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增生性小肠病一例

来源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_d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男, 56岁.阵发性腹部胀痛不适 2年余,于 2001年 3月 28日入院.查体:腹部平坦,腹壁静脉轻度曲张,左下腹近脐部轻压痛及反跳痛,有移动性浊音. CT示中腹部腹腔内软组织肿块( 4.0 cm× 5.5 cm)伴小肠壁增厚,肝后下缘周围见水样低密度影,考虑肠系膜淋巴瘤. B超示左中腹实性占位病变, 5.2 cm× 5.4 cm,少量腹水.曾在 B超下穿刺活检见大量炎性细胞(中性粒细胞、少量嗜酸性粒细胞)和纤维细胞增生,背景中见异型大细胞,重度退变.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前后腹腔脱落肿瘤细胞检出阳性率及其与临床病理分期的关系和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 121例结直肠癌患者在手术进入腹腔后和关闭腹腔前,进行腹腔脱落细胞学检查,并与患者的临床病理分期和随访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全组患者腹腔冲洗液中肿瘤细胞检出阳性者术前为 35例(28.9%),术后 4例复发(11.4%);术后检出阳性者为 13例(10.7%),术后 7例复发(53.8%);手
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学会每年一度的学术年会于2004年5月8~13日在位于美国中部德克萨斯州风景秀丽的达拉斯市Hyatt酒店召开.来自全美及世界29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余名结直肠外科医师参加了这次盛会,中国大陆和香港地区的代表也参加了本次大会.大会共收到论文700多篇,现将大会的主要内容简述如下。
期刊
目的 评价术后应用胃肠减压在下消化道手术中的必要性.方法将 368例下消化道切除吻合术患者随机分为术后胃肠减压组与术后无胃肠减压组,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减压组术后每天胃液量 10~ 520 ml,第 1天低于术后第 2、 3天.术前、术后平均腹围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但两组术前腹围均小于术后( P< 0.001).两组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期刊
目的 总结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 10例经病理证实的 GIS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资料.结果 10例 GIST中单发 9例,其中胃 4例、小肠 3例、直肠 2例;多发(胃及肠系膜) 1例.恶性 GIST 9例,有 1例伴肝转移.有 4例进行了胃肠道钡餐造影,主要表现为胃肠腔的偏心性狭窄、局部趋于向外生长的肿块、肿块内可见不规则坏死或出血.5例行 CT、5例行磁共振成
患者28岁.于2001年在外院行剖宫产术后放置宫内节育环过程顺利,术后月经期及劳累时左下腹疼痛,可自行缓解,无阴道流血及其他不适.2003年4月腹痛突然加剧来我院就诊.查体:左下腹压痛,无反跳痛.B超示宫腔内未见节育环.诊疗过程中患者腹痛消失而拒绝住院进一步检查.近半年来上述症状反复出现,于2003年12月1日要求取出节育环而入院.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B超检查:官腔内未见节育环,腹腔内未见包块及液
期刊
自 1999年 3月至 2003年 9月,我们行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和胃底折叠术治疗 25例食管裂孔疝患者,均获得成功,报道如下.
期刊
严重创(烧)伤、失血性休克、广泛肠切除、小肠移植、长期全肠外营养以及肿瘤的放化疗等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肠黏膜上皮细胞损伤,造成其功能的可逆或不可逆丧失.临床上从代谢支持和调理的角度出发,应用多种特殊营养物、生长激素和多肽类生长因子等,在维护肠道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这些物质的作用都缺乏肠道特异性.近期研究发现一种新的多肽类胃肠激素能够促进损伤肠黏膜生长修复,即胰高血糖素样肽- 2
期刊
100年前,人类开始了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的首例外科治疗; 50年前,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 CD)亦为病理学家所证实,并由此纳入外科学界的范畴.诊断水平的提高、手术技术的发展和围手术期药物效能的改善,始终成为过去这 100年来推动炎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学术研究进步的三大重点领域。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