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糖丸

来源 :家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景:著名专栏作家。天性散漫,爱好无多;看书不少,趣味一般。虽自觉有情有义,却常被说成尖酸刻薄。做过编辑,写过诗,写过童话,出书若干。现为新浪网女性频道热线倾诉主持人、情感在线答疑专家。
  
  爱是一枚糖丸,让我们在喝下婚姻这碗苦药时,苦中有甘,苦尽甘来。
  
  说个老段子:
  成龙和林凤娇。结婚后,他没闲着,她吃斋念佛拉扯孩子。现在他老了,没力气了,终于看到她有多好。到处跟人说,她是真的为我想。
  林凤娇呢,如果不是念佛隐居,眼不见心不烦,能否接受丈夫的胡来?
  让我想,断不可以。她会闹,会离婚,会复出,会有一段自己的人生。但她志不在此,只想得道成仙,哪里还有心思去争去吵,去建立自己的新生活。如此婚姻,不过是一幅臭皮囊,扔与不扔,有何区别?
  因为能这么想,才能维持这么久。她看成龙的花花肠子,可能已如观音看世人,别说出离愤怒,亦早摆脱嫉妒、颓废、难堪,只有悲悯、超脱、居高临下,所以,才肯帮他,也才会进进出出,一脸平静。这是不是一种普世之爱?
  否则,感情死亡,话不投机,却要共处一室,格格不入,还得尽量敷衍,又想维持最低限度的尊严,那才真是生不如死。
  能成仙的,毕竟少数。大部分人,则是深陷泥沼,忍痛挨恼。问题多多,互相仇恨,可还在说服自己,接受现实,尽量保有在婚模式。
  原因复杂。
  一是成本论。一个家建立十年,双方都付出无数心血,财产,朋友,事业,都刚打下基础,只待夯实。一旦破裂,财产分半,朋友白眼,心情不稳,状态失常,事业会受到影响,外人也不会闲着,多有议论。赔上大把时间、金钱,还有奋斗多年的名誉,只为一晌贪欢,即便道德感十足的看客,都会觉得划不来。
  二是孩子论。父母不和,让孩子凭白失去安全感,坏处不必多说。最糟糕的是,孩子无端恨上离开的那一方,做父母的,哪个愿意?
  三是面子论。离婚,毕竟是人生一憾,自己都会否定,何况别人怎么想?会说我无能吗,会嘲笑我吗,会认为我处理不当吗,会吃亏吗,……以后招工应聘出国填表,就要写离异吗?
  ……
  所有的理由,都在说服自己,不要轻易离婚。即便心中无爱,即便恶语相向,即便无药可救,却还在拼命装饰门面,作一切无恙状。
  令人心碎,哪里是人过的日子?
  婚姻能救,当然最好,但如果没有了爱,不如分手。成本、孩子,面子,种种理由,只是因为不甘失去。
  分手等于大解脱,如一刀割去毒疮,伤口总有痊愈的那一天,总比一直拖着,患处永远溃烂,消耗精血要强。
  很多女人摆脱多年颓靡情感之后,都会重新振作,在事业上尤下功夫,三五年内,就有成绩可见。
  现代人结婚多是顺理成章,你见谁和意中人结婚就喜极而泣的?即便再相爱,也会知道婚姻本质上是一件苦差事,就像一碗带了苦味的中药,生育、责任、义务、教养,需要无尽付出,无穷忍耐,不停迁就,即使善终,亦付出高昂代价。
  但有了爱,则可能像药里有了一枚糖丸。让我们在喝下这碗药时,苦中有甘,苦尽甘来。
  若没有了糖丸,一味吃苦该有多痛?
  如是不如说,分手是结局,不是悲剧。
其他文献
男人找二奶成了中国社会一个严重的家庭问题,找二奶的男人已经与金钱多少无关,也与身份地位无关。  我们除了努力保护女性作为弱者的角色,也要去思考另外的问题。正如有人所说:婚姻没有选择的错误,只有经营的失误;因为任何人当年结婚的目的,决不是为了今天的离婚。    二奶杀手张玉芬的大名,从2002年起就响彻古城西安。  今年51岁的张玉芬,创下了一个奇迹:从区院到高院,10年里11次将出轨的丈夫推上被告
期刊
杜布森博士 (Dr.JamesC.Dobson) :知名家庭教育专家。他所创立的爱家协会(Focus on the Family)如今是美国最大的婚姻家庭辅导专业机构。杜布森博士将专门为本刊撰写家庭教育类文章。    每当你以为已看透了自己的孩子,最好当心一点,新的意外可能不久就要来造访你!    这足以印证我一贯的主张:环境及遗传并不能诠释人的一切行为,还有其他某些因素发自人的内心,造成今天的我
