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想象,启迪学生的思维。赋予语文课本中的插图新的思路,并合理利用,完全可以从中开发出课堂教学新的资源价值,发挥其新的作用。
关键词 课本插图 资源开发 创造运用
只要赋予语文课本中的插图新的思路,并合理利用,充分挖掘,完全可以从中开发出课堂教学新的资源价值,发挥出新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找准切入点,充分利用好课文的插图,赋予插图新的生长点,使它既丰富了课堂资源,活跃了学生思维,又拓展了学习的空间,增加了语文实践的机会。如何创造性地运用小学语文课本插图,提高插图的运用效能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借助插图,提高研读文本的显性效能
我们应适时地利用插图,结合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这是课文插图最显著的作用。
1,倍图弄懂题意。有些课文的题意学生不能简单地读明白,借助插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学生从形象上读懂课文的题意,是学生学习的一把开门钥匙。
2,借图引情激趣。
教学“小小的船”一课时,弯弯的“月儿”挂在“蓝天”,轻缓的音乐在室内流淌,老师指着插图画面动情地描述:“这弯弯的月儿多像一条小船呀!我们听着音乐,身体随着音乐轻轻地摇摆,慢慢地眯上眼睛……你是不是好像飞上了蓝天,坐在月亮上了……”孩子们的陶醉体现在了美滋滋的脸上:“我的腿好像变长了……我身子好像变轻了,我飞上了月亮……我乘着月亮船在银河里穿梭……”他们沉浸在无限美好的遐想中,忘情地描述着,激动地诵读着……情境的生成,帮助儿童寻找到了自己心跳与文本心跳的合拍点,让他们物我合一,把想象放飞,把个性张扬,智慧的火花燃烧得如此炽热。
3,借图品词入境。“入境始于亲。”在语文教学中,结合插图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对深入课文大有裨益。
在教学《蒲公英》一课时,第一自然段的品读采用图文对照的方法,首先读课文,看书上的插图,指导学生结合插图理解“花托”“洁白”“绒球”“降落伞”“随风飘荡”等词语。然后,指导学生看图,想象蒲公英的种子在蓝天白云下随风飘荡的动态画面(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适当演示)。接着图文结合,抓住文中描写形状的词语,引导学生想象成熟的蒲公英种子脱离母亲的怀抱后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飞向广阔天地的愉快心情,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入境入情,水到渠成。
4,借图复述课文。当老师要求学生复述课文时,往往会出现冷场,即使有人站起来复述,不是不知所云,就是形同背诵。这既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又收不到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乃是小学生离开了具体的凭借便无法把握课文脉络并组织语言进行表述。其实,许多课文的插图都紧扣原文的意思,这对学生进行复述不仅有提示作用,而且还能在复述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 借助插图,提高培养能力的隐性效能
课文插图的利用,更重要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对课本中插图如运用得当,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对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等有潜在的作用。
1,借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必须看得有序、看得仔细、看得出主次。一般观察顺序为:①按空间方位看:由远到近、由东到西、由低到高、由里到外、由整体到部分,有点到线到面等。②按内容结构看: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由多到少、由中心到边缘等。③按记叙要素看:时间、地点、人物(音容笑貌、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尤其是事物的联系,细节等。④按动静关系看:由动到静、由静到动,静动反复等。
2,借图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拓展儿童的想象。”
“云房子”一课辅以一幅美丽的白云图,在引导看图时要启发学生想象:“假如你就是图上的小鸟,在看到这么多的白云时,你心情怎样?你想干什么?你听到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边看边想,眼睛在美丽的图画上来回闪动,嘴巴在静静的课堂上畅所欲言,想象的翅膀在碧蓝的天空上自由飞翔,对课文理解非常有帮助,真切感受到了云房子的美和小鸟们的开心。
3,借图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教材中的有些插图内容丰富,是对课文内容的二度创作。它既可以用于理解课文,也可以用于写作训练,用途非常广泛。巧用插图进行练笔,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想象画面内容时,不要受课文的局限,要鼓励学生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想画面内外的情景,用自己的笔去大胆地进行再创造。
当然,教材中的图画,不论是“配图”,还是“插图”,都是为课文服务的,是一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辅助手段。我们充分挖掘文本资源,创造性地有效运用了小学语文课本插图,使得我们的教学更有效。
