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卖所承运的汽油应构成侵占罪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2639517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李小东,江苏省南通市人民检察院公诉处,助理检察官,上海交通大学法律硕士;
  王良福,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人民检察院公诉科科长,检察官。
  
  一案例
  2006年5月,受某公司的委托,被告人王某驾驶油船将所承运的1000吨汽油从甲地运往乙地。运输途中,经王某、张某、李某等三人预谋将所承运的部分汽油打入污油舱,以便于非法销售。同年6月,经联系,三被告人将15吨打入污油舱的汽油销售给他人,非法获利人民币70000元。案发后,三被告人向公安机关自首,并退赔了赃款。同时,公安机关从污油舱中另查获三被告人打入的15吨汽油。
  
  二分歧
  在本案的定性上有三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三被告人构成盗窃罪。理由是被告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秘密的手段窃取委托人的汽油并予以销售,将销售所得据为已有,符合盗窃罪的构成要件。
  第二种意见认为三被告人构成非法经营罪。理由是被告人违反国家规定,非法买卖汽油这种国家专营专卖的物品,严重扰乱了市场经营秩序,符合非法经营罪的构成要件。
  第三种意见认为三被告人构成侵占罪。理由是被告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私自销售委托承运的汽油,将销售所得据为已有,符合侵占罪的构成要件。
  笔者同意第三种意见。
  
  三评析
  1、本案当中,三被告人不构成盗窃罪。
  我国刑法规定,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者多次盗窃公私财物的行为。这表明盗窃的主观方面要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客观方面要有秘密窃取他人财物的行为,取财之“秘密性”的含义应包括三方面:一是行为人自认为没有被所有者、保管者发觉;二是秘密是针对财物的所有者与保管者而言;三是秘密性必须贯穿于行为人的整个行为之始终。[1]结合本案分析,三被告人预谋将承运的部分汽油打入污油舱用于非法销售并从中获利,其在主观方面非法占有他人财产的目的是明显的,但三被告人是汽油的承运人,根据承运合同的法律关系,三被告人是汽油的保管者,对汽油有合法的占有权,所以三被告人处置汽油的行为就没有任何秘密性可言,故不符合盗窃罪秘密性的客观特征。同时,就盗窃罪的对象而言,也必须是他人占有的物,对于自己占有的他人财物不可能成立盗窃罪。[2]据此,本案三被告人非法销售所承运的汽油属于对自己合法占有财物的处分,不成立盗窃罪。
  2、本案当中,三被告人不构成非法经营罪。
  我国刑法规定,非法经营罪是指违反国家规定,从事非法经营活动,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行为。与盗窃罪所不同的是,盗窃罪则属于自然犯,非法经营罪属于法定犯,其在主观上不要求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结合本案分析,三被告人非法销售汽油并获利的行为的确在客观行为的特征上符合非法经营罪的犯罪构成要件,但是如果将之定性为非法经营罪则没有客观地评价三被告人主观上非法占有的犯罪目的,将行为人主观的心理状态与客观行为之间的联系完全割裂开来,不符合我国刑法关于评价犯罪要贯彻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
  3、本案当中,三被告人构成侵占罪
  我国刑法规定,侵占罪是指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或者合法持有的他人遗忘物、埋藏物非法占有已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行为。这表明侵占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明知其合法持有的是他人所有的物,应当退还而故意不退还,意图非法占有已有,其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将自己业已合法持有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已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行为。
  在侵占罪当中,值得研究的是,“非法占为已有”与“拒不退还”是什么关系,这在理论上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倘若行为人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故意,但经过财物所有人索要,终于予以退还或予以交出的,则不构成侵占罪,倘若行为人在财物所有人告发有关机关后,才予以退还或予以交出,则不影响本罪的成立,行为人归还财物的行为可以作为量刑情节考虑。[3]这一观点认为“非法占为已有”与“拒不退还”皆是侵占罪独立的犯罪构成要件,且“拒不退还”的行为被界限在被害人向行为人直接主张财物权利之后,对于财物所有人在向行为人方张无果的情形下向有关机关告发的,则不再属“拒不退还”的范畴。第二种观点认为,将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已有的,只要在司法机关立案前归还的,都不成立侵占罪。甚至有人主张,在一审判决前归还的,都不以侵占罪论处。[4]第三种观点认为,侵占行为的特征是以行为人合法持有他人财物为前提,即其实施侵占行为之时,他人财物已处在其控制之下,因此有时行为人是否实施了侵占行为,不通过行为人的拒不退还行为,是难以确定的,这时拒不退还行为与非法占有行为紧密结合,实难分开,从这一意义上说,拒不退还是构成侵占罪的要件之一。[5]第四种观点认为,“非法占为已有”与“拒不退还”表达的是一个含义:将自己占有的他人财物变为自己所有的财物。因为行为人非法占有已有,如将代为保管的财物出卖、赠与、消费、抵偿债务等时,就充分表明了他拒不退还。反之,行为人拒不退还时,也表明他“非法占为已有”。当然,行为人没有以所有人自居处分财产,仍然保管财物时,只要所有人或其他权利人未要求归还,即使超过归还期限,也难以认定为“非法占为已有”,因而不宜认定为侵占罪。但如果所有人或其他权利人要求行为人归还而行为人拒不归还的,即使没有进行财产处分,也表明其“非法占为已有”。所以“拒不退还”只是对“非法占为已有”的强调,或者说只是对认定行为人是否“非法占为已有”的一种补充说明。[6]
