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海军科幻作品编辑实践研讨会”发言精要

来源 :科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198503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12月28日,由四川省科普作协与中国科普作协共同主办的“姚海军科幻作品编辑实践研讨会”在成都花园宾馆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科幻作者、编辑同行和读者代表共一百余人出席了会议,省科普作协理事长吴显奎先生主持了会议。
  随着刘慈欣《三体I》英文版获得世界科幻大奖“雨果奖”,培养了刘慈欣等多位著名科幻作家的摇篮《科幻世界》也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而陪伴刘慈欣等作家一路走来的科幻编辑姚海军的名字也成了网络平台点击率很高的三个字。针对科幻编辑进行研讨,本次会议可谓开国内之先河,这不仅是对姚海军多年如一日坚守科幻初心的褒奖,也是对《科幻世界》编辑团队的鼓励。由于篇幅所限,在此选摘本次会议发言精要,以飨读者。
  董仁威(科普作家、科幻作家):
  姚海军对科幻文学以及相关产业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眼光长远,推动中国科幻进入畅销书时代,是中国科幻的“掘金人”。
  王晋康(科幻作家):
  在杂志社多年的坎坷中,姚海军始终头脑清醒地把握着《科幻世界》杂志的作品定位和读者定位,在编辑方面堪称杂志社的栋梁。我近期创作的长篇小说都是由海军审稿,而他每每都能指出小说的不足,有的是细节的,有的是大局的。凭借从事一线编辑工作的优势,他的意见通常简单直接有效,非常实用。
  何夕(科幻作家):
  一篇作品里哪怕只有一丝亮点,海军都会抱以极大的热情逐字逐句与作者交流沟通,把自己宝贵的经验毫不吝惜地贡献出来,帮助很多年轻的作者尽快地成长。而对于像我这样具有一定经验的作者,海军则更多地从作品的创意发掘、立意提高、故事推进等方面提出中肯意见。更重要的一点是,由于作者对一些相关的出版法规所知有限,海军总能及时指出我们作品中一些容易引起歧义和误解的地方,同时千方百计为作者想办法出主意,在尽量不伤及主旨的基础上做出符合规则的修改,让作品能够顺利面世。
  吴岩(科幻作家):
  跟其他一些人不同,姚海军从来不觉得他所从事的工作空间太小、池塘太小、大材小用。无论给他什么工作,他都会努力认真完成。初到编辑部,他的第一份工作是与科幻读者群打交道。那一阶段我们偶有通信,我感觉他是全身心投入的,不但如此,他还能从中获得乐趣,尽情体验读者喜欢的方式和喜爱的类型。海军能接上地气,跟他这种认真工作的基本状态有着很大关系。
  刘慈欣(科幻作家):
  中国科幻始终保持了科幻文学的核心理念,没有失去自己的灵魂,这也是中国科幻能在今天赢得繁荣和发展的基础。而姚海军对科幻的热爱和坚持,是取得今天成就的重要原因。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在坚守科幻核心理念的同时,姚海军没有出现许多科幻迷身上的那种科幻原教旨主义的狭隘倾向,他在科幻出版领域有着广阔的视野,以宽阔的胸怀接纳各种创作风格,在编辑和出版工作中努力促进科幻文学风格的多样化,使今天国内科幻文学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在坚持核心理念和风格多样化方面,他做到了卓越的平衡。
  钱丹凝(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
  海军既是一个梦想家,也是一个实干家,我们在合作中建立友谊,正是他的实干精神,成就了“世界科幻大师丛书”“中国科幻基石丛书”。
  韩松(科幻作家):
  姚海军在科幻理论上亦有很重要的建树,而这是跟他长期的科幻实践紧密结合的,来自现实又指导现实。很关键的是,他把西方科幻与中国的情况进行了转换和结合。他认为,科幻要有自己的独特审美,要有技术内核,要有最大胆的想象,要有好的故事和情节、好的点子和人物。他强调,作者要为读者着想。还有一点,我十分感怀,那就是海军始终坚持兼容并包、百花齐放的科幻创作原则,让各种类型、各种风格的科幻,主流的也好边缘的也好,界内的也好破界的也好,都能在中国科幻的大花园中绽放。
  谭楷(科幻世界杂志社前总编):
  走遍天下,编辑都是“泥土的事业”。当天才的种子遇上了适宜它生长的沃土,才会绽放惊世骇俗的花朵。姚海军从一位科幻爱好者,成长为著名的编辑,本身就是个传奇。他在编辑岗位上秉承了科幻世界杂志社的好传统,发现作者、爱护作者、帮助作者、培养作者,推出了一批才华横溢的优秀的中国科幻作家,引进了两百余部世界顶尖科幻作家的经典之作,为中国科幻事业的发展孜孜不倦地工作了十八年多,做出了有目共睹的突出成绩。今天,对姚海军的表彰,就是对“泥土精神”的表彰。
  杨潇(科幻世界杂志社前社长):
  三十年来,姚海军华丽转身,早就从中国的阿克曼(美国头号科幻迷)升级为中国的坎贝尔(美国科幻黄金时代的编辑大师)。我退离科幻世界杂志社已多年,仍不时关注《科幻世界》,为这个团队取得的成就欣喜欣慰。他们一直在默默挖掘深井,时时出现间歇性井喷,瑰丽壮观、引人注目。只有掘井人才知道,靠执着坚守才能挖掘深井,靠信念理想方能点燃井喷。为他们击掌叫好,也为他们忧心忡忡……祝愿一群理想主义者将科幻大旗扛下去。
  杨枫(《科幻世界》副主编):
