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因此作业的形式也应该是多样化、多元化的,作业的批改也就显得极其重要了。尤其是教师在批改学生作业时是否应该使用错号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普遍认为,错号不仅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因为作业中出现的错误纷繁复杂,不能以一个错号一言概之。然而,对于错号的替代办法却仁者见仁。本文首先分析了错号对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影响,然后结合学生数学作业中常见错误,提出了几点关于数学作业批改的意见。期望能够通过简单的几个通用符号,既准确的传达出教师的修改意见,又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是个性化的,应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数学作业批改模式,从重视尊重、爱护和关心学生等人文需求出发,进行批改评价的多维化,提高作业批改的有效程度,让小学数学作业的批改,呈现螺旋向上的良性循环趋势。
众所周知,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既是它答案的确定性和唯一性。如语文中我们可以说“红红的太阳”也可以说“圆圆的太阳”,但数学中“1+1=2”决不会等于3。因此,如果说在语文作业中我们可以充分的留意到每个学生的创新性思考,思维模式的话,在数学作业中我们却只能看到一个个简单的数字,客观的答案。所以有人认为,数学作业是最容易批改的,只有简单的对错之分,这也是传统教育模式下我们的思维习惯,对即是对,错即时错。然而,这样最容易忽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抹杀学生的个性。一个错号画起来轻而易举,但是他带来的影响却是超乎我们想象的。对此,教师们给出了各种解决办法。如用一些批注性语言进行提示,这样固然很好,然而操作起来会比较麻烦。虽然很多城市小学已经实现或者正在朝着小班化教学的方向发展,但在小学,特别是农村小学,每个班级40几个学生的情况很正常。每天都有作业,每次作业针对每个学生都进行如此细致的批改无疑会加大教师的工作量,久而久之能否坚持下来也值得怀疑。另外,过犹不及。
有的老师认为可以采用多种符号。比如用“〇”表示非常好,用“△”表示有些问题,用“……”表示不明意思,用“︿”表示漏选或者漏看等等。诚然,比起满目的错号学生肯定会乐意看到这些表示不同意义的符号,修改起来也会有的方矢。可是,看到这些跳动的符号,丝毫不感到头晕的学生估计没有。大量符号的使用,不僅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负担,另外,每个老师的使用符号的习惯不通,同样一个符号在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师跟前或许就代表不同的含义,估计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已经被这些符号搞得焦头烂额了吧。我们口口声声的喊着为学生减负,只希望不要让学生逃离一个苦海又陷入一个绝境,对此,我认为,结合数学学科特征和易犯的错误,适当的使用语义固定的符号是合理的。这样各个学科至少可以做到学科内统一,也便于学生记忆。为了验证上面符号设置的科学性,我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做了尝试。结果发现。80%的学生认为使用符号标识让他们更容易明白自己的问题点进而更有效的解决问题,同时比起错号,他们会觉得自己不是完全被否定,没有强烈的挫败感。而作为一名教师来说,变传统的只关注结果到关注每一个错误背后学生的所想所思,我切身的感受着自己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的蜕变。当然,就像答案没有唯一性,每个老师都会有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方法,但显然传统的作业批改方式已远远不能为我们服务。如何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们应该是摸着石头过河,边实践边摸索。(单位: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五里铺小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是个性化的,应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数学作业批改模式,从重视尊重、爱护和关心学生等人文需求出发,进行批改评价的多维化,提高作业批改的有效程度,让小学数学作业的批改,呈现螺旋向上的良性循环趋势。
众所周知,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既是它答案的确定性和唯一性。如语文中我们可以说“红红的太阳”也可以说“圆圆的太阳”,但数学中“1+1=2”决不会等于3。因此,如果说在语文作业中我们可以充分的留意到每个学生的创新性思考,思维模式的话,在数学作业中我们却只能看到一个个简单的数字,客观的答案。所以有人认为,数学作业是最容易批改的,只有简单的对错之分,这也是传统教育模式下我们的思维习惯,对即是对,错即时错。然而,这样最容易忽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抹杀学生的个性。一个错号画起来轻而易举,但是他带来的影响却是超乎我们想象的。对此,教师们给出了各种解决办法。如用一些批注性语言进行提示,这样固然很好,然而操作起来会比较麻烦。虽然很多城市小学已经实现或者正在朝着小班化教学的方向发展,但在小学,特别是农村小学,每个班级40几个学生的情况很正常。每天都有作业,每次作业针对每个学生都进行如此细致的批改无疑会加大教师的工作量,久而久之能否坚持下来也值得怀疑。另外,过犹不及。
有的老师认为可以采用多种符号。比如用“〇”表示非常好,用“△”表示有些问题,用“……”表示不明意思,用“︿”表示漏选或者漏看等等。诚然,比起满目的错号学生肯定会乐意看到这些表示不同意义的符号,修改起来也会有的方矢。可是,看到这些跳动的符号,丝毫不感到头晕的学生估计没有。大量符号的使用,不僅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负担,另外,每个老师的使用符号的习惯不通,同样一个符号在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师跟前或许就代表不同的含义,估计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已经被这些符号搞得焦头烂额了吧。我们口口声声的喊着为学生减负,只希望不要让学生逃离一个苦海又陷入一个绝境,对此,我认为,结合数学学科特征和易犯的错误,适当的使用语义固定的符号是合理的。这样各个学科至少可以做到学科内统一,也便于学生记忆。为了验证上面符号设置的科学性,我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做了尝试。结果发现。80%的学生认为使用符号标识让他们更容易明白自己的问题点进而更有效的解决问题,同时比起错号,他们会觉得自己不是完全被否定,没有强烈的挫败感。而作为一名教师来说,变传统的只关注结果到关注每一个错误背后学生的所想所思,我切身的感受着自己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的蜕变。当然,就像答案没有唯一性,每个老师都会有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方法,但显然传统的作业批改方式已远远不能为我们服务。如何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们应该是摸着石头过河,边实践边摸索。(单位: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五里铺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