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自主探究,培育科学素养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jrcji549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学科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让“主动探究”成为培育学生科学素养的动力和源泉,提倡以亲身经历、体验为主的探究式学习,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探究科学的奥妙,进而培育其科学素养之花。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需要创设良好情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地通过实物、模型、演示实验,或者采取电教媒体等现代教学设施来展示生动的情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来投入学习。
  1、实物观察法
  观察实物法即是借用实物或者教学用具来创设情境,通过引导观察来探求知识。观察是科学探究的起点,通过观察,所学习的知识会更加形象和深刻。如教学《各种各样的叶》《一杯水的观察》《比较水的多少》《纸的观察》等知识时,笔者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物,让他们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同时启发学生采用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了解自然事实,开始进行“观察——探究”,从而在教师的协助下解决问题,获得知识。
  2、图像展示法
  图像展示法即是用图片、图画或者多媒体图像来创设情境,探究问题。如《我看到了什么》这一课,书页上印有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照片。我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从这张照片你看到了什么?”由问题开始,引领学生投入“探究”活动。再比如教学《寻访小动物》,为了让学生较快地进入探究状态,我运用用录像播放生活中的各种小动物;在教学和《我来造一张纸》时,我运用多媒体播放造纸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提出问题:“工人叔叔现在做什么?”让学生抢答,再由学生对各种答案进行分析,找出最科学、正确的答案。
  3、故事激趣法
  故事激趣法即用讲故事方法,来创设情境。故事可以是悬疑性的、谜语性的、互动性的、补充性的,让孩子们解剖案情、竞猜谜语、交流互动和补充情节的过程探究科学知识。如在教学《我的手》一课,我让大家猜一个谜底是“手”的谜语,学生在竞猜的过程中,对“手”的形状和功能有了初步的了解,从而产生了进一步探究“手”的奥妙的欲望。
  二、设计活动,体验探究过程
  “做科学”是学科学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学生只有亲身参与科学活动,才能留下印象深刻,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从而扎实掌握科学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因而,对于科学素养的养成来说,最为重要的不是验证,而应是探究,也就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发现问题,构造问题,经历和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进程中,可安排各种相关的、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其中,亲历过程,通过看一看、做一做、玩一玩、想一想,让学生既学会知识与技能,又培养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如在教学《认识鱼》一课,我给每组学生准备了一个玻璃水槽,里面各养着一条鲫鱼,鲫鱼甩着尾巴欢快地游来游去,学生兴致盎然地欣赏起来,我鼓励大家用手去摸一摸,碰一碰,甚至可以抓起来感受(注意不要把鱼给折腾死了)。同学们在动手的同时,还在一旁热烈地讨论。我趁热打铁,说:“这节课同学们打算研究鱼的什么问题?”学生纷纷提出了问题:有的说:为什么鱼在水里不会淹死?有的说:为什么鱼在游动时尾巴总是不停地摇?(做动作)……我接着引导大家分析:这些问题有研究价值,大家边学习边探讨吧。再比如,教学《压缩空气》时,我准备两只小篮球,一只充足气,一只没充气,让几个学生上台分别拍两只篮球,再请他们谈谈感受,学生们说:一只空气多能弹起来,一只空气少弹不起来。我追问“为什么空气多的能弹起来而空气少弹不起来?”这样引导动手感受,加上有针对性的追问,就引起了学生产生研究的兴趣。
  在设计活动过程中,选取的材料应是学生熟悉的生活物品,或是在生活中经常碰到但并不曾特意地以学习的形式去研究,把这些问题摆在课堂上,让学生亲自去研究,学生感到既熟悉又新鲜,感悟到科学就在身边。
  三、引导阅读,丰富探究思维
  科学课堂虽然给儿童一个广阔的学习平台,但毕竟局限于课本内容,不利于差异化教学,在这种情况下科普读物就给我们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一条新途径。
  1、多元阅读,拓宽思路
  书籍是知识的凝结,看书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引导学生进行广泛阅读,不仅会增加其知识面,还能够培养其向专家学习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开辟科普读物专区,配合试验用具和实验室,给学生发挥的空间,让他们在宽松的环境下自由思考。比如,我让学生分小组确立研究课题,通过“实践 图书”的形式寻找答案。比如以“废物利用”为题,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废物去探究,并通过书籍积累知识资料,拓宽研究思路。
  2、借力网络,捕捉信息
  网络的最大特征就是资源共享,网络丰富的呈现形式能给人新鲜的感官刺激,很好地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为学生自主探究科学知识提供广阔的天地。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网络中遨游科学海洋,借助网络大量的信息源,帮学生们解决实验中发现的问题。研究表明,现在学生的思维发展速度已经有所超越教材编制的速度,许多问题已经不能够单单靠教科书来需求答案,这时网络的快捷丰富便利的优势变体现出来,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去探寻书中没有的答案,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生的检索、筛选、分析资料的能力都能得到锻炼。
  总之,教师应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呵护学生好奇心,促使他们主动思考,认真实践,从而切实有效地培养其科学素养,为孩子们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作者单位:泉州市泉港区界山玉湖中心小学 福建】
其他文献
一、营造自由宽松环境,激发浓厚的剪纸兴趣  要想使幼儿的剪纸技巧获得发展,重要的是激发其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幼儿对剪纸产生浓厚的兴趣,能主动运用感官去看,去听,去想,去动手,从而积极探索,促进其剪纸潜能得到很好的发展。首先,创设能引发幼儿剪纸兴趣的环境,我经常有意识地让孩子欣赏各种动态的民间剪纸动物,让孩子感受民间剪纸艺术的丰富多彩。欣赏哥哥姐姐的剪纸作品,激起幼儿也想试试看的冲动。
伴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研究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校本教研、课题研究等新生事物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问题,尤其是对于小学教师来说,参与教研工作不再遥远。下面本文从校本教研的角度阐述了小学课题研究的开展,然后分析了小学课题研究的工作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对策。  一、基于课题研究创建科学的校本教研管理体系  尽管课题研究非常符合学校教师的科研需求,并且是教师自己的研究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承担着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并应为他们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从学生的终身发展角度来看,实践和思维都是科学教育的核心,只有将科学实践和科学思维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注重科学教育的实践性,而忽略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课堂上经常出现学生热热闹闹实验,但思维含量却甚少的情形。如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识字的重要性做了明确的阐述:“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因此,我们要努力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教给学生生动有趣的识字方法,建立扎实有效的识字教学体系,最终达成乐识会写,使识字过程变得快乐,变得精彩。  一、识字教学现状  1.识字教学形式不新颖  教学中要将抄写、组词、默写等单一性的练习大大增加。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又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