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李白
池田大作:王蒙先生深受影响的诗人有苏轼,还有李白。
李白跟很多文人不同,没有走科举的发迹之路。也曾一度在皇帝身边,但由于嫉妒与谗言被赶出宫廷。在这种境遇里,李白深深扎根于民歌,反而确立了气吞天、地、人的诗风,其足迹令人饶感兴趣。
20世纪初奥地利音乐家马勒对德译的李白等唐诗大为感动,而且改编为歌词,创作了独唱伴唱的交响乐《大地之歌》。特别是第一乐章,歌唱“天空无限蓝,大地永不动/春来百花缭乱,可是,人啊/你能长生多久”。
永恒的天地是宏大的中国大自然形象。人对于虚幻的强烈诘问,应升华为对不朽人生的探求。
我的恩师户田城圣先生非常爱好中国诗文,经常也让我“念一首好诗”,我也曾念过李白的大气磅礴的名作《行路难》。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对于我来说,中国诗文伴随对人生之师的难忘记忆。
王蒙:日本人如此喜爱李白,令我感动。
李白有豪迈的雅量,几度受挫仍不屈不挠。尤其有诗人特有的胆力和远见卓识的勇气,中国话叫作“诗胆”,培育了一代代中国诗人和读诗的人。
李白有文人所具有的某种骄傲、自尊心。拥有丰富知识的骄傲,拥有卓越才能的骄傲,拥有智慧的尊严。这就与依仗门第、权势或财产等的人画了一条分界线。
池田先生引用的李白诗我也非常喜爱。此外,我也常吟他的《将进酒》《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每当读“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就觉得像醍醐灌顶。
池田大作:几度受挫仍不屈不挠,这也像是高傲的李白,“心雄万夫”。
他还有诗:“当结九万期。中途莫先退。”
直至实现志向,决不后退一步。这巨大的勇气才是人生的无价之宝。
再一个人生的可贵之宝是友情,李白走遍广阔的中国各地,结交各种朋友,我也喜欢他吟咏的那些诗。例如“爱君山岳心不移”。
这是友谊的赞歌,在今天交往、明天就不再理睬的浇薄世风中,朋友的心如同堂堂的山岳屹然不变。
李白和杜甫毕生充满敬爱的友情广为人知,李白和日本的阿倍仲麻吕的友谊也非常有名。阿倍仲麻吕是遣唐留学生。令人遥想当时来自日本的遣隋使、遣唐使向中国的人们与文化学习、培养友情的情形。这也是宝贵交流的结晶。
1974年首次访华时,我访问了曾是遣唐使所向的国际大城市长安,即今天的西安。陕西省博物馆陈列着日本遣唐使、留学生的记录。很多人肩负使命与责任,豁出命来冲风破浪到达长安,而且把学到的才智和数量庞大的书籍带回国。想想当时的交通情况,那些英才的壮志宏图和求道心令人铭感肺腑。那是若无勇气就打不开的友情与文化的道路。我首先对中国人以宽广的胸怀传给我们文化精华深表感动。
王蒙:推进文学的交流、诗的交流,欣赏彼此的作品,其意义是长远的。这里从根本上贯穿着友好的、多元的、民主的、开放的态度。
想想中日文化历史的与现代的全面交流,相互影响,各具特色,为友为伴,令人感到温暖。
池田大作:这一点很重要啊。美好的心灵通过文学的交流重重联结人和人。
也包括这样的交流——以中国思想、文学为粮食的奈良时代的《万叶集》里,歌人大伴家持死了亲人,本人也患病,凄惨之际得到友人充满真情的诗和文。忧愁消散,家持回复感谢的诗和文。
还有平安时代的王朝故事《滨松中纳言物语》,以大唐和日本为舞台。日本贵族滨松中纳言的父亲死后,转生为唐朝太子,中纳言赴唐寻父。驱使自由的想像,超越时空与生死,情节特异。而且这个故事里,大唐和日本都深信《法华经》。《法华经》是两国共同的文化基础之一,这是历史事实。
