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文化 提升文化国力

来源 :理论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_mer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弘扬中华文化,提升文化国力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客观要求。编纂修复文化典籍,发挥节庆、习俗的积极作用,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加强重要文化遗产保护、抢救濒危文化遗产,增强文化软实力,拉动综合国力提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紧迫任务。
  [关键词]民族文化保护;文化传承;文化遗产;文化软实力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09)06-0027-02
  自中共十七大以来,党和政府不断的深化和丰富“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一命题。这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强烈历史责任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公共文化体系和文化产业就像是两个大的生产车间,前者生产的是公益性的文化产品,后者提供的是商业性的文化商品。中国共产党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者,自然也不能放弃对文化建设的领导。文化建设所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或文化商品也要体现领导者的意志和利益追求。由于中国共产党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所以这种意志和利益追求也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追求。这就要求文化产品和文化商品除了要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和多样化的个性需求外,更要体现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要有利于弘扬中华文化,要有利于提高中华国力。这才是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上共同的利益所在,共同的追求。
  
  一、加强民族文化保护,弘扬中华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存在的一种形式。一个民族文化延续的时间越长久,它的生命也就越长,它对世界的影响也就越大。我们加强民族文化保护,就是增强中华民族的生命力。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延续和发展,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文化传承、变革与创新。如果离开传统,割断血脉,就会迷失自我、丧失根本。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优良的文化传统,不仅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而且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我们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铸造中华文化新辉煌,必须依托历史、立足现实,尊重过去、面向未来,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善待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挖掘整理和科学扬弃,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得以延续,始终保持中华文化的鲜明个性和独立品格。
  1.编纂修复文化典籍
  古籍,是一个国家文明记忆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传承文明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目前全国各公共图书馆收藏的3000万册古籍文献,其中亟待修复的古籍超过1000万册,修复工作非常复杂也十分繁重。而全国图书馆的古籍修复人员严重缺乏。以目前的修复工作力量,每年完成1万册,也需要近千年才能完成1000万册的古籍修复任务。为此,必须迅速培养古籍修复的专业人才。作为国家图书馆镇馆之宝的四个规模宏大的前朝典籍——《四库全书》、《赵城金藏》、《敦煌遗书》和《永乐大典》,都存在修复和保护的问题。《永乐大典》正本在明代就已丢失,现在仅存的一部是嘉靖年间抄录的副本,全书共11095册。该部副本历经战乱,也大部分被毁或丢失。目前全世界仅存400册,只是原本的3.7%。国家图书馆收藏了其中的221册。这211册几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有相当一部分破损情况比较严重。有的经历过火烧、水泡,纸张酥脆;有的在战争时期还被侵略者用来垫马槽,留下难以去掉的印迹;大部分书口、书背断裂、散开,无法被读者翻阅使用。像《永乐大典》这样毁损严重,需要修复的能占到馆藏典籍的三分之一。所以古籍的修复和保护是一个很大的工程。
  2.发挥节庆、习俗的积极作用
  传统的节庆活动和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主要形式。通过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能够发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作用。春节、元宵节、中秋节创造的是和睦、团圆的气氛,给人们的内心世界带来的是祥和、喜庆的精神感受。当今社会高度开放,不少青少年对民族传统节日淡漠,对西方节日却倾注很大热情。为此,我们必须在正确面对这一社会现象的同时,对传统节庆文化作深入研究,加深对其社会文化意义和时代价值的认识,以发挥它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传统节庆、习俗的作用在于:第一,能点缀美好生活,满足人们的欢乐、喜庆需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属于喜庆类的传统节日,这些活动主要以吉祥、团圆、幸福为主题,尤以春节最为突出。这些节庆活带给在人们的总是欢乐和喜庆,让人们的内心装满对美好生活的热爱。第二,有助于人们寄托美好的祝愿和期盼。人们总是通过各种形式憧憬未来,对生活寄托美好祝愿和期盼。传统节庆是人们寄托美好祝愿和期盼的重要形式和途径之一,节庆习俗中的文化载体、程式都具有寄托美好祝愿和期盼的文化意义。“第三,有利于凝聚人心,增进社会和谐。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天然境界。人们通过各种途径推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传统节庆在凝聚人心、增进和合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功效。第四,有利于传承传统文化。由于节庆活动具有周期性,因而它使前辈形成的传统、习俗能够一定的时间内得到重新展现,从而保证了传统、习俗在代际间的传承。
  3.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加强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基地建设,推动相关学科发展。在社会教育中,广泛开展吟诵古典诗词、传习传统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努力提高全民族的人文素养,树立良好社会风气。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当今时代,世界许多国家都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中华传统文化,从中吸取营养。特别是一些亚洲的邻国,对中华文化也有很好的学习和传承。在韩国,每年2月和8月,人们会按照传统方式到文庙去祭祀孔子。在中国几乎已经消失殆尽的传统县学和书院,在韩国至今还有300多所,这些机构完全按照传统的儒家教学方式讲授儒家的经典。韩国还将儒家文化的精神,通过电影、电视,各种媒体,向全社会广泛宣传。可以说,韩国是以儒家文化立国育民的成功范例,被西方很多学者称作“儒教国家的活化石”、“典型的儒教国度”。韩国没有抛弃和否定传统文化,而是把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入到了现代社会和现代生活中。中华民族没有理由将祖先流传下来的优秀的文化遗传弃置荒冢。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经典、技艺是当代中国人的历史责任。
  4.加强重要文化遗产保护,抢救濒危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前提是保护。保护文化遗产成为当今中国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世界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世界遗产,特指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人类罕见且目前无法替代的财产,它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和“文化景观”四类。这一概念产生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年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确定将全世界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和自然遗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加以保护。我国1985年加入该公约,从1986年开始世界遗产的申报工作,目前我国已成功申报世界遗产37处,其中文化遗产25处,自然遗产7处,自然与文化遗产4处,文化景观1处。目前我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项目的数量居世界第三位。
  启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确认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不具有物质形态,又具有公认价值的人文财富。它有5种形式: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在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名录中,我国的昆曲入选,成为世界首批、我国的第一个被确认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到目前,我国已有四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收入联合国名录,其它三项是中国古琴艺术、新疆木卡姆艺术和与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长调民歌。除被收入联合国名录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外,2006年,国务院公布了我国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标志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已建立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有3832个项目。
  联合国和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除了重视现有文化遗产的保护之外,还对濒于毁损、消失的文化遗产通过列入名录的形式加以拯救。把本民族文化遗产纳入世界遗产和国家各级遗产保护的范围,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我们对民族文化保护的力度。
  
