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农村环境问题及对策初探

来源 :科技信息·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c4653309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水平的提升,但是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限制当地综合化发展的瓶颈问题。业内学者已经提高了对农村化肥、农药、污染物的关注,及时制定符合时代发展的环保计划具有较高重要价值。必须尽快落实农村环保计划,这是避免当地环境进一步恶化的重要举措。本文针对农村环境污染现状问题及应对策略进行了详细探讨,旨在为实践操作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农村环境;对策分析;污染现状
  引言
  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是当下较为重要问题,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大阻碍作用。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当地环境问题、现状条件等必须引起重视。当下国内部分农村秉承“宁可毒死、不可穷死”的理念,借助牺牲环境换取短暂的经济繁荣,这一做法的危害具有严重负面影响。农村当地存在不符合排污规范的小型加工企业,导致当地生态环境受到了恶劣影响。生态被迫害,当地社会的发展环境受到重创,导致重大民生问题。为此,加强农村当地生态环境的合理建设,对营造和谐家园而言至关重要。
  1.农村环境问题
  1.1农药、化肥滥用
  新时期,国家农业快速发展,对应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大幅增加。据相关数据统计,当下国内化肥单位面积使用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倍多,利用率仅达到40%,其他60%左右便流入了当地生态系统,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理化性状变差,同时引发湖泊、海洋等水域发生富营养化问题。此外,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的大量使用,特别是氮肥的过量使用,使部分化肥又通过降雨、灌溉以及地表径流等循环进入河道池塘,使水体中所含营养质过多,造成大量水生植物的疯长,从而也造成了水源的污染。农村长期过量使用化肥,也会使土壤承载压力过重,造成土壤结构变差,土壤养分比例失调,土壤板结,土地肥力下降等现象,进而造成农作物减产。
  1.2中小企业缺乏必要的污染处理设施
  当下,国家贫困地区的水资源缺乏问题仍较为严重。国家相关机构在工业规划、布局分析中并未进行长期考虑,节能改造处理多数集中在大城市的规模化企业中,农村小企业管理处于空白区域。农村工业污染已使全国 16.7 万km2的耕地遭到严重破坏,占全国耕地总量的17.5%。同时,因环境基础设施投入相对不足,建设严重滯后,导致工业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流、湖泊,导致农村河网水质恶化,造成了水系的病源体污染、有毒化学物质污染等。这种污染导致有的河水乌黑浑浊、臭气冲天,河道积淤严重,水体已基本丧失流动性和自净能力,给周围土地和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正如前水利部长汪恕诚在中国水利学会成立 70 周年大会上所作的学术报告中指出,“我国的水污染问题已十分严重,其造成的严重后果不亚于洪灾和旱灾,已经到了迫在眉睫、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
  1.3农村畜牧业发展引发的环境问题
  国内畜牧业、养殖业发展较为旺盛,引发农村环境问题较为严重。一般状况下,农村当地的畜牧业养殖具有分散性高、规模较大的特点,畜禽排泄物并未经过后期处理便进行露天堆积,增加了污染程度。未经处理的粪便中含有大量细菌及微生物,具体如下。
  其一,空气污染。据国家环保总局2015年对全国20多个规模化畜禽养殖较集中的省、市调查显示,我国2014年畜禽废弃物产生量约为 19 亿吨,是工业固体废物的 2.4 倍,这些畜禽废弃物会向空气中散发出大量的氨、硫化物、甲烷等有毒有害的恶臭气体,污染养殖场及周围空气,影响养殖场员工的身心健康。其二,污染水源。农村养殖业发展后,产生的大量畜禽粪便由于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也会进一步加剧农村水源的恶化,进而影响到饮用地下水的质量。其三,病菌传播,畜禽类动物的排泄物中可能含有病原体、病原菌、寄生虫等,会引发人畜之间的传染问题,一旦发生人、畜共患病状况,极易演发成疫情,对当地居民而言是重大灾难。
  2.打造农村绿色生态的措施分析
  2.1农村环保体制的建设
  必须加强农村当地环保体制的优化,进行统筹化、协调化的管理。保证当地经济发展、环境建设共同进步。国内农业具有较高的分散度,增加了农业管理难度,为了有效解决这一不足,需要在农民群众中间建立健全的相互监督机制,从基层进行管理,切断污染源头。因此,提高农民大众的思想觉悟、组织性、规划性是必要措施。与传统农业相比,当下应该推崇机械化农业生产,但需要引起重视的是机械化作业如果没有响应的监管措施,也会引发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为此需要加强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健全关于农村生态环境方面的干部考核机制,建立分工明确、多方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把维护农村环境、农村污水处理、生活垃圾的收集、禽畜养殖污染治理、生态公益林和沿海防护林建设等各项指标,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责任制,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范畴。
  2.2加强农村生态污染治理项目的开发
  对农村当地而言,及时规划生态污染防治工程至关重要,政府方需要鼓励零排放无污染企业的建立。为了搞好新时代下农村的经济建设,需要总结传统农村建设的经验并进行优化处理。首先,转变传统补贴方式。我国政府对农村生态污染治理的财政政策支持,应从单纯治理污染向支持绿色经济、无污染和零排放产业转变,支持综合性农业合作社的绿色循环农业,关、停、转高污染和高消耗的企业。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合理使用化肥,避免无节制过量使用,避免化肥、农药进入到水网、空气当中。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要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强调以人为本。新农村的发展规划中,需要切实考虑农民利益,在当地投入绿色环保企业。加强高排放、高污染企业的惩治和处理。对违规企业进行严厉惩治,建立符合农村当地生态发展的循环经济体系。
  2.3加强农村环保行动计划的实施
  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一要抓好村镇发展的长远规划。根据各村镇经济能力和群众意愿,明确各村镇的规划标准和发展方向,把村镇的环境建设纳入各地的生态村镇创建规划中,科学确定村镇发展目标,明确村镇布局、污染治理和绿化美化等实施方案。二要切实加大对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等公共产品的资金投入力度,把农村污水就近处理纳入城镇污水管网中。三要结合新农村规划要求进行处理,如针对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畜禽排泄物污染等方面的治理。建立以基层生态为基础的政策,确保组织领导、资金保障、政策措施、技术支撑、宣传教育和监督检查“六个到位”。从提高农村当地可持续发展水平出发,必须加强资源节约体系、环境友好体系的规划,建立满足时代发展的农业结构。按照当下生态文明要求进行新农村的规划,将农村当地的经济发展转到现代农业、绿色农业方向。
  3.结语
  农村的环境问题由于其特殊性,如不及早重视和防范将会造成比现在城市环境更复杂、更有害、更难治理和恢复的被动局面。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今天,我们应当积极采取对策,把农村环境问题摆上议事日程,不能重蹈工业化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生态环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罗俊超.农村环境问题与解决对策[J].农业工程技术(综合版),2017,6:37-38.
