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素质教育的发展是教育改革的关键,小学阶段是所有教育的初级阶段,是所有教育活动开展的基础。小学教师要从自身教育活动入手,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学生整体能力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本文主要研究新的教育环境下,小学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升。
关键词:小学;综合素质;教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262-01
一、重视理论学习,转换教育思想
作为小学素质教育实施的组织者,小学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教育思想,推动综合素质的发展,想要落实小学综合素质教育,就要完善教学改革,更新教学理念。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小学教育收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始终受到应试教育的弊端影响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重视教育技能训练,强化教师素质
1.完善教学语言。
教师的教学语言对教育效果有直接影响,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小学教师要使用简单精准、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教学,比如小学数学中有一些名词术语和关系符号,教师除了要自己能够使用这些符号语言表达数学思想,还要引导学生学会使用这些符号。比如把算式(56+27)÷(76-45)读作“56与27的和除以76与45的差,求商是多少”,这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双重能力的教育方法是所有小学教师都要努力完成的教育目标。
2.规范板书。
小学教师要规范自己的板书,好的板书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内容,还能给学生做出良好的示范。教师要规范合理的书写板书,在黑板上合理安排布局展示知识重点。好的板书能够明确的展示教学重点,为一节课的开始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3.使用制作教具学具。
一些小学教学科目也比较复杂,小学生的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差,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使用直观性的教具来解决。小学老师要能够制作和使用教具,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其心理特点确定教学需要的教具,比如在讲授几何知识的时候,给年龄较小的学生做教具的时候就要使用色彩丰富、种类多样的材质做;给稍高一点年纪的学生做教具的时候可以采用实用性较高的材质做;给高年级学生上课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自行制作教具。再有,教师在确定教具的使用的时候要重视事物的实际特点,要根据其表现出来的特征适当的调整教学手段,实现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的有效补充。
4.教学组织管理。
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除了要按照常规要求使用教具、批改作业,教师还要根据自身敏感的观察力对班级学生的教学工作展开组织管理。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神态语言,感受学生内心的起伏,教师要第一时间发现并总结问题,及时的解决问题。
三、完善课程方案和标准
1.实现学科改革。
首先要坚持德育教育进行学科改革,新的教育环境下要以培养全方面发展的人才为基础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在具备高尚的思想情怀的同时掌握基本的文化素质,教师可以从各门学科当中发掘思想内涵,从学生的文明行为入手养成良好的习惯,还要重视学校风气和纪律要求的建设。
2.实现不同学科和活动课程的有机结合。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实现个体发展,其发展的最主要目的是实现自身的整体提升。多疑,教师要构建活跃宽松的学习环境,并保证学生几级的投入到学习中来,让学生主动掌握新的知识,成为新的教育环境下的教学主体。教师可以通过活动实践的模式强化学生的多方面能力,保证学生在掌握一定知识内容的前提下,能有效开展实践活动,实现文字知识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要求,完成语言和事物相统一的理论,实现基础知识和个人特长的协调发展。
3.把活动课程落到实处。
活动课程是义务教育课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活动课程落到实处,必须从几个方面去抓:①学校要成立活动课程领导小组;②学校要把活动课程排入课表;③活动课程有专人指导,检查、落实;④活动课程要做到有组织、有目的、有内容、有计划、有场地。通过活动课程的改革,使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道德情操、知识能力、身体心理全面地、和谐地发展。
4.构建环境课程。
环境课程是一门新型的、比较隐蔽的课程。环境主要包括学校、社会、家庭等几方面的环境,学校环境的形成主要通过强化其环境塑造入手,这种学校环境教育是教育领域经常且大量出现的教育形式,结合学校环境教育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内容。比如,让学生认真了解周围的人物,让学生总结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些有积极意义的文学作品。利用黑板报、壁报、画廊、宣传栏等,搞好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利用小记者、小编辑,充分发挥课间一分钟新闻的作用;利用升降国旗仪式,进行国旗下的讲话活动。
另外,要开展社会环境教育。社会环境教育应是一种比较广泛的、长期的、普遍的教育,利用社会环境教育可以使学生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例如: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观察体验社会生活,深入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了解国情,了解工农业生产、科技卫生、教育事业改革创新、发展腾飞的大量的社会信息。
再者,要进行家庭环境教育。好的家庭环境教育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教育孩子的第一场所,孩子的成长、培养、成才都与家庭教育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必须要创设一个很好的家庭环境。
四、完善教学方法
想要实现学生的智力发展,强化素质教育,教师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完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综合素质的稳步提高。教学方法有很多种,教师要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包括启发式谈话、讲解法、实验法等等,这几种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配合使用。不管使用何种教学方法,都要在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之后进行教育。
五、推进课外活动
想要实现教育的整体发展,单纯依靠课堂教学是很难实现的,随着社会信息化水平的不斷推进,课外教育活动占据着教育领域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两者是相互促进发展的,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方法。
总之。小学综合素质教学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多方面努力,教师要从自身的教学角色定位来开展教学工作,要转变教学思想,完善教学方法,落实改革方案,改善教学方法,结合课外活动实现综合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小学;论如何实施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J];西部素质教育;2015年05期