具有超越两千年历史的中国与日本的文化纽带对于亚洲安定与世界和平很重要。历史学家汤因比等世界有识之士都这样洞察。
关于杜甫
池田大作:我们再稍微谈谈唐代诗人。据调查,日本人喜爱的中国诗人排序为李白、杜甫、白居易,全都是唐代诗人。
王蒙:李白被称作“诗仙”,杜甫被叫作“诗圣”。这当然有理由。
不大懂诗的人才议论这两人哪个更伟大,哪个更出色。他们是不能互相替代的,也无法比较。
池田大作:杜甫的人生是挫折、不遇与漂泊的连续。
在当时混乱的社会背景下,应试科举未能合格,就职也困难,不仅安定的工作,连安居的住处都没有。
另一方面,对社会邪恶的战斗与忧虑,对自己内心的凝视,对自然的观照,对矛盾重重的世界的达观等,杜甫的文学以多彩的风格为傲,尤其贯穿对于人的诚实。
2003年中国作家协会、中华文学基金会送给我一幅杜甫像,他以笔为剑,毅然挥毫。台座上刻着“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是杜甫勉励李白的两句诗。连天地都可以动摇一般的文力,精神力量的信念,真觉得在这里看见了尚文的真髓。
请谈谈留在你心里印象最深刻的杜甫的诗。
王蒙:杜甫的“八月秋高风怒号”,“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等,世间的机缘与情感达到了最高境界。
这些都是杜甫用他的心、血、泪,还有仁爱,写下的诗篇。
池田先生喜爱杜甫的什么诗呢?
池田大作:是啊,举几个留在我印象里的杜甫诗句,例如:
“万姓疮痍合,群凶嗜欲肥。刺规多谏诤,端拱自光辉。”
这里闪耀着必须跟社会中的恶战斗的强烈正义感。
也受到“行路难何有”、“勇猛为心极”这样强有力的诗句鼓舞。
这首长诗中还吟咏“衣褐向真诠”,“晚闻多妙教”。
传达了杜甫在苦难重重中勇敢真挚地追求人生之道的心情。
白居易也是在面对母亲死、女儿死的时候,还有挚友元稹死的时候,以及蒙受诽谤罪被流放的时候,深入探求佛教的思想。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寄托于花,吟咏美好的生命也终将离去并且被遗忘的命运。
黛玉早年父母双亡,也没有兄弟姐妹,离开故乡,寄身于亲戚贾家。有诗才,心气刚强,但自身也病弱早逝。其人生令人有一种没有生命的“存在”的漂浮感。
黛玉的友人薛宝钗德行兼优,却苦于堕落的家庭。为丈夫贾宝玉献身也没有结果。
黛玉和宝钗各具美质,但不能得以施展,努力也没得好报,了此一生。
《红楼梦》里很多跟贾府有关系的女性都拖着悲剧与不幸的阴影。
与此相对,李纨早年丧夫,老老实实地过活,使儿子出色地成长,当上宰相。而且这儿子使没落的贾府复兴,李纨也安度晚年。
刘姥姥具有庶民的坚强与智慧,从悲惨中解救了贾家的孩子。
接触《红楼梦》的女性形象,不能不思考女性的幸福、人的幸福。
细说的话,不论处于怎样的环境,都会有人的生老病死、爱别离苦的根本苦恼。看上去华丽的生活或环境甚至会增加这样的人性苦恼的悲惨程度。环境很重要,但最终决定幸福与不幸的是人本身的力量,作为人的善的生活方式,值得相信的人的纽带。
请谈谈《红楼梦》中给您特别留下印象的女性形象。
王蒙:说一点旁人很少说的吧。
很遗憾,林黛玉太不拿刘姥姥当人看待了。
为什么很多读者讨厌妙玉呢?其实我同情妙玉。
中华思维方式是全体性的,往往把真善美结合起来考虑。王熙凤是美的,但有些坏,绝不是单纯的。
芳官纯真自爱,却毫无出路。宝钗的悲哀是文化性悲哀。尤三姐的悲剧是相信之难的悲剧。王夫人维护规矩的努力使她变成了杀人魔王。
人生的悲剧性,生老病死、爱情、恋爱和怨恨,这些是朝向佛教的重要契机。《红楼梦》中常出现佛教、道教要素与影子不是偶然的。
