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刚刚闭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党和国家对企业角色转变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企业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
11月20日,以“责任之艰:恪守与突破”为主题,由工信部、商务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安监总局、国务院侨办、国务院新闻办、中华全国总工会等多部委正式指导,环保部大力支持,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周刊》主办的第九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暨2013责任中国颁奖典礼,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昌智出席论坛并作重要讲话,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王钦敏为获奖企业及个人颁奖。国务院侨办主任裘援平,环境保护部总工程师万本太,国家工商总局副局长刘玉亭,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陈钢,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郭军,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秘书长魏建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企业所副所长张文魁出席论坛并发言。国务院国资委国有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寻寰中,国务院国资委国有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马力强,国务院侨办副主任何亚非,中国新闻社社长刘北宪,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副司长赵鹏高,中国新闻周刊社长刘小青,中国新闻周刊出品人朱德付等出席论坛。
活动颁发了“2013最具责任感企业”奖项,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平安、民生银行、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奔驰(中国)、现代汽车(中国)、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建筑、百度、金光集团APP、港华燃气、太阳雨太阳能、安利(中国)、旅游卫视等15家企业荣获该奖项。
本届论坛首设“责任人物”奖项。 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北京市永源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崔永元同时获颁“2013年度责任人物”。
论坛上,由《中国新闻周刊》联合CSR专业咨询机构商道纵横共同推出的《2014企业社会责任大趋势》是本届论坛的另一大亮点。《大趋势》甄别出对企业影响最大的企业社会责任趋势,以此对企业运营中面临的风险和机遇进行提示,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建议和应对方案。
论坛上,与会嘉宾就企业如何恪守责任本位,顺利度过经济下行周期,积极开拓新局展开讨论。
嘉宾致辞
陈昌智:中国企业履责还不能满足新一轮的改革目标
改革开放35年来,中国企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受到了广泛的好评。然而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增大,人们希望企业在创造利润、创造财富的同时,还应尽到更多的社会责任。
中国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道路上走了多远?总体看来,进步很快,但还不能满足新一轮改革的目标。2013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整体仍处于起步阶段,超过一半的企业还在“旁观”。 相对而言,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履责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比较成熟,走在了我们的前面。
目前,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经济下行压力增加,越是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我们的企业更应该坚定信心,积极肩负起社会责任。更应该将履行社会责任纳入到企业长期发展战略中。从长远看,企业实现经济效益与履行社会责任并不矛盾,履行好社会责任可以提升企业的价值,促进企业的发展,真正做到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裘援平:企业履责是国际性、社会性问题
企业是经济主体,企业是否和如何履行社会责任,不单单是企业自身的问题,更是一个国际性和社会性的话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企业社会责任的集结号,这就要求企业从国家战略和企业战略的高度,研究如何创新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模式,完善企业社会责任多元协同推进的建设,将履行社会责任与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实现国民经济科学发展有机结合,形成国家、社会和企业共赢的局面。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的工作,面向海外侨胞和海外华商,同时关注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企业在更广的领域、在更深的层次上履行社会的责任。
万本太:企业环境责任成为国家环境治理的重要内容

中国的环保压力越来越大。公众的环境诉求不断提高,突发性的环境事件数量居高不下,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威胁我们生命健康、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面对这样的压力,从单一行政监管到经济手段,从环境评价到公共环境管理办法企业环境责任已经成为国家环境治理的重要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保护法》等有关的单项法律不断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修改也已经列入了日程。多地还成立了环保法庭。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等等,这些都需要企业更好地践行环境责任。环境责任是一项重要的社会责任,不仅是保护社会环境,同时也是对投资者的一个保障。
刘玉亭:“双重履责”保证经济社会良性运转
经济社会要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企业和政府职能部门的双重履责,是确保整个体系良性运转的重要一环。国家工商总局将继续坚持把市场监管作为第一职责,把服务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的职能准则,认真落实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要求,积极支持配合其他部门、相关领域的改革。 工商部门将进一步发挥在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特别是指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改革工商登记制度,真正实现对市场主体从“严进宽管”到“宽进严管”的转变,用“宽进”营造“宽松”的准入环境,激发市场主体创造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用“严管”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努力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刘北宪:企业履责已经上升到战略层面
对于不同所有制的企业,三中全会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其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同时,对企业角色转变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要求企业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可以说,企业社会责任已经上升到战略层面。
2013年,社会责任遭遇一场经济下行的寒冬,企业是忽视责任“节流过冬”,还是将责任融入战略,转化为增长动力的新平台?进入时代大考的企业履责,需要突破与创新,需要转变模式和方法。不管有多难,我们相信责任必将在艰难中再生,在恪守中发展,在突破中进化。
我们呼吁,让责任的灵魂追上发展的脚步,让良知跑赢底线的比赛。面对责任,企业应当不漠视、不妥协、不苟且;面对底线,政府应更透明、更健全、更严格。
责任对话
“责任对话”一直是论坛的重要环节。本届论坛为企业和政府搭建起沟通平台,围绕“假如很缺钱,责任如何不打折”和“假如挨批评,责任如何更坚强”两个话题,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陈钢、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 、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郭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副所长张文魁、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北京市永源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崔永元等嘉宾在讨论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责任对话之一:假如很缺钱,责任如何不打折?
