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8-9日淮河流域特大暴雨过程MCS观测分析

来源 :暴雨灾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gstor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多部雷达组合反射率因子拼图资料、地面自动站加密资料及NCEP1°×1°每日4次再分析资料,分析2007年7月8-9日淮河流域特大暴雨过程中MCS活动及其影响系统和降水特征。结果表明,该过程主要由3次线状MCSs活动造成,其分别为邻接层状单向发展MCS、前导层状MCS和镶嵌带状MCS;雷达组合反射率因子图上,MCS表现为回波组织性强、模态清晰,或移动,或静止,MCS雷达回波分布特征决定雨带走向和落区;3次MCSs活动分别对应地面图上不同的天气影响系统,第一次邻接层状单向发展
其他文献
应用型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结合新时代发展要求和学校应用型发展定位,不断夯实队伍建设,形成德育合力,形成全员育人;将德育贯穿学生生活全过程,点滴锤炼
就认知空间大范围的云-降水特征而言,卫星搭载的主被动仪器遥感探测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从卫星多仪器遥感视角出发,就卫星多仪器遥感反演云宏微观参数、云参数与云辐射强迫、云参数和降水关系及其潜热廓线、气溶胶对云-降水作用的研究进行了有限综述,并就东亚夏季风区上述四个方面研究的不足,提出了需要关注的研究问题,最后提出利用多源卫星多仪器遥感结果研究夏季东亚云-降水结构的设想。
囿于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中心区域下沉运动不利于成云致雨的传统认识,迄今有关副高中心区域内云和降水过程的研究甚少.基于此,回顾了目前利用卫星遥感观测结果而开展的与之相
大气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大气中存在多种尺度的天气系统,大气中多尺度相互作用成为近几十年来关注的热点问题。该文对大气多尺度作用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回顾。目前,多尺度相
青藏高原低涡(Tibetan Plateau Vortex,TPV)是造成我国暴雨的重要天气系统之一。基于1979—2016年ERA-Interim逐日再分析资料,通过客观识别方法,对TPV进行筛选,并以部分年份的T
利用乌鲁木齐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GPS/MET水汽探测仪以及FY—2E/G卫星、区域加密自动气象站资料和GFS/NCEP 0.5°×0.5°逐6 h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6月9
摘 要:针对现有试卷质量科学性不足、分析指标不一、评价层次单一的特点,运用经典测量理论(CTT)和SPSS软件,探索多层次高校试卷质量评价体系。以某高校《心理统计学》课程为例,从宏观的学生成绩分析、整体试卷分析,到中观层面的题型、章节模块、能力要求分析,再到微观层面的试题分析,全面反映学生的成绩与试卷质量情况,并能根据分析的结果给师生的教与学提供有效的反馈,也为试题库的修改和完善提供量化的参考依据
利用NCEP2.5°×2.5°再分析资料和FY-2C的空间分辨率为0.1°×0.1°、时间分辨率为1h的TBB资料,分析并描述2007年梅雨过程中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进退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