人不是如愿变好的,也不是坏得像心怀愤恨的人们说的那样。全在于心,在于选择,在于信念。
池田大作:您指出了重要之处。
天台大师智说一念三千法门之际,也用了《华严经》的“心如工画师”。意思是心像名画家一样在现实上巧妙地描出事象。
抛开人“心”问题,就不能发现克服人生悲哀、苦恼的路,通向幸福的正确道路。
《红楼梦》描写的社会有拥有荣华富贵的人的傲慢,对拥有者的献媚,以及对一无所有的人的歧视。
另一方面尖锐地记述了失去荣华富贵的人的软弱,前恭后倨地离开他们的人们等。
《红楼梦》强调荣华富贵如梦,不是永久的依恃。
王蒙:池田先生概括得非常好。人是可爱的,世界是可爱的,但人又是有自己的罪过罪孽的。人自爱自尊,同时人又自戕自毁。
池田大作:《红楼梦》的贾家表明,不是从外部,而是从内部崩溃。所谓从内部崩溃,就是内部的人堕落,互相嫉妒、憎恶、骄横,争斗不断。这是普遍的凋落景象,是人世间的常态。
而且,抵抗贾府和社会这种腐败的青春声音中也有真实。
例如贵公子宝玉和贫贱之友秦钟互相吸引的场面,秦钟慨叹:“可知‘贫窭’二字限人,亦世间之大不快事。”
地位与财富是人的价值,在贾府的这种风气中,比起外表的荣华,《红楼梦》年轻女性们更希求心心相印的家庭、富于友情的人性。
故事的最后,爱恋的黛玉之死、贾府没落,使贵公子宝玉受到冲击,要舍弃尘世,但避开尘世也逃脱不了自己。
因此,妻子宝钗规劝宝玉的话也不是逃离俗世,而是在社会中培养自己的人格,为人为民而生。
《红楼梦》给我留下的印象之一是宝钗强调的“不自弃”(朱熹语)。还有一句呐喊:“你为闲情痴意糟蹋自己。”
荣华富贵,物质上优渥的环境全都丧失的时候留下的东西,即自己的生命,这才是最重要的。荣枯盛衰是常态,所以富贵时要不骄,坚实地构筑生活,以备将来的任何情况。《红楼梦》的故事里为一家安泰的生活方式做出了一番求索。
王蒙先生在《红楼梦》所描写的名门世家荣华与没落的状态里关注什么呢?
王蒙:寄生是腐败的主要原因。长久不面对宝贵的考验,不改革自己,不改变文化,那就免不了陈腐化、表面化,只是靠遮遮掩掩,最终将走向冷酷的衰退化。
这部作品里看到这样的文化、这样的家族走向灭亡没落的情形,也有青春与文化,能感受美。譬如少女们和宝玉联诗的段落等,真叫人百感交集。
池田大作:永远的繁荣是不断地努力战斗才能赢得的吧。
王蒙先生所指出的那样,尤其取决于苦难时怎样面对。改革而更加强大,更加净化呢,还是被淘汰而灭亡呢。
“寄生”,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的劳苦之上必然产生不负责任与堕落。真正的幸福产生于用自己的力量创造价值。
王蒙:说到《红楼梦》,我想起日本的《源氏物语》。我非常想听听池田先生对《红楼梦》和《源氏物语》的看法。
池田大作:我本来不是专家,但也和许多有识之士们交谈过《源氏物语》。
世界最古老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是以平安时代的宫廷为舞台,以主人公光源氏为中心的女性们编织的故事。当时,对于男性,女性处于从属地位,作者紫式部通过这个故事探究女性的苦恼及其救济。
基于刚才的《红楼梦》话题,谈几点留在印象里的。
第一,心才是关键。刚才王蒙先生说过“全在于心”,而《源氏物语》追求在种种状况下女性使自己的心向更加幸福的方向努力,更加积极地处身立世。
《源氏物语》中光源氏对女主人公之一的紫上这样说:
“人是性情怎样就怎样,心广器量大的人往往幸运也随之。”
紫上这个女性对让她感到多么不安的人也尽可能主动地关怀,建立和谐。
紫上年纪轻轻就去世,被大家怀念,惋惜,那种情形是这样描写的:
池田大作:王蒙先生深受影响的诗人有苏轼,还有李白。
李白跟很多文人不同,没有走科举的发迹之路。也曾一度在皇帝身边,但由于嫉妒与谗言被赶出宫廷。在这种境遇里,李白深深扎根于民歌,反而确立了气吞天、地、人的诗风,其足迹令人饶感兴趣。
20世纪初奥地利音乐家马勒对德译的李白等唐诗大为感动,而且改编为歌词,创作了独唱伴唱的交响乐《大地之歌》。特别是第一乐章,歌唱“天空无限蓝,大地永不动/春来百花缭乱,可是,人啊/你能长生多久”。
永恒的天地是宏大的中国大自然形象。人对于虚幻的强烈诘问,应升华为对不朽人生的探求。
我的恩师户田城圣先生非常爱好中国诗文,经常也让我“念一首好诗”,我也曾念过李白的大气磅礴的名作《行路难》。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对于我来说,中国诗文伴随对人生之师的难忘记忆。
王蒙:日本人如此喜爱李白,令我感动。
李白有豪迈的雅量,几度受挫仍不屈不挠。尤其有诗人特有的胆力和远见卓识的勇气,中国话叫作“诗胆”,培育了一代代中国诗人和读诗的人。
李白有文人所具有的某种骄傲、自尊心。拥有丰富知识的骄傲,拥有卓越才能的骄傲,拥有智慧的尊严。这就与依仗门第、权势或财产等的人画了一条分界线。
池田先生引用的李白诗我也非常喜爱。此外,我也常吟他的《将进酒》《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每当读“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就觉得像醍醐灌顶。
池田大作:几度受挫仍不屈不挠,这也像是高傲的李白,“心雄万夫”。
他还有诗:“当结九万期。中途莫先退。”
直至实现志向,决不后退一步。这巨大的勇气才是人生的无价之宝。
再一个人生的可贵之宝是友情,李白走遍广阔的中国各地,结交各种朋友,我也喜欢他吟咏的那些诗。例如“爱君山岳心不移”。
这是友谊的赞歌,在今天交往、明天就不再理睬的浇薄世风中,朋友的心如同堂堂的山岳屹然不变。
李白和杜甫毕生充满敬爱的友情广为人知,李白和日本的阿倍仲麻吕的友谊也非常有名。阿倍仲麻吕是遣唐留学生。令人遥想当时来自日本的遣隋使、遣唐使向中国的人们与文化学习、培养友情的情形。这也是宝贵交流的结晶。
1974年首次访华时,我访问了曾是遣唐使所向的国际大城市长安,即今天的西安。陕西省博物馆陈列着日本遣唐使、留学生的记录。很多人肩负使命与责任,豁出命来冲风破浪到达长安,而且把学到的才智和数量庞大的书籍带回国。想想当时的交通情况,那些英才的壮志宏图和求道心令人铭感肺腑。那是若无勇气就打不开的友情与文化的道路。我首先对中国人以宽广的胸怀传给我们文化精华深表感动。
王蒙:推进文学的交流、诗的交流,欣赏彼此的作品,其意义是长远的。这里从根本上贯穿着友好的、多元的、民主的、开放的态度。
想想中日文化历史的与现代的全面交流,相互影响,各具特色,为友为伴,令人感到温暖。
池田大作:这一点很重要啊。美好的心灵通过文学的交流重重联结人和人。
也包括这样的交流——以中国思想、文学为粮食的奈良时代的《万叶集》里,歌人大伴家持死了亲人,本人也患病,凄惨之际得到友人充满真情的诗和文。忧愁消散,家持回复感谢的诗和文。
还有平安时代的王朝故事《滨松中纳言物语》,以大唐和日本为舞台。日本贵族滨松中纳言的父亲死后,转生为唐朝太子,中纳言赴唐寻父。驱使自由的想像,超越时空与生死,情节特异。而且这个故事里,大唐和日本都深信《法华经》。《法华经》是两国共同的文化基础之一,这是历史事实。
具有超越两千年历史的中国与日本的文化纽带对于亚洲安定与世界和平很重要。历史学家汤因比等世界有识之士都这样洞察。