  姚海军多年如一日,坚持每周去街头巷尾的报摊和深居闹市的图书批发市场走访,探查市场行情,了解出版同行的情况,这对科幻世界开掘选题、抢占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刘嘉麒(中国科普作协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举办这次研讨会不仅是肯定成绩,更重要的是总结经验,培养激励更多的科普科幻事业人才,为我们的文化强国梦做更多贡献。
其他文献
白雪覆盖群山,枫树林安静得像一只打瞌睡的白熊。我担任了第10次N2RT滑雪服适应测试任务,负责检测它的雪地指路功能。  我从没想过会当服装试穿员,我只想翱翔太空。小时候,我经常钻进爸爸的歼31战斗机的飞行服中,假装自己是一名光荣的星船伞兵。有一次,我在飞行服里睡着了,梦见它长出手和脚把我死死缠住……  “李翔,遇到危险,滑雪服会自动向基地报警。”耳机里传来测试员的声音。N2RT滑雪服可不是救生包,
引子一  对于一个做过无数次的梦,他清楚其中所有的细节。  在梦中,他像上帝般俯瞰一切、明了一切、潜入一切——他,就是世界本身。他看到一个十六岁的少年在一个燠热难耐的午后斜倚着一棵法国梧桐,体内的兴奋和期待在奋力对抗恹恹睡意。她应该来了,少年想。  很快,他看到了她,马尾辫、白T恤、淡蓝色牛仔裤、斜挎帆布包。他浑身一凛,向她招手,她笑了,也抬起手——  忽然,时间凝滞了,像飞虫钻进果冻。声音、气味
2007年,荷兰艺术家霍夫曼创造了一只巨型的黄色橡皮鸭,之后他便带着这只黄色的大鸭子开始了世界巡游。今年5月至6月,大黄鸭“游”到了香港维多利亚港,引起了轰动,不少内地游客专程赴港一睹大黄鸭风采。  与此同时,不少人发现,自己身边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山寨大黄鸭。5月31日,天津某社区定制了一只6米高的大黄鸭放置在小区的湖面上;同一天,重庆奥体中心的体育公园内也出现了一只大黄鸭;6月3日,东阳横店影视城
0  最后一个达赞人手执长刀,立于都城的大地之上。  他身着达赞最轻薄坚固的复合铠甲,即使吼兽用角全力一刺也无法穿透分毫;他的七颗眼睛上戴着七块不同功能的镜片,即便在漆黑的夜里也能视物如昼;他的三只趾爪紧握最坚硬锋利的合金军刀,纵然是盾龟亦可一刀斩成两截。  可如今他所面对的,是天空中飘浮着的一座座金属巨怪。如山一般的钢铁堡垒中伸出无数弯弯曲曲的机械臂,上头的爪子能将岩石轻轻松松抓个粉碎。机械臂前
编者按:  本期我们如约带来对何夕的访谈。  何夕生于1972年,现为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他的作品十余次入选银河奖,他与刘慈欣、王晋康、韩松并称中国科幻“四大天王”。我社已于2011年出版其短篇集《人生不相见》和《达尔文陷阱》。近期,他的第一部长篇科幻小说《天年》也即将由我社推出。  与上期迈克尔·斯万维克的回答相比,何夕更多是从自身经验出发、在充分自我省思的基础上作出回答。对于自己经验不足的问题
很早以前,公孙施曾经是个战士,但现在他不为任何信念而战。  曾几何时,那些将自己的血肉当成或廉价、或昂贵的原材料填入战争绞肉机的人,都必然有一个为之而战的对象——至少他们会在口头上如此宣称。这个对象,按照那些社会学家的话来说的话,这个“想象的共同体”可以是国家,可以是民族,可以是某个组织或者团体,也可以是某种意识形态、某个幻想出的神灵。早在私有制和阶级出现之前,自打人类第一次学会有计划地将狩猎用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19年4月,由全球200多名科研人员合作完成的首张黑洞照片发布,中国科学家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  2020年1月,经过二十几年不断探索,我国自主研发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终于通过国家验收,投入正式运行。“天眼”能够接收到137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与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相比,灵敏度提高了约10倍;与美国阿雷西博350米望远镜相比,“天眼
烟,曾怎样升起?有风时节,  少年怎样扬手走过麦地?  十年未见,她还是一眼认出了他。  在接机的人群中,他并不显眼:中等身材,平头,面容疏淡,肤色比周围的人略深——但也不足以吸引目光。是他那一身穿着瞬间锁住了她视觉的焦点:没有信息涂层的蓝色POLO衫、泛白的李维斯牛仔裤。目光向上,与一抹洁白的笑意相接。她低头、停步、抬头,回给对方一个微笑。  “嗨,嗯——思远。”  她不确定自己的声音能否穿透接
“你想知道什么?”  纤纤玉手提起瓷质茶壶,碧绿色的热水徐徐注入面前的茶杯,袅袅蒸汽飘忽直上,隐约遮住了来客对面的景象,缥缈而有些看不真切。但很快,云开雾散,她那神秘的微笑再次出现在眼前。  柔顺的黑色长发被随意地挽成一个髻,用一根墨绿色的玉钗将其固定。玄色的汉服,边缘缀以深红色的衮云,配上如玉般晶莹光滑的雪白肌肤,再加轻点淡妆的端庄面容,使她正如那从古画上款款走下的美女。  从进门开始,来客就觉
3月9日,AlphaGo运筹帷幄,力克李世石,全人类震惊。  3月10日,AlphaGo砍瓜切菜,中盘大胜。李世石坦承完败:没占到任何便宜。这一回合,人类甘拜下风。  3月12日,AlphaGo摧枯拉朽,无情碾压,锁定胜局,而且干净利落地扯下了人类编造的“人工智能不会打劫”的遮羞布。  自此,人类在棋类博弈上全面沦陷,可谓输了个精光。  笔者亦很意外,但更多的是兴奋。兴奋的是这场人机大战证明了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