[2]何万玲;充分利用练习优势 促进学生素质发展[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0年04期
关键词:小学;综合素质;教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262-01
一、重视理论学习,转换教育思想
作为小学素质教育实施的组织者,小学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教育思想,推动综合素质的发展,想要落实小学综合素质教育,就要完善教学改革,更新教学理念。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小学教育收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始终受到应试教育的弊端影响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重视教育技能训练,强化教师素质
1.完善教学语言。
教师的教学语言对教育效果有直接影响,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小学教师要使用简单精准、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教学,比如小学数学中有一些名词术语和关系符号,教师除了要自己能够使用这些符号语言表达数学思想,还要引导学生学会使用这些符号。比如把算式(56+27)÷(76-45)读作“56与27的和除以76与45的差,求商是多少”,这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双重能力的教育方法是所有小学教师都要努力完成的教育目标。
2.规范板书。
小学教师要规范自己的板书,好的板书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内容,还能给学生做出良好的示范。教师要规范合理的书写板书,在黑板上合理安排布局展示知识重点。好的板书能够明确的展示教学重点,为一节课的开始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3.使用制作教具学具。
一些小学教学科目也比较复杂,小学生的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差,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使用直观性的教具来解决。小学老师要能够制作和使用教具,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其心理特点确定教学需要的教具,比如在讲授几何知识的时候,给年龄较小的学生做教具的时候就要使用色彩丰富、种类多样的材质做;给稍高一点年纪的学生做教具的时候可以采用实用性较高的材质做;给高年级学生上课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自行制作教具。再有,教师在确定教具的使用的时候要重视事物的实际特点,要根据其表现出来的特征适当的调整教学手段,实现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的有效补充。
4.教学组织管理。
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除了要按照常规要求使用教具、批改作业,教师还要根据自身敏感的观察力对班级学生的教学工作展开组织管理。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神态语言,感受学生内心的起伏,教师要第一时间发现并总结问题,及时的解决问题。
三、完善课程方案和标准
1.实现学科改革。
首先要坚持德育教育进行学科改革,新的教育环境下要以培养全方面发展的人才为基础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在具备高尚的思想情怀的同时掌握基本的文化素质,教师可以从各门学科当中发掘思想内涵,从学生的文明行为入手养成良好的习惯,还要重视学校风气和纪律要求的建设。
2.实现不同学科和活动课程的有机结合。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实现个体发展,其发展的最主要目的是实现自身的整体提升。多疑,教师要构建活跃宽松的学习环境,并保证学生几级的投入到学习中来,让学生主动掌握新的知识,成为新的教育环境下的教学主体。教师可以通过活动实践的模式强化学生的多方面能力,保证学生在掌握一定知识内容的前提下,能有效开展实践活动,实现文字知识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要求,完成语言和事物相统一的理论,实现基础知识和个人特长的协调发展。
3.把活动课程落到实处。
活动课程是义务教育课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活动课程落到实处,必须从几个方面去抓:①学校要成立活动课程领导小组;②学校要把活动课程排入课表;③活动课程有专人指导,检查、落实;④活动课程要做到有组织、有目的、有内容、有计划、有场地。通过活动课程的改革,使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道德情操、知识能力、身体心理全面地、和谐地发展。
4.构建环境课程。
环境课程是一门新型的、比较隐蔽的课程。环境主要包括学校、社会、家庭等几方面的环境,学校环境的形成主要通过强化其环境塑造入手,这种学校环境教育是教育领域经常且大量出现的教育形式,结合学校环境教育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内容。比如,让学生认真了解周围的人物,让学生总结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些有积极意义的文学作品。利用黑板报、壁报、画廊、宣传栏等,搞好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利用小记者、小编辑,充分发挥课间一分钟新闻的作用;利用升降国旗仪式,进行国旗下的讲话活动。
另外,要开展社会环境教育。社会环境教育应是一种比较广泛的、长期的、普遍的教育,利用社会环境教育可以使学生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例如: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观察体验社会生活,深入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了解国情,了解工农业生产、科技卫生、教育事业改革创新、发展腾飞的大量的社会信息。
再者,要进行家庭环境教育。好的家庭环境教育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教育孩子的第一场所,孩子的成长、培养、成才都与家庭教育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必须要创设一个很好的家庭环境。
四、完善教学方法
想要实现学生的智力发展,强化素质教育,教师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完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综合素质的稳步提高。教学方法有很多种,教师要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包括启发式谈话、讲解法、实验法等等,这几种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配合使用。不管使用何种教学方法,都要在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之后进行教育。
五、推进课外活动
想要实现教育的整体发展,单纯依靠课堂教学是很难实现的,随着社会信息化水平的不斷推进,课外教育活动占据着教育领域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两者是相互促进发展的,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方法。
总之。小学综合素质教学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多方面努力,教师要从自身的教学角色定位来开展教学工作,要转变教学思想,完善教学方法,落实改革方案,改善教学方法,结合课外活动实现综合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小学;论如何实施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J];西部素质教育;2015年05期
[2]何万玲;充分利用练习优势 促进学生素质发展[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0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