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总结了国内外文献中对长跑技术的研究成果,根据长跑技术的演变及发展趋势,结合生物力学原理,探讨世界长跑技术发展规律,并且对我国与世界优秀运动员长跑技术进行比较,找出我国中长跑技术的缺陷,提出我国长跑技术未来发展的方向,为中长跑教学与训练服务,为奥运会中国该项目再创辉煌献计献策。
【关键词】中长跑 技术演变 发展方向
在正式的比赛中,女子3000m 及男、女5000m、10000m、马拉松都属于长跑项目。在长跑的比赛中,运动员既要保持较高的平均速度又保持较长的持续时间,经济、有效的使用能量是致胜的重要因素,所以发展合理的长跑技术是现代长跑竞技的关键。长跑的技术应是经济、实效、协调的统一体,同时应遵循人体的自然姿势、规律及原理。我国目前部分优秀的长跑运动员技术欠合理,严重影响竞技水平的发挥,本文从长跑技术的发展历程、生物力学原理及其发展趋势,探讨我国长跑运动员技术的努力方向,为今后的奥运会中国再次实现该项目的辉煌提供建议。
一、长跑技术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在长跑技术方面,有众多国内外研究成果和最新动态。如关于中长跑动力方面的研究,谢永文等在研究中认为:跑的动力是蹬地反作用力的水平分量,影响蹬地反作用力的因素包括:摆动腿、摆动臂的摆动速度和幅度,伸髋、屈髋的幅度,前蹬的距离,后蹬角的大小等。[1]这一方面说明,在中长跑中,促使人体向前水平移动的动力仍然是蹬地反作用力的水平分力;另一方面也说明,下肢、上肢和髋等关节的技术动作对中长跑技术动作效果有重要影响。
在关于中长跑中一个单步周期划分的研究中,张保罗、田麦久等提出把单腿动作周期划分为缓冲、后蹬、前摆、下压4个阶段。[2]邓霞萍提出以动作的任务,运动时肌肉用力的工作情况为依据,在一个复步经历两个支撑时期和两个腾空时期,就单腿动作应划分为6个阶段,即着地缓冲、伸蹬、折叠前摆与前摆带髋、下压伸膝和后划扒地。[3]崔喜灿提出,以身体重心与环节重心及身体支撑点的位置关系为依据,把一个周期中的两个方向上的单腿动作过程划分为折叠后摆、前摆、下压着地缓冲、后蹬4个阶段。这既反应了单腿动作周期阶段的任务和肌肉的用力特点,又体现出两腿的动作协调配合时周期动作的对应性及动作过程的同步性和反方向性的特征。[4]由此可知,不少学者都重视跑的周期划分在跑的技术研究中的作用。正是这些对跑的技术动作周期划分的研究,使我们对中长跑的细节技术动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而使我们能够更科学的指导中长跑的技术教学和训练。
二、世界长跑技术的演变
1、跳跃跑技术
2、小步高频跑技术
3、大步幅跑技术
4、组合跑技术
综上所述,长跑技术的演进使长跑技术更加完善,运动员在跑进中动作轻松自如、蹬伸有力、脚弓富有弹性和全程节奏强,最大限度的将人体的综合技能和身体素质有机的结合起来,转换成维持和提高专项跑速的技术能力。
三、长跑技术演变的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1、追求长跑技术整体性
合理的长跑技术应贯穿在跑的全过程,不能只看运动员开始或途中的某些段落技术是否合理。特别是最后疲劳阶段,更应保持其动作稳定性,否则因动作的技术变形会导致能量的浪费,造成比赛成绩的不理想。在疲劳状态下仍然保持完美的方向发展是现代长跑技术的发展趋势。
2、追求长跑技术的经济性
经济性是以人体最小的能量消耗换取最大的向前运动的效果,延缓运动员持续跑动中疲劳的出现。长跑运动员在运动中人体各环节相互配合的方式、运动各环节之间配合的形式更加协调、自然,不同系统、不同的部位、不同的器官是高度协调配合的。
四、我国优秀运动员长跑技术的分析
1、头部的动作
我国长跑运动员在全程的前半段或更多的时间里,在体力与能力充足的情况下,头部姿势表现较好,但在后程或最后冲刺的阶段,在较疲劳的情况下,很少有人保持头部与上体成一条直线的姿势,均有不同程度的偏差与扭转,造成不必要的能量的消耗,从而影响跑速,导致比赛的失败。
2、肩与两臂的动作