  我们认为,上述四种观点当中,第四种观点对于司法实务中正确认定侵占罪的界限是妥当的,即,对于侵占罪而言,“非法占为已有”与“拒不退还”表达的是同一含义,从犯罪构成要件的角度讲,“拒不退还”并不具有独立的意义,仅仅是对“非法占为已有”的一种补充与强调。
  首先,从立法的角度来讲,我国刑法将侵占罪规定在侵犯财产罪的类客体中,主要就是为了解决实践当中侵占公民个人或者单位财物的案件愈来愈多,社会危害性相当严重,如果不对其处理,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有一些非法将自己合法占有的财物占为已有的。关于侵占罪的具体罪名设计并不是我国刑法的独创,而是源于比较上的借鉴。如西德刑法典认为,意图自己不法之所有侵占自己持有或保管他人之财产者为侵占罪。奥地利刑法则认为,侵占罪是行为人意图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利益,侵占自己受托之物或使第三人侵占的行为。前苏联刑法认为,侵占罪是犯罪人故意将其合法占有的他人财产违法地转为已有的行为。上述一些国家刑法典对于侵占罪的规定在条文内容上表述虽有不同,但基本上都认为侵占罪是一种行为人合法持有他人财物而非法占有的行为,也就是说实质内容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7]
  与此相比较,我国刑法关于侵占罪的规定当中多了“拒不退还”的文字表述,但我认为这样的表述不应当改变对于侵占罪的实质认定,理由是:第一、我国刑法与上述各国刑法对于侵占行为的立法目的是一致的,即对行为人合法持有他人财物而非法占有的行为定为侵占。第二、我国刑法所规定的“拒不退还”主要是解决程序法上的证明责任问题,刑法规定侵占罪的立法背景处于的是商品经济相对单一的社会,行为人与财物所有人间的关系远非现在这样复杂,而非法占为已有的目的是一种行为人主观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必须通过一定的行为发应出来才能够被司法机关证明,否则很难判断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已有的主观心理,进而很难将行为人对财物的处分行为认定为侵占行为,于是在实体法的立地当中掺揉进了程序的设计,但恰恰是这样的立法例却可能不当地限缩了侵占罪的认定范围。上述的第三、第四种观点即是认识到了侵占罪的实质,厘清了立法当中实体法内容与程序设计间的关系。与第三种观点相比,第四种观点只不过是更激进,更深入,其实际上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
  其次,从司法的角度来讲,由于我国侵占罪的立法例当中掺揉了程序的设计,但这样的程序设计往往被当作实体法的内容来理解,上述第一、第二种观点便是如此,承认“拒不退还”具有独立的构成要件的意义,进而不当地扩大了其适用的范围,这表现在将凡是行为人将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已有之后退还或者退赔的,都认定为不构成侵占罪,如此一来,刑法关于侵吞罪的立法目的就会落空,在司法实践当中就有放纵犯罪之虞,正如张明楷教授所言,果真如此,侵占罪将形同虚设,或者只有那些“过于糊涂”的人才可能构成侵占罪。
  这两种观点带来的另一司法难题是如何判断行为人“拒不退还”,这种“拒不退还”的时间界限如何确定,是被害人向行为人主张之后,还是刑事案件立案之后,还是刑事案件一审宣判之前?这种退还是否一定要退还原物,如果原物不能退还,退赔是否可以认定为退还。另外可能会有一种观点认为,将合法持有的财物进行了非法处分就可以视为“拒不退还”,进而肯定“拒不退还”的独立意义,我认为这一观点也是不妥当的。因为,如果承认“拒不退还”的独立意义,区分退还的时间与退还的形式其实对于是否认定侵占罪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刑法并没有规定退还的时间与形式,从刑法谦抑的原则来看,应当认定在任何时间以任何形式的退还都不构成“拒不退还”。如果真作这样的解释,刑法规定侵占罪还有什么意义呢!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只要在程序上可以证明行为人有将合法占有财物非法占为已有的目的,且实施了处分数额较大财物的行为,就可以认定行为人构成侵占罪。
  结合本案分析,被告人与委托人之间是承运合同关系,因此根据承运合同,被告人是汽油的合法占有人,由于自己合法占有的物不能成为盗窃罪的对象,故本案被告人不成立盗窃罪。三被告人基于非法占为已有的目的,将承运的部分汽油非法销售并获利,对所合法占有的财物进行了非法的处分,并将获利据为已有,就构成了侵占罪的既遂,被告人对所侵占财物的退赔与本案认定侵占罪的构成要件无关,只是可以作为一个量刑的情节来考虑。
  
  注释:
  [1] 参见王作富《刑法分则实务研究》第三版1090页,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年版。
  [2] 参见张明楷《刑法学》第二版766页,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3] 参见赵秉志《侵犯财产罪研究》327页,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
  [4] 转引自人民法院报连载张明楷《如何理解侵占罪中的疑难问题》。
  [5] 参见王作富《刑法分则实务研究》第三版1148页,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年版。
  [6] 张明楷《刑法学》第二版783页,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7] 参见赵秉志《侵犯财产罪研究》309页,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
其他文献
