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智慧解决能源短缺与转型问题

来源 :一带一路报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dle8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王义桅,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欧盟”让一莫内”讲席教授,《一带一路报道》特聘专家。面对“一带一路”倡议,由于不了解或者误解,国内外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王义桅及时地、有针对性地、系统地回应了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质疑之声,厘清各种似是而非的言论及有意无意的误解,帮助读者走进“一带一路”,走出认知误区。
  “一带一路”,就是给世界点灯!
  笔者小时候在农村长大,没有电,每每以凿壁偷光的故事激励自己好好学习;初中搬到县城,终于用上了电,但常断电,因此渴望光明。
  今天,中国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电,户户通水。世界上却还有十一亿人没有用上电,非洲就有五亿,印度有三亿,巴基斯坦最大城市卡拉奇由于缺电每年平均热死上千人!
  为何21世纪的人类仍然遭受能源短缺问题困扰?究其根源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世界能源分布极不均衡:水能主要集中在中国西南、俄罗斯、东南亚;风能主要集中在中国“三北”、蒙古国、中亚及俄罗斯北部沿海等地区;太阳能主要集中在西亚、中国青藏高原等地区。中国摸索出特高压输电技术( UHV),将青海的光伏电经过2000千米输送到上海,通过新疆的750千伏输电网络,将中亚地区的电输送到南亚,这就是中国的超级工程。
  二是缺乏技术,没有实现工业化。尼泊尔能源部部长曾讲过,尼泊尔位于喜马拉雅山脚下,水资源极其丰富,怎么会缺电?简直是捧着金碗讨饭吃。原来是缺乏水电站。葛洲坝集团投资水电站项目后,正在实现能源自给。类似的情形还出现在非洲,撒哈拉日照充分却仍然缺电,拉美水量充沛却缺电……中国能源企业过去投资,有水的地方“发水”(水电),有光的地方“发光”(光伏),有风的地方“发风”(风能),彻底解决能源短缺问题,同时减少碳排放。
  三是能源使用效率很低。华为公司在突尼斯、国家电网在塞尔维亚搞智能电网,极大提升了能源使用效率。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与世界分享发展经验,推行全球治理的合作倡议,让占世界人口80%的发展中国家不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有此作为彰显了中国雄厚的技术实力,中国练就了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绿色低碳技术和可持续发展模式,彰显了统筹协调、标本兼治的智慧。体制上统筹协调,文化上标本兼治,综合施策,中国实现了“西电东送、北电南供、水火互济、风光互补、跨国互联”的电力发展格局。习近平主席2015年在联合国总部提出的全球能源互联网计划( GEI)——通过“智能电网+特高压电网+清洁能源”三位一体,实现全球能源互通有无,彻底解决人类能源短缺和转型问题,实现既要发电,又要减少碳排放。这是“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通过中国智慧解决人类问题的很好个案。
  事实上,中国正成为全球气候变化议程的引领者。2019年8月16日,政治家网评论文章认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太阳能和风力发电技术最大投资方,创造了比煤矿更多的就业岗位,在化石能源转型方面迈出比预期更快更大的步伐,正在填补美国在气候变化领域留出的领导权空白。清洁能源投资不仅是为改善空气质量,更关乎未来经济竞争力。中国不但让世界看到了其引领清洁能源革命的潜力,也已经决定这样做了。
  中国拥有全球最多的可再生能源产能,由于其投资驱动,全球太阳能和风力发电技术成本在过去十年降低了3/4。目前全球近半电动交通工具、近半充电基础设施、gg%电动巴士都在中国。中国用5年时间推动全球电动汽车电池费用降低了2/3,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中国的经济竞争力,也符合新技术和世界未来发展的方向。
  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与其他国家分享现代化经验的过程,避免一些发展中国家走老路、走弯路。中国的市场化能力超强,西方的先进技术、高标准全球化通过中国的转换器,能更好地适应世界各国国情,更好地完成市场化。因此,只要不带偏见、不出于私心的发达国家,都是欢迎“一带一路”倡议的。日本庞大企业团随安倍访华,与中国合作开发“一带一路”市场,就是典型写照。
  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总体分为国内互联、洲内互联、洲际互联三个阶段,力争在21世纪中期基本建成。届时,全球清洁能源比重可提高到80%以上;全球CO2排放可控制在115亿吨左右,仅为1990年排放量的一半,可实现全球温控在2℃以内的目标;逐步形成电能主导、清洁发展的能源格局。世界将成为一個能源充足、天蓝地绿、亮亮堂堂、和平和谐的“地球村”。
其他文献
一个月前,被称为“诗人外交官”的外交部原部长李肇星专程造访成德两地;一个月后,IMF原副总裁、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也飞赴成德……是什么吸引两位重量级大咖前来接力助阵?  7月28日,由川商总会主办的“成德同城化财富研讨会”在成都举行,成德两地政府代表、经济领域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商协会代表等近两百位嘉宾参会,共同关注成德同城化发展进程,研判未来发展机遇。  朱民及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
