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使命

来源 :党史文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z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在走向世界、提高自身国际地位和影响的同时,与世界各国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回顾新中国60多年的外交历程,有许多值得大书特书的往事。从领导人的英明决策和高超外交艺术,到外交战线上辛勤工作的广大干部职工,再到驻外、援外人员克服险阻、不辱使命的努力奋斗,无不为外交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永远值得后人歌颂和怀念。笔者从众多外交官的回忆录中,摘取一部分整理成文,本文即为其中的第一篇。回忆录中的许多内容,都是过去鲜为人知的外交往事。
  王幼平是外交战线一位赫赫有名的将军大使。他于1931年“宁都暴动”时参加革命,参加过第四、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参加革命后,他南征北战,曾随刘邓大军打过长江,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解放后,党中央从部队抽调了一批立场坚定、足智多谋的将军充实刚刚成立的外交部,王幼平便名列其中。1950年,作为首批驻外使节,他出任新中国第一任驻罗马尼亚大使。此后,又担任驻挪威和柬埔寨大使,直至1962年才调回国内工作。
  
  突接紧急电话,搭乘专机回京
  王幼平奉调回国后,谢绝了担任外交部所属外交学院领导职务的组织分配,主动要求到基层工作,来到了河南省南阳地委担任第二书记。1963年4月23日,他正在靠近湖北省的邓县搞调研。深夜,突然接到南阳地委打来的紧急电话,转告他,北京来电话,让他明天中午赶回北京,还要带上出国的衣服。王幼平听后莫名其妙,心想,到第二天中午连许昌都赶不到,怎么能回北京呢?于是,他请地委值班的同志打电话给外交部问明情况,并强调,他就在电话机旁等候回音。40分钟后,电话回来了,说外交部对此事并不知晓,电话是从中央办公厅直接打来的,明天中央派专机来接。
  看来是非常紧急的事情。军令如山。行武出身的王幼平习惯性地看了一下手表,已经是凌晨1点了。他来不及思索,连夜起身。当天夜里下着小雨,天黑路滑,只有90公里的路,汽车却颠簸了足足五六个小时,直到天明才赶到南阳飞机场。这时,一架小飞机已经等在那里。南阳机场很小,不能直降大飞机,只好搭乘这架农用小飞机转道郑州。飞机的噪声很大,又很不平稳,但王幼平已顾不上许多了,他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快,快,越快越好,赶快赶到北京!
  经过一个多小时忽忽悠悠的飞行,小飞机抵达郑州,转乘北京派来的专机。当天中午,王幼平回到了北京。安顿下来后,去机场接他的一位中组部的同志强调:不要回家,也不要和家人联系。王幼平凭借战争期间和驻外工作时积累的丰富经验,从这些不同寻常的安排上,早已预感到这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下午,王幼平来到中南海,见到了中办主任杨尚昆。一见面,杨尚昆就亲切地对他说:幼平同志辛苦了,有一项紧急而重要的任务请你去完成,并强调说:是总理把你调回来的。然后,递给他一封电报。这是我国驻柬埔寨大使陈叔亮发给国内的一封电报,大意是:柬埔寨的西哈努克亲王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提出将刘少奇主席的访问时间延期。亲王表示,敌特的破坏活动非常严重,很难保证万无一失。因此,只好以“最痛心、最遗憾的心情”,建议推迟访问。
  电报上有周总理的亲笔批示:“派王幼平大使先去柬埔寨,利用他过去的老关系做工作,以保证刘主席的出访安全。”
  直到这时,王幼平才恍然大悟,原来总理安排的是一项特殊使命。此时,刘主席正在缅甸访问,下一站就是柬埔寨。情况的确非常紧急,非常重要。
  
