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帮边坡稳定性与内排压脚追踪距离变化规律研究

来源 :煤矿安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chong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河曲露天矿为工程背景,分析了不同追踪距离下端帮边坡位移云图、最大剪切应变增量云图,以及内排压脚不同追踪距离下端帮边坡稳定性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内排压脚追踪距离下,端帮边坡形成了不同面积的危险区域以及沉降区域;随着内排压脚追踪距离的不断减小,端帮边坡危险区域及沉降区域逐渐向工作帮迁移,靠近端帮边坡内排土场及坑底形成底鼓区域,端帮边坡滑移形态近似呈“凸”字形;内排追踪距离与端帮边坡稳定性系数之间服从Boltzmann函数关系式,当追踪距离由150 m减小到100 m时,端帮边坡稳定性系数发生了断崖式变化;合理的内排压脚追踪距离不仅能够提高端帮边坡的稳定性,同时也能够提高矿山的经济效益,采用内排压脚措施来提高端帮边坡稳定性,也不失为一种既合适又经济的方法.
其他文献
为了避免断层水害和煤层顶底板砂岩水害的发生,需要准确掌握断层的导水性;通过延安组底部宝塔山砂岩含水层的大流量大降深放水试验,查明了DF20断层在垂向上具有良好的导水性,是各含水层水力联系的重要通道,同时明确了DF20和F2断层在水平方向上具有导水性,三叠系含水层通过DF20和F2断层与宝塔山砂岩含水层等具有水力联系;探查了DF20断层与FD5断层交汇处导水性最强,是各含水层水量交换的主要位置;确定了DF20断层导水性在水平方向上具有不均一性,DF20断层位于井田中部的区域导水性较弱,而井田南部区域导水性较
为了准确掌握单一煤层和煤层群开采覆岩裂隙演化规律及分布形态特征,通过物理相似模拟实验、现场钻孔勘探、理论计算等方法分析煤层开采过程中覆岩运移破断特征及采动裂隙的分布形态.结果表明:在重复采动条件下,覆岩出现离层裂隙和纵向裂隙并伴随超前裂隙的产生,形成“采空区-工作面”和“采空区-采空区-工作面”结构时,覆岩裂隙经历产生、扩张、闭合、再产生、贯通、再闭合等6个动态循环变化阶段;煤层群在一次采动时形成“梯形”裂隙区,二次及多次采动下,覆岩受上覆载荷作用,裂隙区向工作面两侧煤柱扩展,上煤层受本煤层边界煤柱和下煤
近年来,随着我国煤炭开采战略西移,冲击地压现已成为鄂尔多斯地区影响最为严重的煤矿灾害.以鄂尔多斯煤田塔然高勒矿区红庆梁煤矿为背景,针对塔然高勒矿区深部开采条件下的冲击地压防控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塔然高勒矿区深部开采处于“弱胶结覆岩+高强度煤体”的地质条件下,深部开采冲击地压是由于高强度开采导致坚硬的煤体内积聚大量弹性能而产生的,提出了降低煤体强度、控制推采速度、优化区段煤柱尺寸、加强支护相结合的冲击地压防控策略,红庆梁煤矿综合采用钻孔卸压、控制推采速度和加强回采巷道支护等措施,现场微震监测数据证实了
为研究螺纹钢锚杆拉拔界面力学特性及锚固结构拉拔破坏过程,在锚杆拉伸试验及数值模拟的基础上,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螺纹钢锚杆拉拔对称平面模型,基于界面黏结损伤模型,对螺纹钢锚杆拉拔失效全过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数值模拟可还原真实螺纹钢锚杆的拉伸断裂过程,与圆钢材料拉伸断裂特征不同,螺纹钢锚杆拉伸断裂方位与肋倾角平行;不同肋间距锚杆的载荷-位移曲线说明,肋间距越小,锚固承载性能越好;锚杆横肋的存在可提高黏结接触面积,增大机械咬合力;随着拉拔载荷增加,岩体呈漏斗状由锚固前端向锚固后端逐渐破坏,界面损伤及
针对智能化煤矿面临的安全管理模式变化和人员落实的挑战,剖析了传统生产安全与智采期安全差异;基于平行理论,分析了智能化煤矿平行安全的管理模式、阶段性建设思路和管控方式,提出基于系统-数据-网络-人-机-环-管为主体的SEGI和PDCA双闭环安全管理模式.认为基于煤矿平行安全架构,通过搭建煤矿平行安全管控作业平台,遵循“四本”安全管控,形成四重预防机制,建立平行安全标准管控体系,落实人员管控和人才引进,是解决智能化煤矿平行安全非技术问题的有效方式.
