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居里夫人——何泽慧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zhuzhu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泽慧

  何泽慧(1914—2011),祖籍山西灵石,出生于苏州。父亲何澄,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是老同盟会员,是山西第一个剪辫子的人,山西第一位到日本的留学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何澄命五个儿子都放下当时手中的工作或学习,一律到大后方去支援抗战。何泽慧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下成长的。
  何泽慧1932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她最终选择了清华大学物理学系。大学同班生有钱三强,是国学大师钱玄同之子。三强受家风影响,勤奋好学,很有礼貌。有同学开玩笑说:“钱何二人是天生的一對,郎才女貌。”1936年何泽慧以第一名的成绩从清华大学毕业,钱三强以第二名的成绩大学毕业。为了继续深造,何泽慧选择了去德国学习。据说何泽慧出国求学的经费,曾受到了阎锡山的资助。1940年在德国获柏林高等工业大学工程博士学位,1943年在海德堡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钱三强则考入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跟随居里夫人学习镭学。


1946年巴黎,何泽慧(左)与伊莱娜·居里


1946年,在法国研究铀核三分裂、四分裂现象


何泽慧(前排右起第二)1936年清华大学毕业时留影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以来,法德通讯中断。1943年通信恢复后,何泽慧曾给钱三强去信,由于战争当时的信件都不得封口,何泽慧信的内容只有25个字,大意是问钱三强是否还在巴黎?请代她向家中的父母写信报平安。从此,二人建立了通信关系。1945年已经32岁的钱三强鼓起勇气,给远在德国的何泽慧发去了25字的求婚信,内称:“我向你提出结婚的请求,若可,请回信,我们可一同回国。”信寄出,三强一直忐忑不安,既怕求婚被拒,又因盟军正在轰炸柏林担心何泽慧安全。不久,三强收到了何泽慧的来信:“感谢你的爱情,我将对你永远忠诚。等我们见面后一起回国。”1946年二战结束后的春天,何泽慧来到巴黎,二人举行了婚礼。婚后,二人一同留在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工作。
  1947年,泽慧与三强一起发现了铀核三,后来泽慧又独自发现了铀核四。铀核三出现分裂的概率是三百分之一,铀核四出现分裂的概率是万分之一。何泽慧的发现,当时震动了国际物理学界,因此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