“再小的事情都逃不过上帝的眼睛,他能够数出每个人头上有多少发丝……”  这句话可能出自《旧约圣经》,也可能出自《古兰经》,甚至可能是一句中国谚语。不管怎样,这是一句古语,我们懂得它曾经感动了许多淳朴的心灵。  1969年1月,在苏黎世的重罪法庭上,上帝成了被告的证人。他当然没有到场。必须说明的是,本案涉及一个被控谋杀罪的神甫和一个被指为同谋的修女,他们一起杀了魔鬼……  上帝自然没有接受任何传唤,
期刊
作者简介:周莹,贵州大学2005级研究生。     摘 要:诚实信用原则是民法的基本原则,是私法领域里的“帝王条款”,而税法作为公法领域里的重要部门法,能否适用诚实信用原则,则是税法学界广泛讨论的课题。本文旨在于对诚实信用原则在税法上适用进行粗略的探讨。  关键词:诚实信用;适用;税法    一、导言    所谓诚实信用,其本意是要求按照市场制度的互惠性行事。在缔约时,诚实不欺不诈;在缔
期刊
作者简介:  王碧群,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在读 ,杭州师范大学;  李益明,法学硕士 ,浙江省杭州市人民检察院研究室助理检察员。    摘 要:犯罪是社会病态的重要标志之一,人们普遍认为老年人似乎与犯罪没有关联。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老年人犯罪的比例已经越来越高,作为犯罪主体他们不容忽视。在国内,多数研究者主要从老年人犯罪的社会机制进行研究,尤其缺乏专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论述老年人犯罪的原因。对此,本
期刊
作者简介:孟祥熠,山东大学威海分校2006级法理学研究生 。    摘 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之一。和谐社会必定是法治社会。因此,法治政府的建设对法治社会的构建至关重要。它既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和谐社会运作的基础。本文试从分析和谐社会要求的法治政府的特征入手,分析如何构建法治政府,以实现和谐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目标。  关键词:和谐社会;法治政府
期刊
江全根,江西省铅山县检察院副检察长;  吴占斌,江西省铅山县人民检察院侦监科干部。    摘 要:目前,我们正在大力倡导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整个社会秩序井然,人民安居乐业,简而言之,就是人们要有足够的安全感。但是,近年来,以盗窃、抢劫、故意伤害等侵财和侵害人身权利为主的多发性犯罪呈迅猛增长之势,已经成为危害社会治安大局的突出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这几类多发
期刊
作者简介:郝燕,山东大学威海分校2006级法理学专业。    苏力教授在其《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一书中通过研究一起私了案件来论述其法律规避和法律多元、国家法与民间法互动关系的论点,这一案件在书中表述如下:  一位男青年甲爱上了另一个村子的女青年乙。一天,男方邀女方约会,女方接受了。在约会期间,男方要求发生性关系,女方拒绝了,但男方以强力奸污了女方。回家后,女方哭诉了经过,其父母向当地派出所报告了
期刊
作者简介:石玉,东北财经大学经济法专业在读研究生;  毛赛楠,东北财经大学经济法专业在读研究生。    摘 要:保险法中的如实告知义务是投保人的重要的法定义务之一,该义务的履行直接关系到保险合同最终的赔付。然而,在保险法中对该义务的规定却过于粗糙笼统,实践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由于在实践中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多样性与复杂化,本文仅立足于如实告知义务的立法基础、立法目的,结合具体案例,浅析该义务的
期刊
作者简介:  李国波,中共广东省揭阳市委党校法学教研室法学讲师、复旦大学06级法律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行政法、民商法、诉讼法。    摘 要:  《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实施后,道路交通事故受害人将承保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和附加第三者责任险的保险公司作为共同被告起诉,要求保险公司在第三者强制保险及附加第三者责任保险责任限额内承担直接赔偿责任,目前理论界对此类案件的处理意见不一。区分
期刊
作者简介:  梁晓华,苏州大学法学院2005级宪法与行政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赵中华,苏州大学法学院2005级宪法与行政法学硕士研究生。     摘 要:计划生育准生证是我国各地为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国策而采用的一个管制手段,但在长期的实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了如下几个问题:准生证缺少明确的法律规范、准生证的性质不明、准生证施行程序严重不规范以及缺少相应的制约机制。本文将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并希望能给
期刊
作者简介:王碧群,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在读 ,杭州师范大学;  李益明,法学硕士 ,浙江省杭州市人民检察院研究室助理检察员。     摘 要: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严重,犯罪率不断上升。青少年犯罪行为产生的原因是综合复杂的,它受到行为、社会环境、文化等的影响。而精神分析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它的创始人是弗洛伊德。本文主要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来探讨青少年的犯罪行为。  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