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自媒体时代,各大平台涌现出大量互联网用户,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因具有财产属性的附着和关联使得相关商标的争议问题日益突出.应当正确界定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与自然人真实姓名的区别和联系,将其纳入“附条件的商品化权益”的保护范围之内.针对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的使用行为,明确其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以下简称《商标法》)保护的条件,完善抢注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的商标法规制路径.
【机 构】
:
南京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自媒体时代,各大平台涌现出大量互联网用户,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因具有财产属性的附着和关联使得相关商标的争议问题日益突出.应当正确界定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与自然人真实姓名的区别和联系,将其纳入“附条件的商品化权益”的保护范围之内.针对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的使用行为,明确其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以下简称《商标法》)保护的条件,完善抢注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的商标法规制路径.
其他文献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各种民商事交易日趋复杂,由此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法律纠纷,这不利于民商事法律秩序的安全和稳定.法定公证是一项司法制度,在大陆也很早推行,其在民商事问题中的应用经过实践表明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其能够快速解决民商事纠纷,能够很好地维护民商事法律秩序.故在民商事实体中建立健全法定公证制度,探讨其在民商事法律纠纷中的维护,对于发展我国经济等具有重要意义.
消费者群体是市场的重要组成,在市场交易活动中消费者享有消费信息知晓权利,且信息应具有真实性和全面性等特征.尤其是在消费形式愈加多元的当下,消费信息也逐渐丰富,为对消费者信息权加以保护,我国颁布并实施了民商法.本文便围绕民商法对消费者信息权的保护展开研究,分析我国消费者信息权侵权认定的要素,以及民商法对信息权保护的原则,提出有效保护策略,仅供参考.
犯罪构成理论一直是刑法学的理论基础,不同法系都对此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思想成果.由于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前期借鉴了苏俄的刑法学思想以及相应的犯罪构成理论,因此建立起了四要件犯罪构成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直沿用至今.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各法系的思想碰撞下,各式各样的刑法思想传入我国,四要件学说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特别是来自德日刑法的阶层犯罪理论.本文就将两个犯罪构成理论体系相对比,加深对二者的理解和学习.
现阶段,网络信息技术在给我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对我们的个人信息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我们的个人隐私信息随时有被侵犯危险,由此,人们开始对个人信息采取民法保护,但在在该举措实施的过程仍然面临着诸多困境.基于此,本文通过阐述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民法保护的必要性,简要分析当前我国对个人信息实施民法保护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路径.
电信互联网产业是一把双刃剑,给人们带来便利时,催生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科技在改变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改变着犯罪嫌疑人的诈骗手段.尤其近几年,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呈现出居高不下的态势,严重威胁着人民的财产安全.因此,加大电信网络诈骗的预防和打击力度刻不容缓.本文首先介绍了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几种主要类型并总结其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