陈钢:产品的质量安全,是企业社会责任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中国在食品上的标准,应该说跟国际是接轨的,某些方面还比国际上高一些。但是出口到不同的国家,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要求。但是国际标准不是最高标准,它是一个各国经过协调之后的平均水平。如果说中国的产品要出口到不同的国家,还要符合不同国家的要求,有的国家要求高,有的是不同国家体制不同,所以标准不一样。要一个产品按照一个标准,包打天下,这是很难的。
魏建国:中国的社会责任突破在人的思维上,要改变单一的追求理论,要把企业社会责任看得长远,即使没有钱照样可以做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的社会责任有四:第一,对股东负责,要赚钱。第二,对消费者负责。第三,对环境负责,包括对整个生产过程负责。第四,对员工负责。还可以加一个捐献。但是目前企业履责已经减掉了其中的三条: 一是不顾消费者,骗一次算一次;二是环保不搞,做一次算一次;三是对员工的社会责任。
徐永光: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和公益慈善,在中国有两大误区。
误区一,做慈善捐赠不是强制性的。我们的企业连强制性的、道德底线的责任还没有做好,一下子拔高成为慈善家,我是不太同意的。我认为,中国企业家要先做好企业家,再做慈善家。
误区二,企业不是慈善捐赠的主体。以美国为例,3000多亿(美元)的捐款占美国GDP的3.2%左右。其中个人占82%,富人捐款13%,企业捐款占5%。但是中国恰好相反。个人应该是捐款的主体,而不是公司。对于慈善捐赠要完全出自自愿,我是非常反对以捐派捐,以权逼捐。
如果企业把钱都捐了,它也不是好企业,因为它做不大。企业赚了钱还是要投入发展,扩大生产,设计生产对消费者有好处的产品,为什么要把钱都捐掉?
所以,不能用捐款说明哪个企业更有责任感,如果把企业做大,解决很多人的就业,到贫困地区建厂,让那里脱贫,给国家增加税收,为什么不好?为什么要把钱都捐掉?

责任对话之二:假如挨批评,责任如何更坚强?
郭军:企业的社会责任并不等于捐钱,企业的捐赠行为也并不是有了钱才可以。
企业的公益事业要量力而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多个层面没有哪个最重要,或者哪个优先。但最基本的、更重要的就是企业要做好自己的产品、善待员工,遵守我们的法律责任。
企业不要畏惧公众的抱怨和批评。抱怨,说明大家对你有所关注和期待,如果连抱怨都没有了,企业面临的要么是另一种爆发,要么就是消失。
张文魁:很多企业一边进行污水排放,一边拿出一些钱来做公益慈善,我觉得是一种很土豪式的做法。我们下一步应该进入社会责任的第二季,第二季就意味着提升。企业社会责任要履行和提升,需要靠我们每个人去努力。要少一点消耗,少一点糟蹋;多一分关爱,多一分敬畏。
崔永元:企业是归政府管的,如果企业有问题,肯定是政府管得不到位,如果政府负责任,企业就不会有问题。
有人说,北京的雾霾是私家车的“贡献”。在我看来,机动车的尾气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就相当于居民在小区里面放了一个屁。但是为什么就跟机动车过不去?因为这个来钱。为什么跟大货车就过得去?因为这后面有“黑社会”。我们坐在这么温暖的环境里,却生活在这么一个不安全的环境里,但是没有人出来说话。
最后,还要发个牢骚,希望政府善待每一个满腹牢骚的公民,他们满腹牢骚是他们深深地爱这个国家,爱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