期刊
《易经》有言“天地交而万物通也”,这是“交通”的本源,互联互通,让资源、人流、财富等关乎发展的关键要素汇聚一地。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与交通的通达度密不可分,因内河而兴的码头城市,因海运而兴的港口城市,因铁路而兴的车站城市,还有今天航空、高铁等交融带起来的繁荣都市圈,都是最好佐证。奋进新时代,希望“富起来”“强起来”的中国人正努力推进交通强国建设。  8月的青岛,在怡人的海风中迎来了一批
期刊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落地,四川、重庆迅速“牵手”,“合作共赢”成为两地发展的核心词汇。而我们也看到,多个领域、多个平台、多种项目之间的合作已经延展开来。  4月28日,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警务合作领导小组第一次联席会议以视频会议形式召开,会上,川渝两地公安机关共同签署了《四川省公安厅重庆市公安局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22条》和《四川省公安厅重庆市公安局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警
期刊
跨越秦岭,连接重庆、四川、陕西,构成了约30万平方公里的“西三角”经济区。其经济总量仅次于“京津冀” “长三角”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级,撑起了西部经济的“半壁江山”。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开新局,全国乃至世界目光聚焦中国西部,西三角地区也成为聚光灯下的焦点。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多次聚焦“西三角”。“支持重庆、四川、陕西发挥综合优势,打造内
期刊
人物名片  金涛,男,43岁。毕业于四川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副教授,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现为中国(四川)第22批援莫桑比克医疗队队长兼临时党支部书记,援期两年。  “我们肯定中国医疗队的无私奉献,并向全队开展的所有合作尤其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方面所做的工作表示赞赏与感谢……”  6月12日,中国驻莫桑比克大使馆收到马普托中心医院发来的一封感谢信,信中赞扬并感谢中国(四川)第22批援莫
期刊
当前,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一带一路”建设产生了一定影响,国际舆论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和新变化。针对当前国际舆论环境,本刊记者专访贾文山博士,解读面对当前舆情挑战如何有效应对,以及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提升新闻全球胜任力等问题。  记者:“一带一路”倡议提出7年来,中国在构建对外传播体系,加强国际话语权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还有哪些不足?  贾文山: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7年来,共建成效显著,有力推
期刊
“一带_路·春之声”摄影大赛优秀作品展示(二)  通过光与影的艺术,让观众从一帧帧定格的画面中,了解每一幅作品背后那位行走在“一带一路”上的亲历者、见证者,他们在亚得里亚海的沙滩上等待日出;在东非高原的项目上洒下汗水;在中老铁路的轨道上留下足迹……他们的作品以光与影的艺术展示“一带一路”倡议下,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生动实践,反映出“一带一路”沿线人民团结协作的精神风貌
期刊
作者简介:邹汉明,一九六六年生,浙江桐乡人,现居嘉兴。创作以诗、散文为主,兼及文史、文论与诗歌批评。曾参加第十四届“青春诗会”(1997)。少量作品在《山花》《十月》《花城》《诗刊》《散文》等杂志发表。著有长篇散文《塔鱼浜》;出版有《江南词典》《少年游》《桐乡影记》《炉头三记》《沿石臼漾走了一圈》等十一种著作。一  第一次知道唐湜先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唐湜将刚出版的一部十四行诗集签赠给了我的
期刊
“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在蒲松龄笔下,与友相交、把酒言欢是极乐之事,而国之交亦见此道。  7月30日,据中国商务部召开的网上例行新闻发布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4.2万亿元,其中,中国对东盟进出口2.09万亿元,东盟超越欧盟,上升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与经贸合作的“乘风破浪”之势不同,中国与东盟的文化交流则是涓涓细流汇聚成海。  早在2000多年前的
期刊
摘要:青海是西部欠发达省份,近些年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面临经济水平还不高、与东部地区的经济联系不够紧密、对外宣传明显不足等局限性。立足青海省实际情况,本文从经济产业、技术人才、资金、外贸四个方面探索融入路径,并分析青海省融入“一带一路”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青海省 一带一路 融入路径  一、引言  青海省是古丝绸之路南线的重要通道,史称“青海道”,并由此与中亚和阿拉伯地区形成了深厚绵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