  [2]田淑英.浅析当前农村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节能环保,2016:18:140.
  [3]黄辉,何锋.浅析当前我国农村环境问题及对策——以江苏省泰州市为例[J].污染防治技术,2014:3:51-54.
其他文献
董事会在美国大学内部治理中居于主导地位,董事会的治理效果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为应对大学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问责压力,董事会评估应运而生,成为证明董事会自身运行有效性、改进大学内部治理绩效的重要思路和举措。在我国实施“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研究美国大学董事会评估的运行实践,对优化我国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提升治理效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以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弗曼大学、霍华德社区学院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高等教育系统的不断扩张与教育质量面临的广泛质疑,改革终身教职制度、推动终身教职后评估,既是美国研究型大学进行自我变革以保障教师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成为美国社会广泛关注的重要议题。在我国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开展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终身教职后评估制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以加州大学系统、俄勒冈大学系统与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三所大学开展的终身教职后评估
美国中小学通过制定连续、多样、灵活的恢复性措施,取得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积极效果。目前我国的校园欺凌和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严峻,如何立足本国国情,在借鉴美国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实践经验和法律制度,改善未成年人犯罪状况,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是本文的写作目的。本文试图从动态化的角度分析美国中小学校的纪律改革;从宏观角度研究美国的纪律政策走向。从“零容忍”纪律到恢复性纪律的转变是美国教育界对于本国环
近年来,由于中外合作办学中境外优质教育资源的质量参差不齐,导致办学实践中诸多出现“营养不足”或“营养过剩”的现象,由此境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标准成为了学术界和实践界广泛关注的问题。本研究以中外合作办学中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标准为研究问题,不仅能为中外双方高效合作办学、提升教育质量提供强理论指导,也能够为管理机构制定决策提供参考与建议。本研究基于系统论和标准学理论,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政策分析法、案例
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培养顶尖人才中重要的一环。高校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简称“导学关系”)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我国导学关系问题频发且难以解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法律体系在规制导学关系时效力不足的困境。导学关系失范不仅会降低研究生培养质量,而且会损害师生关系,甚至会对学校乃至国家的教育声誉和教育体系的良性发展形成重大威胁。为保证导学关系的健康发展,现有文献大多从伦理道德约束和
地方应用型院校“双师型”教师担负着培养应用型人才、振兴区域经济的重任。当前存在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模糊、评价标准不统一,地方应用型院校“双师型”教师胜任力不足等问题。本研究通过文献法和访谈法定义了“双师型”教师,并选取湖北地区3所地方应用型院校的“双师型”教师为访谈对象,运用地方应用型院校“双师型”教师胜任力模型对264名“双师型”进行了胜任力调查,通过问卷法、访谈法发现地方应用型院校“双师型”
为了提高高等教育的适应性,引领新常态下产业结构优化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我国逐步推动地方普通高校转型。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引导一部分地方普通高校转变为应用型大学,以产教融合为突破口,加快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转型升级。产教融合创新驱动政策在建立国家创新体系中处于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而应用型大学的协同创新发展对
一流本科教育是立足于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现实考虑,是建设“双一流”的实践基础。高校师资队伍是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重要支撑,其质量是决定一流本科教育水平的重要因素。虽然我国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取得系列成效,但相较于国外一流师资队伍与国内一流本科教育对教师提出的系列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与不足。为了探寻一流本科教育中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与不足,建设一支能胜任一流本科教育要求、规模适度且结构合理的高校师资队
教授委员会的治理是大学内部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织形式和体现,共同治理理念对教授委员会的运行机制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本文以治理现代化为视角,借助制度变迁理论梳理我国大学教授委员会运行机制的变迁过程和特征,结合共同治理和多中心治理理论,总结出教授委员会运行机制适应治理现代化的内涵与维度。以此为依据通过问卷调查法,选取我国中部5所高水平大学,对我国大学教授委员会运行机制现状与问题进行探究,并对成因进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