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国情普查中地表覆盖分类数据采集相关问题研究

来源 :农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iuytrewq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表覆盖分类数据是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以重庆市垫江县为例,结合项目区特点及基础资料情况、地表覆盖分类数据的内容、采集基本原则、影像判读等,对数据采集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总结,解决了在地表覆盖内业分类解译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在外业调查及样本建立过程中应该遵循的程序和注意的事项,以更好地保证成果质量,为地理国情普查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地表覆盖;分类数据;采集;研究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casb14110043
  0 引言
  地理国情主要指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是基本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也是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信息快速变化的时期。如何科学布局工业化、城镇化,如何统筹规划、合理利用国土发展空间,如何有效推进重大工程建设,地理国情监测至关重要。为全面掌握中国地理国情现状,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通知》(国发[2013]9号),决定于2013—2015年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地表覆盖分类数据是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地表覆盖分类数据的采集工作,是开展地理国情普查工作的基础。本文以重庆市垫江县为例,结合项目区特点及地表覆盖分类数据的内容、采集基本原则、影像判读等方面,对地表覆盖分类数据采集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1 研究区域概况
  垫江县位于重庆市中部,属川东平行岭谷区的一部分。界于东经107°13′—107°40′,北纬29°38′—30°31′之间。地理优势突出,两条国家级高速公路主干线G50沪渝高速、G42沪蓉高速纵横贯通,区间干道联接四方,陆路交通较为发达。主要河流有高滩河和大沙河,由东北纵贯本县境内,向西南流去。垫江县属川东平行岭谷区的一部分,地质构造位于四川盆地边缘;最高点峰顶山,海拔1183 m,最低点长寿湖湖滨,海拔320m。县内岭谷相间,地形复杂,但变化比较明显。四季的气候特点是:春早冷暖多变,夏热常有干旱发生;秋凉多阴雨天气;冬冷无严寒、光照不足。垫江县属四川盆地东部湿润森林植被区,常绿阔叶林植被带。县内森林植被主要为马尾松,柏木林和慈竹林组成。部分区域有规模化种植的果园和经济林,主要有桑树、柚子、牡丹、柑桔、核桃、板栗、苹果、桃、杏、李子、油桐等;主要农作物有水稻、油菜、玉米、甘薯、冬小麦、马铃薯、蔬菜等。
  2 基础资料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2.1 基础资料基本情况
  本次收集到的基础资料主要包括遥感影像资料、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及行业专题数据。其中遥感影像资料采用重庆市普查办提供的航摄时间为2012—2013年,0.5 m分辨率数字正射影像,该影像是地表覆盖分类数据采集的基础地理底图。已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包括1:10000 DLG数据、1:50000 DLG数据和1:10000 DLG数据,此数据作为地表覆盖分类的辅助资料;行业专题数据主要包括水利、交通、林业及国土等部门的数据资料,行业部门资料主要用作地表覆盖分类数据采集的重要基础参考资料。精度达到要求的通过定位处理、相关提取、数据组织重构、分类代码转化等可直接作为辅助参考和属性信息提取的来源。
  2.2 基础资料存在的问题
  遥感影像资料因地形高差大、拍摄季节和时间等原因,部分影像存在阴影较大、云层遮挡多以及影像拉花、模糊等现象;已有部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因成果时间较早,时间跨度较长,经转换套合后,数据与影像存在较大差异,利用率相对较底。行业专题数据因其数据提供部门较多,同时各个部门各执行各的行业标准,因此数据的统一性、规范性较差,坐标系和精度达不到要求,多数无法直接利用。