  二、增强文化软实力,拉动综合国力提高
  
   十七大报告在文化建设这一部分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生存、发展以及对外部施加影响的各种力量和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经济、政治、科技、军事、外交、文化、精神等实力,以及其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口等基础实力。
  在综合国力中,文化被称为软实力。这一概念在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得到明确。文化是软国力,只是说它的形态是软的,但它的作用并不“软”。一定的文化,对于一个国家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维持,对于一个国家的精神状态和凝聚力,对于一个国家国民的素质及其能力,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现在人们已普遍认可、接受并且经常使用“文化力”的概念,意在强调文化也是一种力量。世界不同国家之间,围绕着文化的传播与封锁、扩张与抵制、消亡与保护等等,展开着复杂的较量。美国等少数西方国家,借助于经济力量和先进的传播手段,大力进行以核心价值观为主的文化扩张,对其他文化造成不同程度的威胁。有人说,美国最大的出口产品已不再是地里的农作物,也不再是工厂里制造的产品,而是批量生产的流行文化——电影、电视节目、音乐、图书和电脑软件等等。美国一直凭借科技和经济上的优势,通过各种手段控制、占领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市场,将其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连同他们的文化产品一道向这些国家渗透,试图按照他们的意愿重新塑造第三世界的文化。德国记者马丁写了一本书叫《全球化的陷阱》,书中说:“斯大林希望获得压倒一切的绝对的实力地位,而米老鼠却真正实现了这一切。”这里所提到的“米老鼠”就是美国迪斯尼公司所塑造的那个被人们所熟知的卡通形象,在这里用来指代美国文化。这让人们看到,文化已经成为国家之间竞争的一个重要的武器。
  文化国力的强弱对综合国力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文化国力不足,就会对综合国力产生向下的拉动,而文化国力上升,国家的综合国力也会随之提高。这在我国的不同时期也曾有过显现。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研究院发布的《世界竞争力年鉴》提供的资料表明,我国文化竞争力发生变化时,综合国力也发生相应变化。在经济保持高增长的前提下,从1998年到2000年,我国的综合竞争力在该机构的排名由1998年的第24位下降到1999年的第29位,2000年又继续下降到第31位。这个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我国作为文化领域重要门类的科技的竞争力由1998年的第13位下降到1999年的第25位,2000年又继续下降到第28位。最近几年,我国科技文化领域不断取得新的成就,文化竞争力不断上升,综合竞争力也不断得到提高。到2009年,我国综合竞争力在上述机构中的排名已经连续4年排入前20位。加强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我国拉动综合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
其他文献
[摘要]现行高校奖助学金制度实行以国家奖助学金和高校自行设置的奖学金相结合的资助体系,这些奖助学金制度相对完善,但在具体评定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并对高校育人功能产生一定的冲击和影响。  [关键词]贫困生;奖学金;助学金  [中图分类号]G467.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0)04 — 0140 — 02    现行高校奖助学金是国家、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