  王幼平被授予“友谊合作大十字勋章”
  柬埔寨王国位于东南亚中南半岛南部,公元1世纪建国,1863年被法国侵占,沦为法国保护国,1940年至1945年被日本侵占,日本投降后法国重占柬埔寨,人民坚决反抗,1953年11月9日获得独立,首都金边。1958年7月24日,中国和柬埔寨建立外交关系。王幼平是首任驻柬大使,在柬埔寨工作了四年。
  毛主席、周总理对派遣王幼平赴柬担任大使一事非常重视。1958年8月,柬埔寨领导人西哈努克亲王正在中国访问。按照国际惯例,驻外使节要在抵达所在国并向国家元首递交国书或向外交部长递交国书副本之后,才能正式履行职务。在此之前,一般不参加礼仪活动。但是,为了给王幼平赴柬埔寨开展工作创造条件,周总理破例安排他参加了西哈努克亲王的接待工作。
  8月27日,西哈努克亲王结束访问,准备回国。周总理邀王幼平和他一起去机场欢送亲王。出发时,王幼平主动坐在车前司机旁边的座位上,请周总理和亲王坐在后排。周总理马上加以纠正,说:“你坐在前边,警卫坐在哪里?”并把王幼平拉过来,三个人一起挤在后排。路上,总理对亲王说:为了向柬埔寨人民介绍中国的情况,可否等我大使到任后举办一个展览会?亲王当即表示欢迎,高兴地说:到时我将亲自为展览会剪彩。
  周总理的精心安排,为王幼平到柬埔寨赴任后,立刻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毛主席对即将赴任的王幼平也非常关心。他在会见西哈努克之前,专门和王幼平谈话,告诉他赴柬之后应当注意的问题。毛主席嘱咐王幼平,到柬之后不要宣传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王幼平把毛主席的话牢记在心,后来在柬埔寨工作时,他从不和柬方人员谈论自己的意识形态。有一年,我国在柬埔寨举行经济成就展览,解说词中有一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王幼平把它改为“在中国政府的领导下……”。这句话虽然改得好,但在“文革”当中,王幼平却为此遭到了外交部造反派的质问。好在王幼平有“最高指示”,他把毛主席的话抬出来涉险过关。
  王幼平到任后,重点抓了援柬项目,包括:广播电台、造纸厂、水泥厂、纺织厂、胶合板厂和地质勘探,为促进和发展中柬友谊做了大量的工作。与此同时,由于王大使出众的外交才华,他和柬埔寨王室及各部门工作人员的关系都搞得非常好。例如,他曾多次响应西哈努克亲王的号召,带领使馆人员到首都金边的郊区参加修路、挖沟、植树等项劳动,获得了一致好评。1962年离任时,西哈努克亲王特意为他举行宴会,并授予他“友谊合作大十字勋章”。
  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周总理要特地派专机把他接回北京,并派他到柬埔寨去执行这样一项特殊的、责任极其重大的使命。
  
  “天下可以无我,而不可无公”
  当天晚上,周总理从上海打来电话,作了两点指示:1、王幼平同志以外交部顾问、刘主席随行人员身份先期到达金边,指导我使馆与柬埔寨方面接洽刘主席访柬的安全保卫工作;2、派公安部凌云同志随王幼平于26日或27日飞昆明(当时刘主席结束访缅后,正在昆明休息),向刘主席汇报安全方面的问题和措施。周总理强调:“派王幼平去金边,是为了吸取过去与柬方合作和信任柬方的经验。”
  于是,4月27日,王幼平和公安部的凌云先乘飞机到昆明,向刘少奇和陈毅汇报。刘主席向王幼平询问了一些关于柬埔寨的情况后,讲了三条意见:第一,建议柬方把群众迎接场面减少到最低程度;第二,在日程安排上,建议减少外地活动,以便两国领导人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会谈和交换意见;第三,为打乱敌人的部署,访柬时间是否可以提前一点。刘主席向王幼平强调,到柬埔寨后一切要持商量态度,安全保卫要靠柬方,商量问题时要充分信任和尊重对方。
  陈毅同志热情地握着王幼平的手说:责任重大,要想办法完成好任务。接着,他引用了古代一位政治家的话:“天下可以无我,而不可无公”,强调说:“不可没有刘主席!”并仔细地叮嘱他:机场、公路、参观、宴会,几个环节都要想到。最后,陈毅同志笑着与王幼平道别,并用浓厚的乡音说:祝你成功!
