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结合型补体调节蛋白与肾小球疾病

来源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ng56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补体激活在膜增生性肾炎、狼疮性肾炎、膜性肾病等肾小球疾病的发生中扮演着关键性角色。肾脏局部表达衰变加速因子、膜辅蛋白、Ⅰ型补体受体及CD59等膜结合型补体调节蛋白对补体激活进行负向调控以保护自身组织。目前学者们正试图将其运用于肾小球疾病的治疗。本文就补体激活及调控、膜结合型补体调节蛋白与肾小球疾病的关系及其在肾小球疾病治疗中的运用等方面,对近些年研究成果予以综述。
其他文献
目的评价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治疗儿童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经RFCA治疗的IVT患儿35例进行分析。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采用激动顺序标测法和起搏
目的评价静脉滴注人血免疫球蛋白联合口服安官牛黄丸辅助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9例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1例,对照组18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
目的探讨贝那普利和缬沙坦联合应用对肾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影响.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A组)和肾病组(B、C、D、E组).对肾病组大鼠单侧肾脏切除1周后行多柔比星尾静脉注射,建立肾小球硬化模型.之后,C、D两组分别给予贝那普利6 mg/(kg*d)、缬沙坦20 mg/(kg*d)灌胃,E组给予贝那普利3 mg/(kg*d)、缬沙坦10 mg/(kg*d)联
目的探讨过快纠正高碳酸血症致低碳酸血症的危害.方法对我院应用呼吸机治疗287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87例中由于在出现高碳酸血症后过度通气导致低碳酸血症者68例,其中男57例,女11例.从高碳酸血症至低碳酸血症的时间为2~72 h,平均23.93 h.进行影像学随访22例,颅内出血加重15例,与出现高碳酸血症而未出现低碳酸血症患儿比较,两组有统计学差异(χ2=10.74 P<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