为了研发新型固体充填材料,降低充填采煤成本,提高充填开采效率,对以矸石为基础的单一材料、2种及2种以上的混合材料压实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实验室试验、理论计算等研究方法对材料的宏观变形情况进行了分析,并采用SEM、XRD等技术手段对材料的微观结构和物相组成进行了表征.矸石粒径级配优化试验中,分析了最大粒径和级配系数对压实变形的交互影响,得出最佳级配组合为粒径D=30 mm,级配数n=0.3.矸石-河沙压实变形特性试验中,采用河沙对细矸进行替换,进一步提高了充填骨料的抗变形能力.固体混合材料试验中,基于正交重
选择合理的护巷煤柱尺寸是临空掘巷成功和安全的前提;以某矿30503工作面为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上覆遗留煤柱和本煤层相邻采空区条件下临空掘巷区段煤柱的合理尺寸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理论分析遗留煤柱沿底板应力变化规律,确定区段煤柱留设尺寸范围应在7~10 m之间;运用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煤柱宽度条件下临空巷道煤柱应力和变形破坏规律,综合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得出留8m煤柱合适.现场监测结果表明,留8 m煤柱时,临空巷道顶板最大变形量为359 mm,两帮变形量为66 mm,巷道围
针对风水沟煤矿厚煤层分层开采工作面回撤期间采空区遗煤自然发火问题,通过对采空区遗煤分布、漏风规律以及气体状态分析,初步划定疑似高温隐患区域;利用运输巷密闭外钻场施工扇形探火孔,采取定人、定点、定时的“三定”原则进行气体取样分析,从而实现对采空区自然发火区域的进一步准确定位;通过采取钻孔注液态CO2与黄泥浆、上下密闭端头灌浆堵漏、采空区埋管注氮与液态CO2等综合防灭火技术措施,使得封闭区内O2体积分数下降到5%之后,长期保持在2%以下,消除高温隐患的同时,保证了工作面的安全启封与回撤.
针对煤矿瓦斯高效治理数据海量化、系统集成化、管理可视化的特点,提出了建立基于GIS的煤矿瓦斯大数据管理和分析系统的研发思路.在阐述煤矿瓦斯安全管理数据特征的基础上,设计了由基础设施层、业务数据层、服务平台层和应用平台层构成的系统总体框架,研究了时空数据管理、瓦斯风险预测预警、瓦斯安全管理1张图等技术,开发并实现了相应功能,为煤矿瓦斯安全管理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钻孔施工过程中经常由于钻杆自重、地质条件及钻进工艺的影响,造成钻孔实际成孔轨迹较设计轨迹偏差较大,钻孔的轨迹偏差导致瓦斯抽采钻孔覆盖区域空白带出现,影响瓦斯抽采效果.为掌握瓦斯预抽钻孔空白带分布情况,利用钻孔轨迹测量系统测量瓦斯预抽钻孔的轨迹,轨迹测量系统数据处理后可实现钻孔三维展示,可以从三维空间不同视角观测钻孔在不同方向上的偏移量,为钻孔空白带补孔提供数据支持;根据三维数据及三维成果展示钻孔空白带的分布,进行针对性补孔,提高瓦斯消突准确性,保证矿井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