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思想品德学业考试评价若干问题的探讨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856432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关于依据课标与贯彻理念问题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是国家指导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评估、考核的规章。其中它规定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应该达到的最低标准,只有达到这个标准才能算是初中毕业。因此,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的要求必然要依据课程标准。由于2012年的初中毕业生尚未使用根据2011年版课程标准编写的最新教材,所谓"依据课标"只能是指"依据《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年5月教育部修订颁布)。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在复习备考和中招试题研制工作中究竟应该贯彻什么样的课程理念?根据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形势的发展要求,显然必须坚持与时俱进,贯彻新课程理念,而不能因循守旧。
   二、关于时事政策教育问题
   时事政策教育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和必要组成部分,对引导初中学生了解国际局势、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我国社会的发展现状,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但据笔者了解,长期以来,各地时事政策教育的落实情况并不乐观,甚至非常薄弱。有不少学校不是把时事政策教育放在平时,而是在复习备考阶段搞临时突击,这显然违背了上级要求的本意,同时也收效甚微。
   由于时事政治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并具有动态发展的特征,这就客观地要求:搞时政教育只有"功夫在平时",不能"临时抱佛脚"。另外,就教学内容比例来看,初中每周两课时的思想品德课,一课时的时政课。这就是说时政课应占全部思想品德课的三分之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学业考试中,时政内容甚至可以相应地占到三分之一,但实际上在每年的中招考试中并没有达到这个比例。有的同志看到河南省思想品德中招考试的某些试卷中运用时政材料较多,就惊呼:时政比例太大,学课本知识没意义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纯粹考时政的题很少,许多试卷为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往往以时政为背景材料或相关载体来进行考查,这才是基本事实。
   三、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问题
   思想品德应该以一定的知识(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为基础和载体。没有知识支撑的思想品德是空泛的,没有思想品德统帅的知识则是盲目的甚至是危险的。因此,在现代社会,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成为选人、用人的首要标准。正所谓"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其中的"红"和"德"都是居于首位的。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应该关注学生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为爱国的、遵纪守法的和具有社会公德与文明行为习惯的好公民,并且為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因此,在考试评价实践中,必须注重对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要通过设置情境,使他们进行道德选择和作出价值判断,从而增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相反,如果只讲求知识点的考查而不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则与德育课程的本质要求不相符合,同时也与课程改革的精神背道而驰。
   四、关于专业术语、基本概念的表述问题
   对于思想品德学科来说,一旦发生了科学性错误,往往又是政治性的。因此,可以说,科学性是本学科的生命线。这样就要求不论是备课、讲课还是搞课题、写文章,不论是平时学习还是复习备考,不论是命题者还是答题者,都必须认真、细致、严谨,尤其是专业术语、基本概念、关键词汇的表述,一定要规范、准确、权威,而不能随心所欲,生编硬造,似是而非。比如:"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就不能表述为"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不能表述为"’三个代表’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不能表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就不能表述为"国有制为主体";"大陆和台湾"就不能表述为"中国和台湾";"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不能表述为"建设社会精神文明",等等。
   五、关于考查核心内容与核心能力问题
   在一定的前提下,任何一份试卷,都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包罗万象。换言之,任何一份试卷的覆盖面都是有限的。中考改革包括诸多方面,其中最关键的是能否研制出符合新课程理念和学科课程标准要求的试卷。根据教育部中考改革的精神,今后将进一步减少机械记忆类试题的数量,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科学考查"双基",突出对主干知识、核心内容和核心能力的考查,特别是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能力、综合探究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更应予关注。
   六、关于评分标准的掌握问题
   在中招考试评价实践中,由于本学科在较大范围内采用开卷考试方式,许多试题是开放性的,答案是多元化的。为了既体现开放性的要求,又方便评卷工作,试卷研制人员往往尽可能多设置一些参考答案,但实际情况表明,又不可能穷尽每个答案。这就需要在这一类试题的参考答案之后标明"只要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给分"。同时,这样的规定不仅符合评卷实际,而且贯彻了课改精神。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评分标准如何掌握?怎样才算言之有理、符合题意?怎样给分?给多少分?笔者以为,评卷过程也是中考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命题者的意图、课改理念的贯彻、考试成绩的公正体现等,很大程度上要通过评卷这个环节来实现。因此,笔者建议,对评分标准(包括参考答案)的掌握,一方面对评卷人员进行认真的培训,从而增强他们的责任心,提高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使考生每一道题的答案都得到最公正的评价,另一方面,为了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可在一定层次、一定范围内(如以省辖市或以县、市、区为单位)组织精干力量,对已考试题进行认真研究,从而研制出补充答案和评分细则,供评卷人员参考使用。
   总之,初中思想品德学业考试评价工作涉及的问题很多,本文选择以上几个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讨,略述浅见,旨在与同行交流,以期共同关注,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观察苏木乙酸乙酯提取物对大鼠心脏移植慢性排斥模型血清TGF-β1的影响及移植心肌病理形态学的改变,初步探讨苏木乙酸乙酯提取物在慢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机制。方法:以雄性Wistar大鼠为供体,雄性SD大鼠为受体,采用改良Ono术式行大鼠心脏移植手术。将手术成功大鼠术后24h给予环孢素A溶液35mg/(kg·d)连续灌胃21天,以抑制急性排斥反应。21天后选择心脏跳动良好者随机分为3组。环孢素
现阶段“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赋予了数学实验实践教学新的任务和挑战.基于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了现阶段开放式实验实践教学的基本路径,即以学
【内容摘要】本文以信息技术和《品德与生活》学科的整合为例,论述了信息技术环境为新型教学模式的创建起到的显著作用。在实施过程中如何创造优化的信息技术环境,将各种信息技术手段科学、恰当地融入到课程中?作者在进行探索、尝试的基础上,以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些微做法和体验为证展开论述。    【关键词】信息技术 品德 课堂教学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强调"教学活动在内
本文以“放射性碳-14鉴年”为例,从教学目标、设计思路、教学过程、教学策略、教学总结等方面介绍了基于混合式教学的“核科学技术应用”微课设计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