1973年2月,钱三强和何泽慧(右)在共同讨论和撰写《原子能发现史话》一文

  1948年,何泽慧与钱三强满怀爱国热情,历尽艰辛,回到了祖国。先是参加北平研究院原子学研究所的筹建。新中国成立后,积极投入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创建工作。当时,由何泽慧领导的研究小组,在研究环境十分简陋的条件下,于1956年成功地实现了达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子核乳胶研究。
  1958年,我国第一台核反应堆及回旋加速器建成,何泽慧任中子物理研究室主任,为中国中子物理研究作出了贡献,并积极开展快中子谱学的研究,使其达到了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
  1964年何泽慧被任命为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长,为开拓我国中子物理与裂变物理实验并配合核武器研制作出了贡献。
  1965年何泽慧赴河南安阳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文化大革命中以“反动学术权威”受到批判。1969年下放到三机部陕西合阳“五七”干校参加劳动。
  1973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成立,何泽慧任副所长。她在推动中国宇宙线超高能物理及天体物理研究中作出了贡献,同时相应发展了空间硬X射线探测技术及其他配套技术。
  1980年何泽慧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物理学学部委员(院士)。
  何泽慧是一位爱国的科学家,她说:“只要对国家有益的,我就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她把爱国热情全部倾注在新中国科学事业中,为原子能事业在祖国生根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科学研究中,她坚持严谨求实的作风,又思想活跃开放,因而在科学研究中表现了既尊重客观事实,又能从中有所发现和创新。在科研工作中她主张“立足常规,着眼新奇”,这八个字,精辟地概括了她对科学研究求实和创新的思想。
  何泽慧对扶植后学十分热心,有着甘当人梯精神。在她的带领和帮助下,一代代年轻的核科学家得以成长。
  何泽慧是一位不计较个人得失,置名利于度外的人。她虽然名震国内外,为人却十分谦逊、低调。1994年国家科学出版社出版《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大辞典》,出版社向她约稿,何泽慧坚决不同意为她立传。但是出版社认为这个大辞典缺了何泽慧,将是一大缺陷,辞典会名不副实。此后,经多次说服,何泽慧才同意列传。但辞书原已编妥,全书页码已定,物理学科中已不能插入,只能把何泽慧名字排列在书中最后。为此编辑专门在书中作了说明。
  何泽慧虽然出身大家族,但生活一直很简朴,一直住在北京四环外一个普通居民小区。1992年钱三强先生因心脏病去世,何泽慧对屋内的所有东西和布置,无论是卧室还是书房,都保持着钱三强生前的样子,这也是她对钱三强先生的纪念吧!
其他文献
明长城“大同镇”东端的“天成城”,就是今大同市天镇县城所在。城池修筑于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万历十三年(1585年)重新整修加固。如今天成城的城墙南墙还有断续几十米,东、西墙未见。西门存,门两侧墙已不见,门洞高大,有修整过的痕迹,门洞至今通行,里侧是大街,外侧是某单位家属院。北门尚存,连带着十多米的土墙,这些遗址距今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天成城处于晋冀蒙三地交界处,地势险峻位置显要,明
期刊
昔日的渣山,沉积了半个世纪,高23米、占地2.3平方公里、总量达1000余万立方米,坐落在太钢南厂区。风天扬黑尘,雨天流黑水。它不仅威胁着太钢的发展和钢城人的生活,也对省城太原的环境造成了恶劣污染。作为从小居住在太钢附近的一个老太钢人,我至今记忆犹新。  1983年4月,太钢公司与加工厂正式签订承包合同,李双良被确定为治理渣山承包负责人。我作为加工厂工人,能在双良师傅身边工作,感到十分庆幸。我亲眼
期刊
晋绥边区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由我党领导创建的主要根据地之一,为了最大限度地动员激励民众参加生产,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先后召开了四届群英会。1944年12月,在第四届群英会上受表彰的人群中有一个憨厚老实的老汉,被全体部队英雄们赠予一个光荣的称号:军队爸爸,他就是兴县蔚汾镇兴业村“特等拥军”模范任万生(1886—1952)。在大会拥军报告中,临了他加重语气说:参观了展览,看到陈列的电台、迫击炮
期刊
1948年4月30日,中国共产党为动员全国各阶层人民实现建立新中国的光荣使命,发布了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五一口号”得到了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热烈响应,他们发表宣言、通电和谈话,并接受邀请奔赴解放区,与中国共产党共商建国大计。这是我国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发展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标志着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公开、自觉地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标志着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坚定地走上了
期刊
一  山西之长在于煤,山西之短在于水。所以,水土保持工作对于山西而言,历来十分重要,以后也是十分重要。当然,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对山西的水土保持工作十分重视。作为党和国家主管全国水利事业主管部门的部长钱正英,更是对山西省的水利水保工作高度重视,紧抓不放。  “黄河清,圣人出。”这是中国民间的一句老话。  “中国的黄土高原,是全国著名的贫困地区,也是全世界著名的难治理的地区。长期的水土流失使黃土高原冲
期刊
李西平(1818—1951),又名李希平、李展祥,化名李雷,山西平陆县张店镇张店村人。1918年生于一个贫穷家庭,1936年参加革命,1937年受党组织委派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9年毕业后奉命回平陆做抗日工作,1940年3月由余子谦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平陆抗日条西总队二大队副队长、四大队队长、解放军58团四连连长、553团二营教导员、553团团干部处副处长等职,1951年4月在部队行军
期刊
近来喜读老先生洗尽铅华之作,这些长者所做小品随笔读来不急不徐,不喜不怒,雅正而尽显斯文。上个月拜读了梁才先生的《九秩初度》,抚卷长思,读后感怀,耐读可谓经得起再读三读,不像一般花样文章一拔拉到底,稀汤寡水,而是隐约树丛中,犹闻话语声,云烟不知处,恍若邻里翁。梁先生九十岁了,祖籍平遥,曾长期在太谷从事教育和文史工作,老人精神矍铄,平易近人,道德文章一流,书法也很有造诣,现定居榆次。放慢脚步,东瞅瞅,
期刊
我从山西大学毕业后直到退休就一直在长治市从事教育工作,其间,变更了几个工作单位,而在时称晋东南地区长治师范学校(现长治市师范学校)的工作时间最长,从1971年调入到1984年调离,前后达十四年之久。這个时期整个国家经历了很多大事,作为一个基层的师范学校,教学工作也不可避免打下了许多时代的烙印,现将部分记忆深刻的经历叙述给大家。推荐与选拔进行招生  1974年8月,长治市师范首先恢复办学,在国家还没
期刊
台骀  台骀“宣汾障泽”,肇始太原,将晋阳古文明拉伸到“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黄帝时代。继台骀之后,太原地区又产生了一位举世闻名的伟大人物——尧。唐尧时代目前还没有详细的文字记载,古唐尧社会中许多生活事件都是靠老百姓的口口相传。史传,尧,姓伊祁(也作伊耆),名放勋,初封于唐,故名陶唐氏。唐尧是其帝名。其实尧是我国远古时代原始社会父系氏族末期部落联盟的著名领袖,当时还没有国家概念,何来帝之称号?所谓帝的
期刊
彭真在晋祠宾馆与侯秀梅的养父侯锦绂先生遗孀及子女合影(前排左、右为彭真与夫人张洁清)  2018年12月5日,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刘树信教授在侯马市参观彭真同志纪念馆时,意外地看到在彭真早期革命生涯中第一任妻子侯秀梅是榆次东阳镇德音村人!而且,侯秀梅早在1925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与彭真结为夫妻,又在1925年跟随彭真到石家庄、天津等地从事革命工作。但在1929年怀孕期间因病未得到及时医治去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