  周总理为了提高王幼平此行的地位,让他带上为王后治病的两位医生同行。邓颖超则托他给王后陛下带去几筐苹果。
  1963年4月27日,王幼平乘坐3243号专机飞抵金边,回到他曾工作过四年的中国驻柬埔寨大使馆。
  
   情况紧急,与宾努亲王共商良策
  抵达使馆后,王幼平立刻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他首先向使馆领导传达了中央关于安全问题的指示,紧接着,又同大家一起讨论了敌特猖狂活动的严峻形势。早在1954年,美国出于反共和控制东南亚的目的,纠集一些国家成立了所谓的“东南亚条约组织”。柬埔寨国家虽小,却并不听命于美国,不围着美国的指挥棒转,而是坚持奉行“独立、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因此,美国对西哈努克亲王恨之入骨,曾多次通过美国中央情报局策划对他的谋杀。
  1963年4月1日,就在刘主席访问柬埔寨的前夕,柬埔寨的近邻老挝王国民族团结政府的外交大臣遇刺身亡。台湾和东南亚的一些报纸立刻把这一事件和刘主席出访扯在一起,意在恫吓和进行威胁。
  在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后,王幼平让翻译拨通了宾努亲王的电话。宾努亲王在柬埔寨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不仅担任首相,还是西哈努克亲王的私人顾问,宫廷会议主席。王幼平在柬埔寨担任大使时,和他打交道最多。
  电话接通后,两人约好晚上6点钟在中国驻柬埔寨大使馆会面。宾努亲王如约前来,首先认真听取了王幼平和陈叔亮大使的情况介绍和日程安排的建议,然后表示:中方的意见和建议都很重要,也很中肯,提供的情况与柬方掌握的差不多。他严肃地指出问题的严重性,说这段时间以来,他和亲王一直在讨论这个问题,西哈努克亲王甚至为此急得好几晚没有睡好觉。王幼平马上表示:敌人的破坏活动虽然严重,但他们是极少数,很不得人心。中国政府完全信任西哈努克亲王和柬埔寨政府。
  经过充分的交换意见,双方取得了一致。告别时,王幼平对宾努亲王说:情况亲王都清楚了,希望赶快行动,排除危险。宾努亲王连声说:好,好,马上行动。
  
  西哈努克亲王激动地说:中国主席是用生命把友谊送来的!
  第二天午夜,柬埔寨的军警封锁了从首都金边机场到市区的一段15公里长的长堤公路。这段公路很特殊,是将一个湖泊填平后才建起来的,公路两旁均为二层小楼。军警包围了其中的一个小楼。经过搜查,发现在楼旁的一个小屋子里,有一个隐藏的大洞。洞深15米,可一直通到路基的中心。军警从坑道里起获了两箱烈性炸药、雷管和挖掘工具。紧接着,又在小楼的一个房间里,起获了六颗烈性炸药手榴弹。
  原来,警方破获的这个地点,正是台湾特务机关在美国和南越特务机关的配合下,制定的国际谋杀案的实施地。谋杀案的代号先是“湘江”,后改为“秋风”。此谋杀案敌特已策划了三年之久。早在1960年,周总理成功地访问柬埔寨之后,美国和台湾方面就断定,随着中柬友谊的进一步发展,中国领导人肯定还会到柬埔寨进行访问,于是,他们便进行了各种谋杀准备,在长堤大道上暗埋炸药便是计划之一。据后来被抓获的准备实行爆破任务的特务供称,他们的任务是在刘少奇主席和西哈努克亲王的汽车经过时按动电钮进行爆破暗杀。台湾特务给他们的命令是:切实了解刘少奇所坐汽车的行列位置,不管车上有无西哈努克,均应断然执行。
  除了实施坑道爆炸外,台湾特务机关还策划了第二个暗杀方案,即:趁刘少奇游览市区时,投掷手榴弹。一旦坑道爆炸出问题,立即转入第二方案。
  柬埔寨警方在破获敌特的坑道爆炸阴谋后,马不停蹄地继续跟踪追击。1963年4月29日,他们从台湾特务机关金边站站长张霈芝的家里,搜出他与台湾特务机关、西贡特务机关的来往密信。两天之内警方共抓获特务46人。
  4月30日,柬方紧急约见陈叔亮大使和王幼平,通报破案情况,并展示他们缴获的炸药、手榴弹、定时炸弹等。这些爆炸品整整摆满了一桌子,令人触目惊心。鉴于敌情严重,柬埔寨方面再次建议,中方是否可考虑推迟访问?这时,离刘少奇主席预定起飞的时间,只有十几个小时了。
  5月1日凌晨1时,刘少奇主席指示王幼平和陈叔亮大使,让他们通知柬方,仍按原定计划访问,不再改变。宾努亲王等得知后,立即向西哈努克亲王报告:中国主席决定仍按原定时间抵达金边。西哈努克亲王得知后,眼睛都湿润了,他激动地说:中国主席是用生命把友谊送过来的!
