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化学实验为载体 培养学生科学素质

来源 :科教新报·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ibingg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素质的培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要素的培养,它们从不同侧面构成了人的科学素质。对于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来说,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重点不应只是传授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实验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训练和培养。笔者就科学素质的这四个要素,具体分析阐述如下,以引起广大同行对该问题的理解和重视。
  一、科学知识的培养
  科学知识的培养既强调基础,更强调发展。传统化学实验教学中的科学知识主要侧重于以实验现象为代表的经验知识和以实验教学中实验原理为代表的理论知识,它是基础,反映了化学教学的一般特点。但从实施科学素质教育与面向未来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度来看,显得比较陈旧与狭窄。
  二、科学能力的培养
  科学能力的培养既强调动手,更强调动脑。以往的实验教学强调讲清原理演示好实验,尽管也注重学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但训练的重点也是放在学生能否看清实验现象,弄懂实验原理,实验的难点在何处。近来,虽然教学中加大了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注重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但由于实验内容起点过低,单纯验证理论内容的实验太多,学生照方抓药无须思考,可以达到实验要求,但实验后收效甚微,甚至以“看”代替“做”的做法更是一种倒退。
  化学实验教学要从根本上取得突破,关键是要按照新世纪对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要求,从实验教学的功能方面入手,既要强调实验在训练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更要强调实验在培养学生動脑,启发思维、开发潜能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这也是实验教学希望达到的更高目标。
  在实验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每个教学环节都要留有余地。能由学生动手解决的问题教师就不要轻易包办代替,自己演示并解答,学生自己能够通过分析思考得出的实验结论,教师不急于下结论;同时要尽可能多给学生留有时间让他们动眼、动口、动手、动脑。比如让学生独立地进行实验准备,包括自己拟定实验步骤,弄清实验原理,独立操作实验仪器,完成实验观察任务;独立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独立分析推证实验结果;独立想办法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等等。这一过程,就是要让学生不停地动脑想;该做什么?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以此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所有潜能和创造性能充分表现出来,实现其科学素质的全面培养和提高。
  三、科学方法的培养
  科学方法的培养既强调学会,更强调会学。科学方法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方法,在科学中去研究它。
  化学实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在其中充满了人类智慧的结晶——科学方法。在化学实验过程中,除了包括观察、实验、分类等一般方法外,还包括收集和处理实验数据,设计实验并安全实验,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解释结论并应用到新情景中,交流实验研究成果的具体方法,在实验教学中,以科学方法组织教学就是让学生按照科学家们认识世界的方法从事学习,学会独立提问、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一旦将科学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其学习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物理学家贝尔特曾经这样说过:“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拦才能的发挥”。方法问题,一直是化学实验教学中的焦点问题。在教学中我们不乏看到这样的例子:有些学校的实验开出率很高,学生基本操作技能也很强,有些教师的实验做得很成功,现象也很鲜明,有些实验学生在课堂上曾经多次观察或者曾亲身做过,可仍有不少学生从中却没有留下多少印象或只记住了一些外观现象,没有真正领会其中的实质,说不出多少所以来。这其中的原因,主要在于一些教师忽略了一个与“如何教”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问题,即在实验教学中应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学习呢?现以“铁生锈的原因”的实验教学为例,拟定步骤如下:
  第一步:启发或提高学生由生活现象发现问题,铁生锈的原因是什么?第二步:引导学生充分思考后提出假设。第三步:指导学生根据以上假设计实验并观察现象。第四步:启发引导学生观察铁钉生锈情况以及组织学生分析和讨论实验结果。第五步:通过分析和讨论得出结论:在常温下,铁在干燥的空气或在隔绝空气只与水接触的情况下均不生锈,但同时与空气、水接触时便会生锈。因此,铁生锈的原因是水和空气共同作用的结果。第六步: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或解决其他问题。
  按照这些步骤实验,从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主要成分是Fe2O3),铁丝在纯氧中燃烧生成Fe3O4能够得知,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的结果影响是很大的。
  四、科学精神的培养
  科学精神的培养既强调严谨、更强调创新。科学精神是科学素质的灵魂,是各种价值观念、思想观念、行为准则及道德与意志品质的总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严谨仔细的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敢于超越现状的创新精神。为了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自身优势,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还应该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1.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有针对性,对各同年级的学生应有不同层次的要求;2.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创造设计一切有利条件,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总之,在实验教学中,既强调学生动手,更强调学生动脑;既要强调基础,更强调发展;既强调学会,更强调会学;既强调严谨,更强调创新,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科学素质得以充分发展。
其他文献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老师上课教,课下改作业;学生上课听,课下做作业。多少年来一贯制,教学改革的热门课题是如何改进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等;特别是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其实数学教学的改革应包括作业批改的改革。因为批改作业是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  一、教師布置作业的初衷  初中生,特别是初三的学生要面对升学的压力,课后作业成为教师和学生教与学交流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
期刊
在我国高校扩招的形势下,部分大、中专学校普遍升级,一些工科院校也逐步向综合类大学转型,促使工科院校的艺术教育实施和研究势在必行。  一、舞蹈教育在工科院校开展的背景  我国在高举素质教育的今天,摆在眼前一个问题,如何培养出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以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成为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艺术教育已成为工科院校的重点发展学科,而作为艺术教育的分支,舞蹈教育起步较晚,相较落
期刊
一、“气韵”在古筝演奏中的表现  古筝艺术的审美特征和中国的文化艺术传统是一脉相承的,而且古筝也是一件极具气韵潜质的乐器。因为古筝演奏方式和风格的特殊,关于古筝的气韵表现,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气韵,实际上是一种“以韵补声”,在古筝演奏中,每个音并不是奏出之后任其做直线形状的消失,而是常常将余音做弯曲处理,演奏者将其颤动,或吟或揉,或颤或颠,使单音成为曲线式的运动,继而让人感受到一种生命的律动
期刊
油画艺术是世界性的语言。艺术不受国界的限制而为世界各民族的人民所欣赏。从艺术角度,很难成立诸如“欧洲油画”和“中国油画”这类说法,因为油画作为一门世界性的艺术,有共同的标准,只是因不同民族的创作者在表现内容与表现手法上彼此有差异而已。因此,我们考察油画在中国发展的历史,从理论上说也必须以油画世界性的共同标准去加以衡量。油画形式技巧之中另一重要的环节是色彩。现代中国油画历经了多年的探索与变化,在中西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在小学阶段开展数学建模活动,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我主要谈以下几点认识:  一、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数学建模活动中,学生从已有生活经验出发,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經历从生活原型到数学模型的建构过程,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这个过程能让学生充分地经历和体验数学知识
期刊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道出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新学生刚进入初中学习,很多同学对数学学科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可是有的学生上数学课没多久,兴趣就慢慢消失,这几乎成了七年级数学教学的普遍性问题。而新教材内容安排新颖合理、生动活泼,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只要教师教法得当,就能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那么,面对新教材应该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经过我的不断探索和实践,认为应该从以
期刊
一、引言  现代职业教育必须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和精神体系的构建。可以说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是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职业院校不但要培养技术全面,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更应强调人才的德才兼备,通过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可以为高职院校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更能全面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音乐鉴赏是学生在听觉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创造性思维等心理活动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