  3 解译中存在的问题
  按照技术标准要求地表覆盖分类数据主要内容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房屋建筑(区)、道路、构筑物等12个一级类。
  3.1 解译样本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对内业解译起着重要的作用
  地表覆盖内业解译过程中,由于选择的样本代表性较差,对内业判读造成差错。在外业采集样本的过程中由多人同时进行,由于人员认识的差异导致解译样本采集不到位、不具有代表,造成内业解译人员不能准确地对地表覆盖类型进行准确的判读。
  3.2 区域内地表覆盖二、三级分类较为困难,影响解译效率
  其主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林地、园地交错分布,且林种差异较小不宜分辨,直接影响到地表覆盖解译过程中林地、园地的区分,特别是细分到林地三级类的难度更大;二是加之农业结构调整较大,特别是耕地近期内调整为园地、温室大棚、鱼塘较多,直接解译不能满足要求。三是区域内当地农村居民外出从业人员较多,农村劳动力大大缩减,大部分耕地被撂荒,从而导致耕地、草地不易区分;四是区域内退耕还林(园)范围较大,新栽种的小叶桉、松柏、竹林较多,因部分未存活且郁闭度不高,影响了地类解译判读的准确度。
  3.3 土地政策对地表覆盖要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随着重庆市地票制度改革的进程,许多废弃、迁建的农村居民点被复垦为耕地的情况也较多,同时区域地理位置离主城较近,经济比较发达工程建设多地貌变化快,交通用地、城镇用地、农民新居建设用地增长较快,基础影像资料与实地差异较大,增大了外业调查的难度。
  4 相关问题的处理
  4.1 加强解译过程中影像判读
  在采集过程中,熟悉影像判读依据,是提高数据采集精度和速度的关键,影像判读主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4.1.1 要素形状 要素形状指物体的外部轮廓,如线状的河流、道路、水渠和面状的房屋、湖泊、水库等,容易识别和区分。相同形状的影像,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地物(水田与池塘、水渠与道路),形状不能作为判别地物的唯一的特征。   4.1.2 要素大小 要素大小即地面物体在影像和像片上的尺寸,一般来说,大的地物影象就大,小的地物影象就小。如铁路和高速公路形状相同,但宽度有明显的区别。利用构像的尺寸和像片比例尺可以大致确定物体的大小和距离。由于地形起伏,相同大小的地物位于高处的比位于低处的构像要大些。
  4.1.3 要素色调 不同色调是影像判读的重要特征,物体不同的颜色,在影像上能呈现深浅程度不同的黑白影象,影象的黑白程度称为色调。影响色调的因素:物体本身的颜色:如绿色的树,蓝色的塑钢屋顶等。物体的亮度系数:如灰白的水泥路面,黑色的沥青路面等。物体的含水量:干燥物体的亮度系数比湿润物体要大2~3倍,含水量少,色调就浅,含水量多,色调就深。
  4.1.4 摄影季节 春季摄影时,阔叶树的树叶为浅绿色,色调较淡,夏季树叶为绿色,色调较深,秋季树叶变黄,色调最淡。
  4.1.5 要素纹理 地物在影像上的色调出现规律性的重复。如:阔叶林呈现葡萄束状纹理;针叶林呈现针点状纹理;草地具有平滑的丝绒状的纹理;灌木林呈现沙点状纹理。
  4.2 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加强已有基础资料的分析和利用
  提供的基础资料当中,以遥感影像资料为基础,辅以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行业专题数据为参考,对于遥感影像中影像不清晰、太阳阴影较大,云层遮挡的部分,可利用交通部门、林业部门、水利及国土等部门提供的相关专题数据,经比较分析后利用。尤其是市国土部门提供“二调”数据,现势性相对较好,图斑分类与地理国情分类较接近,采集过程中可作为重点参考对象。
  4.3 试点阶段增大影像解译样本的数量和种类
  遥感影像解译时,对地理环境的正确认知是保证解译结果正确的基本前提。利用具有对照关系的地面照片和遥感影像为主的解译样本数据,可以为遥感影像解译者建立对相关地域的正确认识提供支持,也可在解译结果的质量控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为长期监测积累实地参考资料。遥感解译样本数据包含两类,一是地面照片,二是遥感影像实例数据。两类数据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地物影像形态特征,起到相互印证的作用,可以帮助解译人员更高效地认知遥感影像所蕴含的信息(图1)。
  4.4 加大外业调查与核查力度
  虽说本次地理国情普查方式是以内业解译为主,但若现有基础资料不能满足内业解译条件,只能通过加强外业核查与调查力度来解决。垫江县因经济发展快,地貌变化快,变化较快部分内业解译受限制,因此,只能通过此方式来解决地类现势性问题,但同时也增加了生产成本。
  5 部分重点地类的处理建议
