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风暴之王

来源 :户外探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00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OUTDOOR:赢得这个比赛你有什么感受?
  Traversa:我超级开心—甚至比在丹麦赢得PWA世界杯还要开心!尤其是看到自己能够在那么辽阔那么残酷的环境下做到这些,我想,那就是为什么要玩帆板的原因。
  OUTDOOR:是什么原因让体重最轻的你赢得了这个比赛的冠军?
  Traversa:很难说啊,但是我觉得这里面融合了运气、承诺、动力这些内外因素吧。那种天气条件下,我们每个人都处于失控状态,所以,体重轻也没有什么优势吧,我觉得。
  OUTDOOR: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所有三个赛场,爱尔兰、塔斯马尼亚、康沃尔,哪个是最极限的?
  Traversa:如果“极限”的意思是不好玩,那么爱尔兰那场是最极限的,因为在那样强劲的风力下,根本没法好好玩耍。
  OUTDOOR:在康沃尔的决赛中,当你看到天气预报时有没有紧张?据说那是世纪风暴。
  Thomas Traversa:事实上,我挺高兴知道我们要去追那个大风暴!那种千载难逢的大浪,意味着我们很可能得在斜风巨浪里寻找“隐蔽”而不是在乱糟糟的岸边。所以,“暴风追逐”要做的是在大浪中呈现最好的自己,而不是在强风里做几个跳跃就够了,如果只是那样在练习场里做就好了。
  OUTDOOR:说说看,你理想中的浪况是怎样的?Traversa:我梦寐以求的条件当然是一浪接着一浪,不要有空白,而且最好半数的浪伴随着离岸风速15节的海风,如果风从右边吹过来就更完美了。这种条件不是天天都有,因为有时候凌波微浪也挺有意思的,这种浪可能跟人差不多高,用来做各种花式非常适合,特定的浪型会给你独特的感受……你真的得冒险尝试,来几个漂亮的回转或空翻,你永远不会知道将会发生什么事。不过,正是这种感觉让我觉得活着,觉得自己在做对的事,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踏过一节危险的浪。通常,在不安稳的情况下,会有很多美好的事情发生,如果你去促使它发生的话!
  OUTDOOR:那么,哪个赛场是你最喜欢的?
  Traversa:我最喜欢的是塔斯马尼亚的那个BOL,浪大、清澈、堪称完美,我们在那儿真的能够好好表现一番。
  OUTDOOR:你的朋友Alex Mussolini说:“我听过很多次这样的话—地中海来的人永远驾驭不了大西洋,今天,Thomas Traversa证明了这句话有多不对!”我们知道事实上在这场比赛中你就已经征服过大西洋两次、太平洋一次,你对Alex的话怎么看?
  Traversa:在我看来,不管我们来自茂宜岛(夏威夷)还是澳大利亚,都有操控巨浪的本事。如果帆板运动真的是你今生所爱,而你有这个机会去旅行、在稳定的条件下冲浪,你会找到方法让自己优秀起来的。Alex就证明了这一点,他从小在巴塞罗那长大,而今成为了世界上最好的冲浪手之一,因为他想要成为这样的人!我也一样,我一直梦想着乘风破浪疯狂地航行,不论面临怎样的浪况,不是因为我需要证明什么,而是我视之为一个无穷尽的学习过程。惟一的限制在你的脑子里。我的帆板生涯里有过非常多的失败,但我不希望失败消失,因为那样才能在做得漂亮时感受到美妙!
  OUTDOOR:若是没有后援队的保护,你还会穿过康沃尔海域吗?
  Traversa:没有摩托艇后援队,我是不会去穿越第一赛段的,但是到Bluff赛段时浪况极好,虽然天很冷、海风呼啸着,浪却是又清澈又有劲。所以,我还是会自己去航行康沃尔的,百分之百会。
  OUTDOOR:你说过,“在康沃尔的第一天简直就是地狱,上午的扬帆冲浪遇上了这辈子见过的最大白水浪花,疯狂极了,下午的浪况相当好玩,特别适合做空中大回转(big air fest)。康沃尔给我们来了个下马威!”那么,你以前在康沃尔这片海湾玩过吗?康沃尔最难的地方是什么?
  Traversa:这是我第一次在康沃尔玩帆板冲浪。最有难度的地方应该是第一赛段Gwithian(瑰丝岸)的巨大海浪。穿过层层而起的白水浪墙是件很疯狂的事,以前从来没有这么干过,要不是为了比赛我估计不会这么干。
  OUTDOOR:你觉得比较擅长驾驭轻风还是强风?
  Traversa:只要有狂烈的波浪朝我扑来,就乐不可支了!来自地中海的我从来就不觉得真真切切的大浪有“够了”的时候—在地中海,大浪是稀罕物。所以,只要有浪可骑的任何机会,我都会超级兴奋。其实风大还是风小无所谓,只要浪况好,我必会毫无保留享受滑行。
  OUTDOOR:你们的冲浪服有什么特别?在赛前怎么训练?
  Traversa:我们穿着特制的冲浪服,以能够更好地吸收风浪冲击力,并且装置了GPS追踪定位器。就这样,我们直接跳进漩涡中进行练习,为真正的暴风中的战斗做准备。
  OUTDOOR:你遇到的最危险的时刻是在哪儿?
  Traversa:大概是在爱尔兰的时候,因为当我们完全失控的情况下是非常容易受伤的;康沃尔的第一赛段也相当危险,我不敢确定万一丢了装备或卷进漩涡里会发生什么。
  OUTDOOR:你的最佳时刻是什么时候?
