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17世纪的“山寨中国”热

来源 :北方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272007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中国的“山寨”产品基本上都是对西方发达国家先进产品的模仿。不过很少有人知道,在17世纪前后,欧洲也盛行过模仿中国产品的“山寨”热潮,看来真的是“风水轮流转,明年到我家”。
  
  欧洲的“中国热”
  
  在18世纪以前,中国的生产技术和经济水平与西方相比一直都遥遥领先。早在公元前1世纪时,中国很多产品就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欧洲,与当时欧洲落后的生产技术水平相比,中国产品是真正的“巧夺天工”,无论是丝绸、瓷器、漆器和其他工艺品,都让西方人大开眼界。据记载,有一次恺撒曾穿着一件中国丝绸做成的袍子去看戏,结果在整个罗马都引起了巨大轰动。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终点站之一,威尼斯基本上仅凭丝绸贸易就获得了空前的繁华。
  在中国瓷器进入欧洲以前,西方人日常使用的器皿都是以陶器、木器和金属为主。所以当轻薄漂亮的瓷器一传入欧洲,马上所有的人都趋之若鹜。最初的瓷器数量非常稀少,而且往往被当成最珍贵的礼物送给国王和贵族,平常百姓根本无缘得见。在海上丝绸之路的终点埃及和阿拉伯,瓷器单件的价格就相当于几个奴隶的价格。瓷器的制作工艺对欧洲来说也是个秘密,当时葡萄牙商人们猜测瓷器的原料是贝壳、蛋壳和石膏。
  因为昂贵,16世纪的欧洲人甚至认为瓷器有一种超自然的魔力,他们确信如果在中国瓷器里盛放毒药的话,瓷器会开裂。到了16世纪中期,随着葡萄牙人大量从中国带回瓷器,收藏中国瓷器成为欧洲上层贵族的一种风潮。在最早和中国贸易的葡萄牙,王后、公主的手镯都是中国瓷器,葡萄牙国王赠送给意大利国王的礼物也常常是中国瓷器,并且王后委托人在中国订烧有自己肖像的餐具,赠送给有功的士兵。1662年英国查理二世与葡萄牙王室联姻,葡萄牙公主就带来了瓷器嫁妆。
  到17世纪的时候,由于新航道的开辟,更多的中国产品涌入欧洲,整个欧洲陷入了长达百年的 “中国热”,瓷器、漆器、丝绸不但受到欧洲各阶层的追捧,而且影响到他们的审美观念。当时法国宫廷中流行的洛可可风格便是受到中国情调的深刻影响而产生的。
  “中国热”一直蔓延到了英国女王的宫廷中。18世纪初,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形容说:“女王本人喜欢穿中国服装出现,我们的屋里充满了中国的东西。”
  中国元素在当时欧洲成为了品位和地位的代名词。宫廷里面挂着中国图案的装饰布,中国瓷器被视为珍玩,只有在西班牙和法国等大国的宫廷里才能见到较多的瓷器。王宫里的贵妇纷纷摇起了中国式的扇子,巴黎街头出现了中国轿子。
  贵族家庭也以摆设瓷器来附庸风雅,炫耀地位。贵妇们见面聊的都是中国制造,裙底下露出中国丝绸面料的高跟鞋,鞋面上是最当季的中国风格图案。
  