  
  访问取得圆满成功
  1963年5月1日上午11时,刘少奇主席的专机飞抵金边,平稳地降落在波成东机场。机场上挤满了前来欢迎的人群。西哈努克亲王提前一个小时就来到了机场。刘少奇主席和夫人王光美走下舷梯时,柬埔寨的两位公主按照当地礼节,各自怀抱鲜花跪在地上迎候中国贵宾。刘主席和夫人接过花束后,两位公主又起身把花环套在刘少奇夫妇的脖子上。刘主席等通过红地毯时,呜礼炮21响,王宫仪仗队为刘主席打起黄绫子圆顶日月伞,礼仪小姐热情地向贵宾脚下撒花瓣祝福。欢迎仪式结束后,刘主席和夫人在西哈努克亲王和夫人的陪同下,分别乘车进城,受到沿途20万群众载歌载舞的热烈欢迎。当时金边人口只有40万人,也就是说,有一半人参加了欢迎的行列,可见盛况空前。
  为了百分之百保证刘少奇主席的安全,柬方尽了最大努力,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破获坑道爆炸案后,有关部门立即封锁了全国陆海空各个口岸,严格盘查入境人员。从4月30日至5月1日,对机场路沿线进行了严格的分段检查。总计24000人的柬埔寨军队,出动了6000名军人对机场路段进行重点保卫。直升飞机不间断地在空中巡逻。
  在如此严密的防范下,大街上的欢迎人群虽然人山人海,但秩序井然,真正做到了铜墙铁壁、法网恢恢,敌特休想向前一步。
  在刘少奇访问柬埔寨一周的时间内,代表团一直沉浸在鲜花和欢呼的友谊海洋里。在会谈中,两国领导人就重大国际问题交换看法,取得了广泛的一致意见,并发表了“中柬联合声明”。访问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这是中国国家元首第一次访问柬埔寨。此次访问,对于推动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对于促进两国人民的友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正如陈毅元帅总结的那样:“这次出访是对访问国的支持,也是对国际反对势力的一个伟大的政治攻势。”
  5月6日上午,刘主席一行在圆满地结束了对柬埔寨的访问后,乘专机回国。西哈努克亲王望着北去的飞机,如释重负。他对前来送行的柬埔寨高级官员和外国使节发表了即席讲话,强调说:“刘主席阁下的访问,对我们的切身利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在这次接待中,敌人为我们制造了像山一样的似乎是难以克服的困难。可是,我们翻过了这座大山,取得了胜利!”说到这里,亲王自豪地说:“在这一点上,敌人应拜我们为师!”“国际上有人等着,笑着看我们倒下去。但是,我们没有倒下去,我们的声望更高了!”亲王再一次激动地大声说道:“中国主席给了柬埔寨荣誉。他是用生命把友谊送来的!”
  有谁知道,表面上看去一切都很正常的国事访问背后,牵动了多少人的心。又有谁知道,多少人为了保证访问的成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这是中柬两国有关人员密切合作的丰硕成果,凝结了西哈努克亲王、宾努亲王等柬埔寨领导人,王幼平、陈叔亮等新中国外交官的智慧和胆略。
  从邓县那个漆黑的夜晚,到走进中南海接受特殊使命;从与使馆同志缜密的思考和计划,到与宾努亲王密切合作,保证刘主席出访柬埔寨取得圆满成功。往事回眸,精彩纷呈。王幼平在他传奇般的外交历程中,又建树了新的功勋,增添了新的值得自豪的一页。
  (责编兴柱)
其他文献
不少国人知道,诗人柳亚子跟毛泽东常有诗词唱和。然而,对由诗词唱和所生发的柳亚子那桩“反动印章”案却鲜为人知。  一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为与蒋介石谈判国内和平问题,由延安乘飞机抵达重庆。此事轰动山城重庆,令世界瞩目。时居重庆的柳亚子亦深为毛泽东的伟大气魄所折服。在毛泽东抵渝当晚,柳即应邀参加了以周恩来、王若飞名义举行的茶会。两日后,柳亚子即接到毛泽东的邀请,前往曾家岩桂园拜访毛泽东。这是
期刊
罗炳辉将军(1897-1946)是中国共产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人民军队杰出的高级将领。他是由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将军的典型。1989年11月,中央军委在研究《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人物分册》“军事家”名单时,决定从近半个世纪人民革命战争中涌现出来的优秀指挥人员中选出33人(1994年增为36人),授予“中国无产阶级军事家”的殊荣。罗炳辉以其对中国革命作出的巨大贡献和在革命战争中
期刊
《党史文汇》编辑部:  今年是父亲赖若愚诞辰100周年。父亲的一生仅有48个春秋,是短暂的,他告别人世已长达半个世纪,但是人们没有忘记他,仍然深情怀念他,为他革命的一生、艰苦奋斗的一生、坚持真理的一生、为人民服务的一生而感动。尤其是他求真求实的精神还在影响着后人。当此之际,贵刊第6期特载了张国祥同志撰写的纪念文章——《“他是个帅才,也是个秀才”——纪念赖若愚同志诞辰100周年》,我们深表感谢!  