  5.1 水田与旱地的区分
  水田和旱地都有明显的季节特征,水田尤其明显,一般而言,影像色调相对较浅(在3—5月份会呈现水体和植被混合的特征,依稀可辨田间浅水,6—8月份可见浅绿色,9—10月份可见浅黄色,11月份以后主要表现为浅水特征),纹理细腻均一,影像上可见田坎等灌溉设施,地形平坦,一般位于一定区域内的地势较低处,比如常见于河流两侧以及坑塘周围连片分布,一般而言,在影像上大量连片分布、地形平坦、地势较低,田坎完整或有灌溉系统等水利设施,能关水,周围或附近有河流或坑塘的,色调相对较浅,纹理相对细腻均一的可判断为水田;季节特征明显,有明显的人工耕种痕迹,田间能见明显的垄、条带状耕种痕迹的,种植作物种类较多,色调相对多样,纹理较为粗糙的可判定为旱地(图2)。
  5.2 水田与坑塘的区分
  坑塘的水一般比水田深,在影像上色调较水田深,坑塘一般用于蓄水灌溉、水产养殖等,因此坑塘中一年四季都有水,水面较少被植物遮盖(图3)。
  5.3 堆放物与露天堆放场的区分
  人工长期堆积的各种矿物、尾矿、弃渣、垃圾、沙土、岩屑等(人工堆积物)覆盖的地表应归入堆放物一类中;以短期或临时存放货物为主要目的,其堆放的物料和数量经常发生变动,应归入硬化地表一类中的露天堆放场类型中,即堆放物是弃置不管或永久堆放的,堆放场上的东西是会经常装卸的(图4)。
  6 建议及结论
  6.1 地表覆盖分类数据采集前应全面了解项目区的概况和已有资料情况
  项目区的概况主要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植被状况、交通及居民点等,生产前全面了解项目区的概况有助于进行生产设计,安排生产进度;资料收集是开展地理国情普查的基础性工作,包括遥感影像资料、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及行业专题数据的收集整理,了解已有资料的情况后,对已有资料进行分析利用,可以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节约生产成本。
  6.2 遥感正射影像数据和作业流程对地表覆盖分类数据采集的准确度和效率有直接影响
  地表覆盖分类数据采集是以遥感正射影像数据为基本信息源,熟悉影像判读依据,是进行数据采集的基础。同时,按照《重庆市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实施方案》的要求,先基础框架要素,再其他的作业工序的顺序进行,可以有效地控制采集框架,避免图幅中要素的漏采漏画,提高生产效率。
  6.3 “首张图”试生产工作是做好本项工作关键的第一步
  地表覆盖分类数据是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主要数据成果,也是普查统计分析的基本数据源,为了更准确的获得采集数据,应进行“首张图”的试生产工作,以获取典型遥感影像解译样本,帮助内业判读解译;同时“首张图”工作也有利于熟悉生产流程和采集软件,为后期正式生产打下坚实基础。
其他文献
摘要: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保障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需要,笔者运用调查研究及模型分析方法,以海南省土地资源为研究对象,从自然、经济、社会3个方面构建海南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研究区域内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安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11年海南省各市县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总体良好,5个市县生态安全状况达到“理想”状态。最后结合海南
期刊
摘要:为了研究气候变暖背景下10℃界限温度的变化规律,用现代气候变化理论与数理统计方法,分析陕西关中西部近50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初终日期、间隔日数及其积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关中西部日平均气温≥10℃的初日呈显著提早趋势,终日呈波动推迟趋势。初终日之间间隔日数显著增加。≥10℃期间的积温以56.568℃·d/10a的幅度显著增加。积温年代际波动增加,冷暖交替频繁。  关键词:≥10℃初(
期刊
摘 要:为了探索不同品种小米吸水率、吸水速率与蒸煮时间之间的关系,对7个谷子品种采用离心沥水法测定了1 h内不同时间的吸水率、吸水速率,采用直接蒸煮试验测定了米粒蒸煮开花时间,通过研究吸水率、吸水速率不同变化曲线、并将其与蒸煮时间进行相关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7个品种小米0~2 min吸水率曲线急剧上升,2~60 min基本呈2种趋势上升,其中5个品种吸水率变化呈缓慢上升的S型曲线,其余2个品
期刊