  需求催生“山寨”潮
  
  17世纪以后,中国和西方的贸易往来已经相当频繁,大量中国产品输入了欧洲,仅在18世纪的100年间,输入欧洲的中国瓷器数量就达到6000万件以上。18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每年的丝绸进口量多达75000余匹。但是由于欧洲对中国产品的需求量太大,还是供不应求。于是,仿造中国商品的“山寨”热潮应运而生。
  欧洲匠人很早就学会了养蚕丝的技术,开始仿造中国丝绸。到16世纪之前,意大利、法国已出现了一些著名的丝绸生产基地。由于 “中国热”的影响,欧洲人更推崇中国出产的丝绸。虽然后来欧洲生产的丝绸在质量上已与中国货不相上下,但仍然大量采用中国图案,比如龙、凤、花、鸟等等,而且要特别注明“中国制造”以保证销路。为了更好地进行仿造,欧洲各国丝织厂的丝绸画师手里都有一本《中国图谱》。
  中國瓷器也是欧洲匠人竭力模仿的对象。根据记载,欧洲仿制中国瓷器的先驱是公爵法兰西斯科一世。他在1575年左右开始要求位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梅迪奇工厂仿制中国瓷器。由于缺乏技术上与材料的知识,他们尝试用各种原料比如沙子、玻璃、水晶砂、黏土等等,企图烧制出釉色光辉而透明的坚实瓷器,但是大多数实验都以失败而告终。目前留存下来的作品显示,这些早期山寨产品釉色不清,而且含有大量的气泡,装饰手法则以模仿明代嘉庆、万历年间的青花为主,绘满了中国风味的图案。
  1712年,一位名叫昂特雷科莱的法国传教士来到中国瓷都景德镇传教。经过他多年的努力,终于将景德镇瓷器工序及配方的秘诀传回法国,从而使欧洲瓷器生产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欧洲的生产商,包括法国、德国、英国在内的众多瓷厂,都曾试图进行仿造。但它们所生产的仿品只能做到外表的相似,在质地、光泽等方面都无法与中国产品相比,具有强烈的“山寨”特色。
  除了丝绸和瓷器,其他比如中国的漆器、壁纸、白铜制品都是欧洲“山寨”工厂的生产对象。追求时尚的法国更是在壁毯、服饰乃至家具、室内装饰、墙纸、刺绣、染织图案等设计上大量模仿中国传统工艺美术风格。
  1670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突发奇想,在凡尔赛建了一座“中国宫”。整个中国宫的装修是令人眼花缭乱的“中国风格”,可谓是集“山寨”中国产品之大全。宫内的檐口楣柱、墙角四边屋顶都贴着艳丽的瓷砖,室内模仿中国的青花瓷器是白底加蓝色的图案,到处都摆上了中国的瓷花瓶、绸帐与金流苏。
  