关于杜甫
池田大作:我们再稍微谈谈唐代诗人。据调查,日本人喜爱的中国诗人排序为李白、杜甫、白居易,全都是唐代诗人。
王蒙:李白被称作“诗仙”,杜甫被叫作“诗圣”。这当然有理由。
不大懂诗的人才议论这两人哪个更伟大,哪个更出色。他们是不能互相替代的,也无法比较。
池田大作:杜甫的人生是挫折、不遇与漂泊的连续。
在当时混乱的社会背景下,应试科举未能合格,就职也困难,不仅安定的工作,连安居的住处都没有。
另一方面,对社会邪恶的战斗与忧虑,对自己内心的凝视,对自然的观照,对矛盾重重的世界的达观等,杜甫的文学以多彩的风格为傲,尤其贯穿对于人的诚实。
2003年中国作家协会、中华文学基金会送给我一幅杜甫像,他以笔为剑,毅然挥毫。台座上刻着“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是杜甫勉励李白的两句诗。连天地都可以动摇一般的文力,精神力量的信念,真觉得在这里看见了尚文的真髓。
请谈谈留在你心里印象最深刻的杜甫的诗。
王蒙:杜甫的“八月秋高风怒号”,“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等,世间的机缘与情感达到了最高境界。
这些都是杜甫用他的心、血、泪,还有仁爱,写下的诗篇。
池田先生喜爱杜甫的什么诗呢?
池田大作:是啊,举几个留在我印象里的杜甫诗句,例如:
“万姓疮痍合,群凶嗜欲肥。刺规多谏诤,端拱自光辉。”
这里闪耀着必须跟社会中的恶战斗的强烈正义感。
也受到“行路难何有”、“勇猛为心极”这样强有力的诗句鼓舞。
这首长诗中还吟咏“衣褐向真诠”,“晚闻多妙教”。
传达了杜甫在苦难重重中勇敢真挚地追求人生之道的心情。
白居易也是在面对母亲死、女儿死的时候,还有挚友元稹死的时候,以及蒙受诽谤罪被流放的时候,深入探求佛教的思想。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寄托于花,吟咏美好的生命也终将离去并且被遗忘的命运。
黛玉早年父母双亡,也没有兄弟姐妹,离开故乡,寄身于亲戚贾家。有诗才,心气刚强,但自身也病弱早逝。其人生令人有一种没有生命的“存在”的漂浮感。
黛玉的友人薛宝钗德行兼优,却苦于堕落的家庭。为丈夫贾宝玉献身也没有结果。
黛玉和宝钗各具美质,但不能得以施展,努力也没得好报,了此一生。
《红楼梦》里很多跟贾府有关系的女性都拖着悲剧与不幸的阴影。
与此相对,李纨早年丧夫,老老实实地过活,使儿子出色地成长,当上宰相。而且这儿子使没落的贾府复兴,李纨也安度晚年。
刘姥姥具有庶民的坚强与智慧,从悲惨中解救了贾家的孩子。
接触《红楼梦》的女性形象,不能不思考女性的幸福、人的幸福。
细说的话,不论处于怎样的环境,都会有人的生老病死、爱别离苦的根本苦恼。看上去华丽的生活或环境甚至会增加这样的人性苦恼的悲惨程度。环境很重要,但最终决定幸福与不幸的是人本身的力量,作为人的善的生活方式,值得相信的人的纽带。
请谈谈《红楼梦》中给您特别留下印象的女性形象。
王蒙:说一点旁人很少说的吧。
很遗憾,林黛玉太不拿刘姥姥当人看待了。
为什么很多读者讨厌妙玉呢?其实我同情妙玉。
中华思维方式是全体性的,往往把真善美结合起来考虑。王熙凤是美的,但有些坏,绝不是单纯的。
芳官纯真自爱,却毫无出路。宝钗的悲哀是文化性悲哀。尤三姐的悲剧是相信之难的悲剧。王夫人维护规矩的努力使她变成了杀人魔王。
人生的悲剧性,生老病死、爱情、恋爱和怨恨,这些是朝向佛教的重要契机。《红楼梦》中常出现佛教、道教要素与影子不是偶然的。
人不是如愿变好的,也不是坏得像心怀愤恨的人们说的那样。全在于心,在于选择,在于信念。
