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于大田试验条件下探究了燕麦(Avena sativa L.)/箭筈豌豆(Vicia sativa L.)间作系统饲草干物质产量、土地当量比(LER)及氮素吸收利用等对施氮和不同间作比例的响应,以期为该地区多元化粮改饲种植模式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大田试验于2012年在兰州大学庆阳黄土高原试验站进行,设不施氮(N0)和施氮N 46 kg/hm2(N46)两个氮水平,在每个氮水平下各设7个燕麦与箭筈豌豆间作比例(1∶0、4∶1、2∶1、1∶1、1∶2、1∶4和0∶1)。于箭筈豌豆的花期和乳熟期,测定并分析了饲草的干物质产量、土地当量比及吸氮量;在花期,分析测定了箭筈豌豆的生物固氮量;在箭筈豌豆的乳熟期,分析了不同间作比例下间作系统的氮肥偏生产力(PFPN)。【结果】生长至第60 d(花期)和第90 d(乳熟期)时,N46水平下系统的平均干物质总产量较N0水平分别提高了31.6%和24.2%;N0水平下系统的干物质产量分别在2∶1和1∶0下达到最大值,较箭筈豌豆单作分别提高了102.5%和107.9%,N46水平下分别在1∶1和4∶1下最大,较箭筈豌豆单作分别提高了103.5%和111.1%。生长至花期(第60 d)时,N0水平下间作系统的LER值均大于1,生长至乳熟期(第90 d)时,N46水平下除4∶1外均小于1。施氮后箭筈豌豆的生物固氮量降低了50.6%,燕麦的吸氮量占比平均增加了17.2%。4∶1间作比例下系统的氮肥偏生产力(PFPN)最大。无论施氮与否,燕麦相对于箭筈豌豆的氮素营养竞争比率(CROV)在4∶1间作比例下均达到最大值,之后随着箭筈豌豆种植比例的增加而呈降低趋势。【结论】施氮提高了间作系统中燕麦的吸氮量占比和体系干物质总产量,但降低了箭筈豌豆的固氮量。在4∶1间作比例下,系统具有较高的作物产量、土地当量比和氮肥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