  欧洲“山寨”最终超越了中国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欧洲“山寨”热潮中,在欧洲工匠们的不断学习和钻研下,很多“山寨”产品最终修成正果,最终和中国产品分庭抗礼,甚至把中国产品挤出了市场。
  比如白铜制品。白铜的冶炼技术长期以来都为中国独有,在“中国热”过程中运销到世界各地,为人们所赞叹。欧洲的一些化学家和冶金学家从羡慕到仿制,最终德国人于1823年仿造成功并重新命名为 “德国银”。到19世纪后期,“德国银”已取代了中国白铜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瓷器在欧洲经过长期的仿制和创新,如今也成为了具有特殊风格的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其他文献
现在,“流行语”已渐渐成为人们一项重要的文化生活元素,比如当下“台湾,咱妈60岁生日,叫你回家吃团圆饭!”、“我的XX谁做主!”(《我的青春谁做主》演绎过来)、“我的XX我的XX”(《我的团长我的团》演绎过来),“不差钱!”,还有前些年“做人不能太CNN!”是最正义的;“很X很XX”是最无敌的;“史上最牛XXX”是最绝对的;“为什么呢”、“你太有才了”是最通俗的;“躲猫猫”、“范跑跑”、“俯卧撑”
期刊
生命因磨炼而美丽。关键在于人对磨炼认识的角度和深度。应该说,磨炼本身就具有美丽人生的功能,假若由于认识上的原因,反让磨炼把自己丑化了,这就有点儿雪上加霜的味道了,除了磨炼的起因之外,你只好谁也甭怪。鉴于以上原因,所以也并非是说,谁的生命都会因磨炼而生美丽的,生丑陋者也大有人在。  生命因磨炼而美丽,不仅仅因为生命需要在磨炼中成长,主要在于,磨炼对生命的不可回避性。人群之中,物欲横流。而且方向和力度
期刊
我的一位朋友跟我提及了她的故事,她说,当初她与男友在大学里开始初恋,毕业前夕却因为工作问题发生矛盾,不得不分手。后来她遇到了现在的丈夫,结了婚。婚姻平淡而幸福。但她心里隐隐有些失落,对初恋男友始终念念不忘,觉得他才是自己真正心爱的人。直到那天,她在人群中偶遇了那个她一直放在心底的人。她站在街边,和他絮絮地说了一些家常话,交换了各自的电话号码,然后假装平静地道别。就在转身的刹那,她忍不住突然回头——
期刊
多克是一个信差,他始终坚信自己的使命就是向人们传递快乐。因此。他的口袋里总是装着许多小纸条,上面写着一些鼓励性的话。他将信件和电报送到人们手中的同时,也留给他们一张小纸条,告诉他们“今天是美好的一天”,“要笑口常开”,“别再烦恼”。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多克因为年龄太大而没有入伍,但他自告奋勇到野战医院做了一名志愿者,协助医院救死扶伤。  有一天,他突发奇想,在医院的墙上写了一句话:“没有人会死
期刊
我最喜欢的一个童话是《斑衣吹笛人》。  800年前的德国小城,出现鼠患,全城束手无策,只好打算弃城逃走。这时。出现了斑衣吹笛人。  他的服装花色古怪、腰上插着笛子,他说他能清除老鼠,但要收一笔酬劳。小城的居民说,只要能赶走老鼠,付他50倍的酬劳都行。  斑衣吹笛人拿出笛子,吹起轻柔曲调,所有老鼠纷纷从沟里房里柜下床底跑出来跟在吹笛人的后面。  吹笛人走到河边,继续吹着笛子,老鼠如痴如醉一批接着一批
期刊
欧·亨利在他的小说《最后一片树叶》里讲了一个故事,说:有个病人躺在病床上,绝望地看着窗外一棵被秋风扫过的萧瑟的树。他突然发现,在那树上,居然还有一片葱绿的树叶没有落。病人想,等这片树叶落了,我的生命也就结束了。于是,他终日望着那片树叶,等待它掉落,也悄然地等待自己生命的终结。但是,那树叶竟然一直未落,直到病人身体完全恢复了健康,那树叶依然碧如翡翠。  其实,那树上并没有树叶,树叶是一位画家画上去的
期刊
以前,一位多年不见的朋友来访。有朋自远方来,沏上一杯香茗,诉说别后之情,其乐融融。  席问,友人忽问:“何为世间之贵?”我说:“我曾听一位大师说过,诚信是第一财富,正法是第一坦道,实语是第一妙味,智慧是第一生命。”  友人说,为什么说智慧是第一生命呢?人的健康才是一切的支柱。你不见广告上说——朋友,如果你有1,000,000财富,后面的那些“0”分别代表金钱、美丽、地位、名誉、快乐、家庭等等,而前
期刊
十月金秋,天气渐寒。经过了八九月的忙碌,终于可以在10月份放松下自己,在这凉爽的气候中以凉爽的心境来思考一些问题。颇喜欢历史,不管是中国史还是世界史,都是我的喜好。地球n经劫难,在冰河期之后终于迎来了人类历史大发展的新生代。世界各地的人群在陆续走出了黑暗的蒙昧时代后纷纷开始了各具特色的文明历程。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等在各自地域中绽放光彩。自然,这些文明最后也如普通的生命一般,在经历了
期刊
咖啡厅是诗意的环境。  钢琴曲轻柔优美的旋律,在指间流泻,让低声细浯的人们,总忍不住笑意盈盈地望去,那飘出流泉泄玉似的音乐之地,定有一位钢琴师,陶醉在这一室的温馨里。或是一位女孩,秀发长飘,气质娴静。或是一位男孩,落寞清高,卓而不群。咖啡桌旁会摆着一枝红色的康乃馨,或一盏可人的莲花状烛灯。在花的旁边,定是有情人相视温婉,情意绵绵。于是诗在这样的环境中萌芽。  咖啡有诗的味道。  泡一壶咖啡。让香气
期刊
19世纪末,美国西部的密苏里有一个坏孩子,他偷偷地向邻居家的窗户扔石头,还把死兔子装进桶里放到学校的火炉里烧烤,弄得臭气熏天。他9岁那年,父亲娶了继母,父亲告诉她要好好注意这孩子。继母好奇地走近这个孩子。当她对孩子有了了解之后说:“你错了,他不坏,而且很聪明,只是他的聪明还没有得到发挥。”继母很欣赏这个孩子,在她的引导下,这孩子的聪明找到了发挥的地方,后来成了美国当代著名的企业家和思想家。这个人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