摘 要:利用2012—2013年及2013—2014年2个冬季的大棚内外气象观测资料,对雾霾寡照天气条件下大棚内小气候特征进行分析,并采用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寡照天气大棚内最低气温预报方程,用该方程对2014年3月雾霾寡照天气棚内最低气温进行预报,绝对误差值均小于2℃,预报效果较好。同时提出了雾霾寡照天气条件下大棚生产管理措施,有效预防和抵御灾害。  关键词:大棚;雾霾;寡照;低温;预报  中
期刊
摘 要:为了选育适应性广、综合农艺性状优良、产量高的中晚熟耐密玉米新品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以自选系M3-11为母本、D2-7为父本,于2008年选育而成‘中地88’。以‘先玉335’为对照,2011年‘中地88’参加山西省玉米中晚熟耐密组预备试验,平均产量为13815.0 kg/hm2(增产4.1%、排第8位);2012—2013年参加山西省玉米中晚熟耐密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13608
期刊
摘 要:为了探索红小豆根瘤菌在大田中的结瘤数特性,发现不同生态类型红小豆根瘤菌结瘤数之间的差异,研究以65份不同生态类型的红小豆种质资源材料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农艺性状及根瘤菌结瘤数大田采集,计算机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性状的红小豆之间结瘤数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匍匐类型红小豆结瘤数均值高出直立类型23.97;极差高出值为32.3。通过各性状之间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结瘤数和红小豆的株高、主茎分枝、单
期刊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随着国家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并逐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鉴于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是落实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在对佳木斯技师学院学生进行调研及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当前农业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现状,分析了农业职业院校学生到农村去就业的主要动机,并提出加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和就业观以及完
期刊
摘 要:为明确大学生农村创业工作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对新型城镇化的概念、目标、实现途径及农村科技创业人才困境进行分析,指出大学生农村创业不仅可以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而且能够通过服务三农,促进新型城镇化科学发展。笔者结合安徽省大学生村官农村基层创业的实证调研,发现当前大学生农村创业工作中存在政府规划缺位、服务平台不完善、创业经验不足、项目科技含量不高、企业示范效应不强等问题,提出
期刊
摘 要:以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FG+H)为试验处理,膜下沟灌(FP)为对照,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对设施土壤理化性状及蔬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定植后26~55天,FG+H处理明显提高了20 cm处地温;定植后118~154天,5、10、15、20、25 cm处地温均低于FP。FG+H处理的表层土壤饱和导水率明显提高,是FP的2.2倍。FG+H处理可明显降低0~60 cm土壤
期刊
摘要:为了控制条锈病为害,减少农药污染、防治成本和菌源传出数量,确保本地、邻近麦区与中国东部主产麦区生产安全和可持续发展。通过采用田间系统监测和普查、小麦品种抗性鉴定、条锈菌生理小种监测、试验示范和气象资料分析等方法,开展了小麦条锈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各主栽小麦品种的抗锈性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而降低,并逐步淘汰。3~5年更换一次具有不同抗源的主推品种,实现品种合理布局和多抗源品种集团当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