池田大作:您指出了重要之处。
天台大师智说一念三千法门之际,也用了《华严经》的“心如工画师”。意思是心像名画家一样在现实上巧妙地描出事象。
抛开人“心”问题,就不能发现克服人生悲哀、苦恼的路,通向幸福的正确道路。
《红楼梦》描写的社会有拥有荣华富贵的人的傲慢,对拥有者的献媚,以及对一无所有的人的歧视。
另一方面尖锐地记述了失去荣华富贵的人的软弱,前恭后倨地离开他们的人们等。
《红楼梦》强调荣华富贵如梦,不是永久的依恃。
王蒙:池田先生概括得非常好。人是可爱的,世界是可爱的,但人又是有自己的罪过罪孽的。人自爱自尊,同时人又自戕自毁。
池田大作:《红楼梦》的贾家表明,不是从外部,而是从内部崩溃。所谓从内部崩溃,就是内部的人堕落,互相嫉妒、憎恶、骄横,争斗不断。这是普遍的凋落景象,是人世间的常态。
而且,抵抗贾府和社会这种腐败的青春声音中也有真实。
例如贵公子宝玉和贫贱之友秦钟互相吸引的场面,秦钟慨叹:“可知‘贫窭’二字限人,亦世间之大不快事。”
地位与财富是人的价值,在贾府的这种风气中,比起外表的荣华,《红楼梦》年轻女性们更希求心心相印的家庭、富于友情的人性。
故事的最后,爱恋的黛玉之死、贾府没落,使贵公子宝玉受到冲击,要舍弃尘世,但避开尘世也逃脱不了自己。
因此,妻子宝钗规劝宝玉的话也不是逃离俗世,而是在社会中培养自己的人格,为人为民而生。
《红楼梦》给我留下的印象之一是宝钗强调的“不自弃”(朱熹语)。还有一句呐喊:“你为闲情痴意糟蹋自己。”
荣华富贵,物质上优渥的环境全都丧失的时候留下的东西,即自己的生命,这才是最重要的。荣枯盛衰是常态,所以富贵时要不骄,坚实地构筑生活,以备将来的任何情况。《红楼梦》的故事里为一家安泰的生活方式做出了一番求索。
王蒙先生在《红楼梦》所描写的名门世家荣华与没落的状态里关注什么呢?
王蒙:寄生是腐败的主要原因。长久不面对宝贵的考验,不改革自己,不改变文化,那就免不了陈腐化、表面化,只是靠遮遮掩掩,最终将走向冷酷的衰退化。
这部作品里看到这样的文化、这样的家族走向灭亡没落的情形,也有青春与文化,能感受美。譬如少女们和宝玉联诗的段落等,真叫人百感交集。
池田大作:永远的繁荣是不断地努力战斗才能赢得的吧。
王蒙先生所指出的那样,尤其取决于苦难时怎样面对。改革而更加强大,更加净化呢,还是被淘汰而灭亡呢。
“寄生”,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的劳苦之上必然产生不负责任与堕落。真正的幸福产生于用自己的力量创造价值。
王蒙:说到《红楼梦》,我想起日本的《源氏物语》。我非常想听听池田先生对《红楼梦》和《源氏物语》的看法。
池田大作:我本来不是专家,但也和许多有识之士们交谈过《源氏物语》。
世界最古老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是以平安时代的宫廷为舞台,以主人公光源氏为中心的女性们编织的故事。当时,对于男性,女性处于从属地位,作者紫式部通过这个故事探究女性的苦恼及其救济。
基于刚才的《红楼梦》话题,谈几点留在印象里的。
第一,心才是关键。刚才王蒙先生说过“全在于心”,而《源氏物语》追求在种种状况下女性使自己的心向更加幸福的方向努力,更加积极地处身立世。
《源氏物语》中光源氏对女主人公之一的紫上这样说:
“人是性情怎样就怎样,心广器量大的人往往幸运也随之。”
紫上这个女性对让她感到多么不安的人也尽可能主动地关怀,建立和谐。
紫上年纪轻轻就去世,被大家怀念,惋惜,那种情形是这样描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