关键词 课本插图 资源开发 创造运用
只要赋予语文课本中的插图新的思路,并合理利用,充分挖掘,完全可以从中开发出课堂教学新的资源价值,发挥出新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找准切入点,充分利用好课文的插图,赋予插图新的生长点,使它既丰富了课堂资源,活跃了学生思维,又拓展了学习的空间,增加了语文实践的机会。如何创造性地运用小学语文课本插图,提高插图的运用效能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借助插图,提高研读文本的显性效能
我们应适时地利用插图,结合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这是课文插图最显著的作用。
1,倍图弄懂题意。有些课文的题意学生不能简单地读明白,借助插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学生从形象上读懂课文的题意,是学生学习的一把开门钥匙。
2,借图引情激趣。
教学“小小的船”一课时,弯弯的“月儿”挂在“蓝天”,轻缓的音乐在室内流淌,老师指着插图画面动情地描述:“这弯弯的月儿多像一条小船呀!我们听着音乐,身体随着音乐轻轻地摇摆,慢慢地眯上眼睛……你是不是好像飞上了蓝天,坐在月亮上了……”孩子们的陶醉体现在了美滋滋的脸上:“我的腿好像变长了……我身子好像变轻了,我飞上了月亮……我乘着月亮船在银河里穿梭……”他们沉浸在无限美好的遐想中,忘情地描述着,激动地诵读着……情境的生成,帮助儿童寻找到了自己心跳与文本心跳的合拍点,让他们物我合一,把想象放飞,把个性张扬,智慧的火花燃烧得如此炽热。
3,借图品词入境。“入境始于亲。”在语文教学中,结合插图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对深入课文大有裨益。
在教学《蒲公英》一课时,第一自然段的品读采用图文对照的方法,首先读课文,看书上的插图,指导学生结合插图理解“花托”“洁白”“绒球”“降落伞”“随风飘荡”等词语。然后,指导学生看图,想象蒲公英的种子在蓝天白云下随风飘荡的动态画面(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适当演示)。接着图文结合,抓住文中描写形状的词语,引导学生想象成熟的蒲公英种子脱离母亲的怀抱后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飞向广阔天地的愉快心情,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入境入情,水到渠成。
4,借图复述课文。当老师要求学生复述课文时,往往会出现冷场,即使有人站起来复述,不是不知所云,就是形同背诵。这既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又收不到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乃是小学生离开了具体的凭借便无法把握课文脉络并组织语言进行表述。其实,许多课文的插图都紧扣原文的意思,这对学生进行复述不仅有提示作用,而且还能在复述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 借助插图,提高培养能力的隐性效能
课文插图的利用,更重要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对课本中插图如运用得当,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对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等有潜在的作用。
1,借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必须看得有序、看得仔细、看得出主次。一般观察顺序为:①按空间方位看:由远到近、由东到西、由低到高、由里到外、由整体到部分,有点到线到面等。②按内容结构看: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由多到少、由中心到边缘等。③按记叙要素看:时间、地点、人物(音容笑貌、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尤其是事物的联系,细节等。④按动静关系看:由动到静、由静到动,静动反复等。
2,借图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拓展儿童的想象。”
“云房子”一课辅以一幅美丽的白云图,在引导看图时要启发学生想象:“假如你就是图上的小鸟,在看到这么多的白云时,你心情怎样?你想干什么?你听到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边看边想,眼睛在美丽的图画上来回闪动,嘴巴在静静的课堂上畅所欲言,想象的翅膀在碧蓝的天空上自由飞翔,对课文理解非常有帮助,真切感受到了云房子的美和小鸟们的开心。
3,借图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教材中的有些插图内容丰富,是对课文内容的二度创作。它既可以用于理解课文,也可以用于写作训练,用途非常广泛。巧用插图进行练笔,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想象画面内容时,不要受课文的局限,要鼓励学生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想画面内外的情景,用自己的笔去大胆地进行再创造。
当然,教材中的图画,不论是“配图”,还是“插图”,都是为课文服务的,是一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辅助手段。我们充分挖掘文本资源,创造性地有效运用了小学语文课本插图,使得我们的教学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