛的居民眼里,美丽小岛的色调却显得有些灰凉。  没有色彩的海岛  这座太平洋深处的小岛叫做平格拉普岛,是一个由珊瑚礁形成的环状岛屿。由于地处偏远,这里的居民们生活很简单,住在简易的房子里,
期刊
人类的命运与地球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我们已经在地球上繁衍生息了几百万年。在这个有着45亿年历史的星球上的任何地方,都能找到人类短暂存在的痕迹,比如,穿过森林的道路,或者草原上的农田。随着人们对地球的开发,人类的活动占据了野生生物的生活圈,让曾经活跃一时的动植物减少甚至灭绝,比如渡渡鸟、斑驴等。  动物的灭绝意味着生物多样性的降低,而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平衡来说十分重要,尤其是我们人类也生活在地球这个
期刊
外星人未必与地球人一样,可能甚至还不如地球上的猩猩呢。要与外星人联系,还不如学会与地球生物交流,这首先要弄懂地球上的动物之间是如何交流的。  海豚学社的诞生  1961年,美国西弗吉尼亚州的格林班克天文台可谓群贤毕至。来自不同领域的12位顶尖人才在此聚会,讨论科学、艺术、玄学(比如外星人)等话题。参加者中有三位诺贝尔奖得主;有现已病故的著名天文学家卡尔·萨根,当时他还是一位毛头小伙;还有一位另类的
期刊
在偏远地区,如果谋杀案的受害者尸体被埋在深山密林里,对于警方,搜索将是一大难题。不过,无人机很快将在这方面派上用场。在最近的测试中,装备激光雷达的无人机已经能够识别出埋葬在澳大利亚热带丛林中的墓坑。  激光雷达的工作原理是将激光指向一个目标,并测量信号反射回来需要多少时间。激光脉冲从它们遇到的树叶等表面反射回来。它们能穿过树冠之间的缝隙,发现树底下地表植被较大的异常。  为了测试这项技术,研究人员
期刊
虽然五彩斑斓的花笠水母看上去像是时尚秀场上必备的配饰,但是你可千萬不要真的把它戴在头上。因为花笠水母荧光色、蠕虫状的触须上充满了毒液,水母会用触须抓住小型的鱼类,并用毒液麻痹和杀死它们。花笠水母主要分布在日本温带海域和南美洲东部沿海。如果你在日本南部海域游泳时不小心碰到了它,那么毒液会导致刺痛感和皮疹。尽管这种生物很少给人带来致命威胁,但在20世纪70年代,至少有一人死于花笠水母。由于花笠水母是夜
期刊
额外维度一定很小,否则宇宙会产生很多迷你黑洞,会使宇宙万物在眨眼间消失。  这可能是宇宙走向毁灭的一种方式。  首先,宇宙中一对粒子以难以想象的速度碰撞在一起。它们撞击的巨大能量将产生一个微小的、短暂的黑洞,如此之小,以至于在蒸发之前它只能持续不到一秒钟。  然后,在黑洞蒸发时所处的地方,一个有着与我们居住的宇宙完全不同的物理定律的“空间泡泡”将开始生长,并以光速不断向外膨胀。凡是被这个泡泡所包裹
期刊
春暖花开的季节,湛蓝的天空上飘着白云,平静湖泊像一面镜子,如此美妙的一切让人陶醉。但是,在这风光旖旎的湖中,水居然是红色的,就像倒入了大量的血液。水底好像有一根一根的长短不一的木头。仔细一看,那不是普通的木头!那是粗壮的树干凿空后制成的木棺,木棺里是一具一具女人和孩子的尸体!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的脑海里会浮现出大屠杀、鬼故事的情节,其实事情不是那样的。这是芬兰西南部伊索屈勒地区的一个湖泊,被称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