期刊
完美男人的可能性为259亿万分之一  国内一研究小组对1000名女性进行了关于“什么样的男子是最完美的?”的问卷调查,要求被访者写出自己心目中完美男人的特征。  调查发现,一个完美男人必须拥有英俊、财富、幽默、性感、浪漫、成功、健康、忠诚等8项特征,而首先相貌英俊的男子比例为20/1,其它对应的数字分别30/1,20/1,40/1, 30/1, 30/1,1/1,60/1。于是,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算
期刊
我们这两个曾经爱得死去活来的当事人,竟然谁都没有心情去挽救,我们没有孩子,没有共同趟过艰难的回忆。    1.  我和舒潮结婚前,曾做了他两年的情人。  舒潮是事业有成的中年男人,我们在一次商务聚会上偶然相识而开始交往。慢慢地,我陷进去了。舒潮的学识、相貌、身份和气质都无可挑剔,唯一的一点,也是致命的一点,他是有家室的。  在这之前,我曾多次思考我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婚姻。在我走上社会以后,不断有一些
期刊
口诉:孙鹏(10岁)  记录整理:张笑溪    也许这是所有单亲家庭孩子的希望:像那部叫做《希望的爸爸》的外国小说一样,自己也能寻觅到一个坚强父亲的臂膀。但蹲在鹏鹏面前,我感觉到梦想的实现是多么渺茫:  这个十岁的孩子只是希望有一个父亲,但这个愿望几乎要毁了两个家庭。  有个爸爸的好处太多了。可以骑在他脖子上看得很高很远,可以在肯德基拥挤的人群中穿梭自如,可以带着我一起跑步玩游戏。如果我有个爸爸,
期刊
六六:安徽合肥人,现居新加坡。2003年以小说《王贵与安娜》蜚声海内外,被看作继张爱玲、虹影之后的第三代海外华裔女作家的代表。后又出版反映都市婆媳关系的小说《双面胶》,被奉为“经典的婚姻教科书”。    选择是我们最大的难题。你害怕选择错误后承担的后果,也期待选择正确后迎来的胜利。于是,抉择的一刹那,构成了我们的中年危机。    我的新书,人物介绍栏写着,少妇六六,遭遇中年危机,诚惶诚恐战战兢兢中
期刊
保妮·韦尔博士(BonnieEakerWeilph·D),美国婚姻与家庭治疗协会会员,私人家庭治疗师,治疗对象包括个人夫妇及儿童。活跃于美国家喻户晓的电视节目“欧普拉时间”和美国三大电视网及福克斯新闻网(Foxnews)的节目中,是美国很有影响力的心理治疗专家。    尽管文人墨客,用无数的赞美之词,在不断地歌颂着爱情的可贵和永恒,但变调的恋曲,却时时可闻。  外遇,这个话题从未像现在这样泛滥于整
期刊
在专职太太眼中,老公每天都是新的。但在老公眼中,太太每天都一样。    梅说,“我为出墙而出墙。”  那天,正赶上我们公司在度假村的最后一天会议结束,我去前台结账,与梅和她的情人撞了个正着——他们也刚巧在那里结账。当时,我的眼珠子都快蹦出来了,张着嘴巴看着梅呆若木鸡,如同不是梅偷情,而是我。梅倒比我镇静许多,只是一秒钟的愣神,便立刻恢复到了最佳状态,并且依然挽着情人的臂膀,还是那种恬淡地笑容,还是
期刊
他恨的,其实是婚姻生活里很多鲜美如鱼肉的东西不见后,所剩的历历的鱼刺。      他蹙着眉头坐在桌前,望着桌面上那一片虚无发呆。   妻子终于将菜端上来,一盘青椒炒肉丝,一盘土豆丝,再就是一盘黄灿灿的鱼。  忙得满头大汗的妻子睃了他一眼,埋怨:“看看你,也不知道帮帮忙。我是活该要侍候你么?”  他也不理。他习惯了女人在油烟中柔情蜜意的转变。他认为,女人只有经过了这种转变,才是真正的女人,而先前的温
期刊
只是因为生活的平淡让我们熟视无睹,而并不是没有感情。    一.  与妻结婚的时候,我是将她抱进门的。那时我们住的是那种一家一户的平房,婚车在门前停下来的时候,一伙朋友撺纵着我,将她从车上抱下来,于是,在一片叫好声中,我抱起了她一直走到典礼的地方。那时的妻是丰盈而成熟的娇羞女孩,我是健壮快乐的新婚男人。  这是十年前的一幕。  以后的日子就像是流水一样过去,要孩子,下海,经商,婚姻中的熟视无睹渐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