期刊
1950年夏,朝鲜半岛爆发了内战。不久,美国侵略军从朝鲜北部的仁川登陆,与南朝鲜李承晚部队南北夹击朝鲜人民军,战争出现逆转,朝鲜人民军处于危难之中。朝鲜领导人向中国求援,党中央和毛泽东毅然采取出兵朝鲜、进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行动。为了确保战争的胜利,中共中央在全国上下和党内开展了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力配合了战争的进展。  在干部群众中清除恐美心理,树立必胜信念  中共中央多次发出指示,号召全
期刊
(一)  入朝初期,我所在的部队在西海岸构筑工事,1952年才接替前线友军的防地。这时我在四○七团司令部工作,部队开赴前线时,为了避开美机空袭,减少部队伤亡,我们都是在黑夜行军。有一天夜行军,跟每次一样,途中不时传来枪声,这是公路旁的志愿军防空哨在向过往的汽车报警。晚风虽然清凉,但远处近处的炮弹和炸弹爆炸声,接连不断。敌机扔下的照明弹和我军防空部队的探照灯柱交织在一起,令人眼花瞭乱。约莫走了近两个
期刊
编前话: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付出了巨大牺牲,赢得了伟大胜利。这个胜利,极大地提高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一个长时间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意义十分深远。为纪念抗美援朝60周年,本刊特开辟专栏,组发专稿,以飨读者。    初到华北军区司令部工作  1950年4月,我奉命由六十三军调到华北军区司令部工作,
期刊
在中华民族上下5000年的文明历史长河中,汉字是传承文明的重要工具。汉字字体具有深刻的含义和迷人的魅力。11世纪40年代(宋朝)的中国发明家毕昇创造的活字排版技术,大大提升了印刷效率和水平,为推进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传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进入20世纪中叶,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在印刷业中研究并采用激光“照排技术”,印刷业技术发生了新的革命性变化。然而,拼音文字进入电子计算机照排相对容易,方块汉字则难度极大
期刊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第三天,美帝国主义宣布武装援助南朝鲜,同时命令其海军第七舰队开入台湾海峡,公然干涉中国内政。9月15日,美国在仁川登陆,很快,悍然越过“三八线”,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鸭绿江边,直接威胁到新中国的安全与和平建设。面对最严峻的对外战争、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考验,中共中央根据朝鲜劳动党、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的请求和中国人民的意志,决定出兵抗美援朝。10月18日,中
期刊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战火涂炭的中国,一方面急需团结起来,全国抗日,全面抗日;另一方面,急待国际社会特别是指持中立态度的美、英等国的理解和援助。1938年7月至1942年9月,胡适受命于危难之际,担任中国驻美大使,游说于英美等国,滔滔雄辩,震撼人心。正如《纽约时报》所说:“凡是知道胡适的美国人,都会因为胡适的新使命而欢呼”,“胡适的同胞很少能比胡适更宜于代表新旧两派中国文化的
期刊
(一)  王庆生将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原副政治委员。山西省平遥县宁固阜村人,生于1914年11月11日。他的童年在家乡农村度过,7岁时入当地小学上学,后在县立第五高小就读。1927年春进入平遥县第六高小读书,至1929年毕业。1930年春到汾阳县铭义中学补习半年,考入太原成成中学。在成成中学学习期间,他勤奋好学,是一名优等生,常常在期考或年考中获全班第一名。当时成中是一所比较进步的学校,教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