  Traversa:状态最好的时候应该是当我在塔斯马尼亚BOL踏上冲浪板时,感觉超爽,而且我知道这将是史诗一般的一次经历。
  OUTDOOR:这场比赛中你总共弄坏了多少装备?
  Traversa:弄断了一根桅杆,坏了一面帆,在爱尔兰和康沃尔各折断了一块板。
其他文献
2002年我开始接触登山的时候,国内的攀登技术资料并不是很丰富,《登山圣经》(Mountaineering:Freedom Ofthe Hills)第六版的台湾繁体译本被奉为圭臬,似乎任何人要想开始学习技术登山,都非要读一读这本书不可,并且书上的所有内容都是不容怀疑的,是可以用来判断具体做法对错的标准。那时网购尚未兴起,在北京要买《登山圣经》,只能去找三夫之类的户外店,除了精装硬纸封面的正版之外,
极地,是神秘冰原的代名词,是寒冷危险的同义语。极地,是留待人们去最后征服的挑战。极地中的极限运动,更是超越自然、超越自我,代表人类能力与毅力延伸的终极豪情和非同一般的独特体验。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那些极地极限跑步赛吧。  北极篇  北极地区被北欧、北美以及亚洲北部环绕,与北极有关的成规模比赛,也在这些地区进行。名气较大的有以下几场:  独特赛制  格陵兰北极圈极地马拉松(The Polar C
赛事简介:英文名称Tenzing Hillary Everest Marathon,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马拉松。2003年,为纪念希拉里和丹增登顶珠峰50周年,尼泊尔首次举办了丹增-希拉里珠峰马拉松,从珠峰登山大本营海拔5360米起跑,经过42.195公里的标准马拉松距离后到达海拔3400米的南池。  跑者亲历—金飞豹:2014年5月,我跑进了世界海拔最高的马拉松—珠峰马拉松。有15天的徒步慢慢适应高
作为一个体重曾经高达115公斤的大胖子,在减到85公斤时,我一度认为自己的减肥经历非常励志,直到我混入了跑步圈,才知道无论从减肥的绝对值、速度还是有效性来说,我都不能算佼佼者。在跑步圈,有减肥成功蜕变成健身教练的,有减肥总重高达35公斤并且成为马拉松达人在两个月内跑四个全程马拉松的。按照另外一位朋友的说法,在这里减重不在25公斤以上,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减肥了。  不过作为一个长期减肥也取得一些成就
在过去的2011~2012公路越野赛季中,Sunweb-Revor车队的车手Kevin Pauwels绝对是最为耀眼的明星。Kevin Pauwels出生在比利时港口城市Ekeren的一个自行车世家,自幼便表现出在自行车方面的天赋,曾被看做公路越野领域的希望之星。然而,在职业生涯的初期,由于种种原因,Kevin未能完全展现自己的才能,取得满意的成绩。直到上赛季,这个闲暇之余喜爱玩电子游戏、看BMX
路跑更多的集中于场地或者公路,涵盖了健身跑领域,也涵盖了一定意义上的马拉松比赛。越野跑则花哨得多,路线在野外,在大自然之中,少了一些健身元素,多了几分探险和挑战极限的性质,越野跑把跑步运动带进人类本能领域,跑,就是跑,没有原因,不分时间地点天气和环境,所有的收获、荣誉或者别的什么都是跑动后的副产品,是自然产生的。越野跑大概会是跑步的终极版本,因为它昭示了跑步的一个轮回,从原始中来,又到原始中去。 
四条新线路、五座或更多未登峰,今年8月以来,Marcos这个名字伴随着各种攀登捷报频频出现在国内外专业攀登媒体上。很多时候,你还来不及完全消化他的上一次首登,网络上关于他又开辟一条新线路的消息已经沸沸扬扬。圈里的人都说,Marcos在中国的攀登进入了一个爆发期。  谁会想到,这个长驻中国的巴西小伙是四年前才开始接触攀冰和高海拔攀登呢?很多时候连我都觉得惊奇,这个模特出身的奶油小生,表面看起来玩世不
暴雨后的北京城成为了水乡泽国,微博上最先发布的立交桥下的境况触目惊心,数十辆轿车被泡在积水中,只浅浅地露出了车顶。价值数万的资产瞬间变成了雨魔手里的玩具,面对天灾人们别无选择。  人被天控是种无奈,但如果被某种自己热衷的事物所控,那应该是种幸福,比如跑步。人生性自由,从心底是抵制被控的,被控意味着总是存在着一种自身无法掌控的力量,身不由己。但我们这里所说的“被控”,是出于偏爱、着迷和不由自主。本期
金头发,粉短裤,永远面带笑容。在北京,越来越多的人通过heyrobics认识了这个来自瑞典的小伙Linus。  28岁的Linus出生在一个典型的瑞典家庭。在瑞典,大部分家长都会在闲暇时开几个小时的车,带着孩子参加体育运动和竞赛。而Linus的父亲Johan Holmsater在 70年代时,为了实现参加奥运会的梦想,在训练中后背受了严重的伤。恢复过程中,医生提供的帮助极为有限,此后两年里,他几乎
姬十三:科学松鼠会创始人、果壳网CEO。  他把科学比作坚果,自己和其他热爱科学的人就是致力于“剥壳”的松鼠。自2004年起开始科学写作,先后为十多家媒体开设科学专栏,为国内新科学传播领军人物。主编《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    OUTDOOR:请问您是怎么定义“科学青年”这个群体的?拥有多少科普知识才能算作“科学青年”?  姬十三:我个人定义的科学青年是比较广义的,我觉得不用把它规定得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