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藻提取物与养分配施对葡萄果实品质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来源 :中国土壤与肥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ow_me_the_mon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海藻提取与养分配施对葡萄果实品质和养分吸收的影响,以“阳光玫瑰”葡萄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处理:NPK水溶肥(CK)、0.375%海藻提取物与NPK水溶肥配施(T1)、0.75%海藻提取物与NPK水溶肥配施(T2)、1.5%海藻提取物与NPK水溶肥配施(T3)和3%海藻提取物与NPK水溶肥配施(T4).结果表明,海藻提取物与NPK水溶肥配施能增加葡萄单穗重、产量和SPAD值,T1、T2和T3处理果实可溶性糖和糖酸比含量分别较CK提高77.98%、17.51%、1.42%和69.45%、35.65%、11.45%,T4处理降低果实可溶性糖和糖酸比含量.T2处理果实磷含量和叶片钾含量最高,较CK分别显著提高26.97%和47.87%.此外,海藻提取物与NPK水溶肥配施均增加果实香气化合物种类,其中,T2处理果实香气化合物种类数最高.主成分分析中,T2处理的葡萄果实产量、品质、养分吸收和果实香气物质影响中得分最高.综合分析,海藻提取物与养分一定比例配施能够提高葡萄产量、改善品质、促进养分吸收以及增加果实香气物质种类和相对含量,其中,0.75%海藻提取物与NPK水溶肥配施处理效果更佳.
其他文献
环渤海地区设施蔬菜是中国北方农业经济发展的“引擎”,是我国设施农业重点发展区域之一.近年来,随着设施蔬菜种植年限的延长,来自农业面源的土壤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基于环渤海地区设施蔬菜发展现状,分析设施蔬菜土壤存在的次生盐渍化、酸化、连作病虫害、土壤板结、重金属污染等障碍,并在已实施的改良技术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治理措施和发展对策.
缺乏高效的养分管理技术体系,一直是制约永州地区富硒大豆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优化春大豆钼肥拌种条件下氮、磷肥运筹,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和产量,以“湘春豆V8”为材料,通过大田小区试验探究不同氮肥和磷肥施用水平组合对春大豆产量和产量构成、干物质和养分累积量,以及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单独采用钼肥拌种能显著提高大豆单株有效分枝数和荚果数,增幅分别达71.4%和10.0%;显著提高大豆的生物产量和地上部分氮素累积量,增幅分别达17.8%和22.9%.(2)处理MN1P2(80 g/100 kg钼肥拌种
为了解不同芥菜品种对Cd的响应和富集特征,为芥菜安全生产和Cd污染土壤修复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水培镉胁迫试验,在143个芥菜品种(系)中筛选出9种长势较好的芥菜进行土壤盆栽试验,分析不同Cd浓度(CK、处理1、处理2、处理3分别为0、5、25、50 mg·kg-1)对芥菜株高、鲜重、叶绿素的影响,总结Cd在芥菜根和地上部的分布特征.研究发现,(1)品种5在3个处理均未存活,其他8个品种在处理1均可存活,在处理2多数品种(品种6、9除外)可以存活,在处理3均未存活;与CK相比,其株高、鲜重在处理1无显著变化,
为探究富含多糖微生物菌液和化肥混合使用对植物吸收养分和控制土壤氮磷淋失的影响,采用油菜盆栽试验方法,把一定体积微生物菌液和不同量化肥进行混合灌溉油菜,油菜收获后,测定油菜和上下两层土壤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T5处理(50 mL微生物菌液,1.2 g尿素和0.72 g磷酸二氢钠混合加入到4.5 kg土壤中)油菜生物量最大,油菜对氮、磷、钾具有较高同化吸收能力;随着化肥用量的增加,上层土壤有效磷含量增加缓慢,下层土壤有效磷含量与对照没有显著性差异,磷的垂直淋失风险较小;当化肥用量低于T5处理用量时,上层土壤铵
太湖地区设施蔬菜集约化程度高,劳动力需求大,化肥用量大,面源污染问题突出.水肥一体化技术在节工、增效和减排上具有较好潜力.该技术在北方设施蔬菜种植上的研究较多,然而,尚缺乏在太湖水网地区应用效果的评价.为明确太湖地区水肥一体化技术在设施番茄上的化肥减施、增效和环境减排上的效果,通过田间试验,设置常规化肥氮(FD)处理,并在此基础上分别减化肥氮10%(R10%)、15%(R15%)、20%(R20%)、25%(R25%)和30%(R30%)以及不施化肥氮(CK)处理,分析水肥一体化技术对设施番茄产量、氮肥利
甘肃省武威市邓马营湖盐碱区农田土壤盐渍化现象日趋严重。为筛选适宜改善该区农田土壤盐碱化的改良剂,并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理论支撑开展试验研究。试验共设置5个处理,即无改良剂添加(CK),添加磷石膏(TP)、硫磺(TS)、盐地宝(TY)、腐殖酸有机肥(TF),探讨不同改良措施对邓马营湖盐碱区农田土壤水溶性离子的影响。结果表明:(1)添加改良剂可降低土壤水溶性离子含量,添加TP、TY效果最为显著。0~40
选择红壤丘陵区典型柑橘园,设置清耕、自然生草和竹豆间种3种种植模式,研究不同种植模式下柑橘园土壤化学性质、微生物生物量、微生物碳源代谢特征变化,并探明主导碳源代谢特征变化的土壤环境因素.结果表明,相对于清耕和自然生草种植模式,竹豆间种模式下柑橘园土壤pH提高了24.03%和21.65%,有机碳、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分别提高了19.40%和25.14%、14.02%和18.61%、2.69和3.12倍、63.40%和1.14倍.柑橘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受种植模式影响不显著,但是竹豆间种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
通过土壤培养法和饱和盐溶液蒸汽压法,研究硅基膜材缓控释肥在不同土壤温度、含水量和水蒸汽压条件下的氮素释放特性,探讨土壤温度、含水量和水蒸汽压因素对其氮素释放的影响,阐述其在红壤中的控释机制.结果表明:硅基膜材缓控释肥在红壤中的氮素释放速率均随土壤温度、水分含量和水蒸汽压升高而明显提高,其中温度是主要影响因素.不同条件下,包膜肥料的氮素释放率随培养时间的变化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包膜尿素在15、25、40和60℃的红壤中,氮素累积释放率达80%所需要的时间分别为140、110、25和10 d.土壤含水量为1
化肥为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盲目、过量施用化肥也带来一系列生态与环境问题.基于文献资料查询,系统分析了40年来中美两国在化肥施用量、化肥利用效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中国单位面积耕地化肥施用量增长迅速,2015年较1978年增长了406%,达到峰值446 kg/hm2,接近国际公认化肥施用量上限的2倍;而美国单位面积耕地化肥施用量呈现缓慢增加的趋势,2012年较1978年仅增长了38%,达到142 kg/hm2.中国小麦、玉米和水稻的化肥施用强度分别为美国的1.92、1.04和0.97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