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两臂的摆动不仅能维持平衡并且直接影响后蹬腿和摆动腿前摆的力量、速度和幅度。长跑运动中为了尽可能的长时间保持快速,需要减少运动量和频率来节约能量,臂的摆动应是轻松的。因此,肩部的放松、流畅的扭转和柔和的摆动是长跑技术中肩、臂部的合理动作。
3、摆动腿、后蹬腿的动作
以骨盆的转动带动摆腿动作是比较理想的技术动作。a我国长跑运动员普遍存在摆动腿前摆迟缓,且前摆幅度较小的弊端,既影响了与支撑腿蹬伸动作的配合,又影响了髋部的前移,造成步长偏短,同时摆动腿前摆不足也导致了我国的长跑运动员两大腿的夹角普遍小于国外优秀的选手。
4、髋部动作
前摆与后蹬技术的协调配合是长跑技术的关键,而两腿的蹬摆技术与髋部运动密切,在脚蹬伸的过程中髋部要积极前送,加大身体重心前移的速度,这样既能加大步长,又能增加步频,还能减少身体重心的上下的波动。
五、我国长跑技术努力的方向
从长跑技术的演进可以看出,随着科学的发展,场地器材的应用,长跑技术更加重视动作的协调放松,经济有效的使用能量,取得最大向前运动的效果,这始终是长跑技术发展目的与趋势。根据世界长跑的技术的发展规律与趋势,结合我国长跑运动员技术的不足,提出该项目技术的发展方向:
(1)我国的长跑运动员应加强合理的分配体力,并加强疲劳状态下头部姿势和躯干姿势的训练,保持和发挥后程正确的动作技术,形成长跑技术动作的完整性。
(2)我国的长跑运动员根据个人的特点、速度水平,加强摆臂动作幅度与力度,注意肩部的放松、协调,面部肌肉放松的练习。
总之,加大与国外交流的力度,学习国外优秀运动员的跑动技术,结合我们的实际,找出存在哪些优势和不足,寻求节省化的跑动技术,减少能量的消耗。从而为我国广大中长跑教练员科学的安排中长跑技术训练提供理论依据就显得非常重要,这也将是我国体育科研工作者、教练员以及运动员今后应该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中长跑 技术演变 发展方向
在正式的比赛中,女子3000m 及男、女5000m、10000m、马拉松都属于长跑项目。在长跑的比赛中,运动员既要保持较高的平均速度又保持较长的持续时间,经济、有效的使用能量是致胜的重要因素,所以发展合理的长跑技术是现代长跑竞技的关键。长跑的技术应是经济、实效、协调的统一体,同时应遵循人体的自然姿势、规律及原理。我国目前部分优秀的长跑运动员技术欠合理,严重影响竞技水平的发挥,本文从长跑技术的发展历程、生物力学原理及其发展趋势,探讨我国长跑运动员技术的努力方向,为今后的奥运会中国再次实现该项目的辉煌提供建议。
一、长跑技术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在长跑技术方面,有众多国内外研究成果和最新动态。如关于中长跑动力方面的研究,谢永文等在研究中认为:跑的动力是蹬地反作用力的水平分量,影响蹬地反作用力的因素包括:摆动腿、摆动臂的摆动速度和幅度,伸髋、屈髋的幅度,前蹬的距离,后蹬角的大小等。[1]这一方面说明,在中长跑中,促使人体向前水平移动的动力仍然是蹬地反作用力的水平分力;另一方面也说明,下肢、上肢和髋等关节的技术动作对中长跑技术动作效果有重要影响。
在关于中长跑中一个单步周期划分的研究中,张保罗、田麦久等提出把单腿动作周期划分为缓冲、后蹬、前摆、下压4个阶段。[2]邓霞萍提出以动作的任务,运动时肌肉用力的工作情况为依据,在一个复步经历两个支撑时期和两个腾空时期,就单腿动作应划分为6个阶段,即着地缓冲、伸蹬、折叠前摆与前摆带髋、下压伸膝和后划扒地。[3]崔喜灿提出,以身体重心与环节重心及身体支撑点的位置关系为依据,把一个周期中的两个方向上的单腿动作过程划分为折叠后摆、前摆、下压着地缓冲、后蹬4个阶段。这既反应了单腿动作周期阶段的任务和肌肉的用力特点,又体现出两腿的动作协调配合时周期动作的对应性及动作过程的同步性和反方向性的特征。[4]由此可知,不少学者都重视跑的周期划分在跑的技术研究中的作用。正是这些对跑的技术动作周期划分的研究,使我们对中长跑的细节技术动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而使我们能够更科学的指导中长跑的技术教学和训练。
二、世界长跑技术的演变
1、跳跃跑技术
2、小步高频跑技术
3、大步幅跑技术
4、组合跑技术
综上所述,长跑技术的演进使长跑技术更加完善,运动员在跑进中动作轻松自如、蹬伸有力、脚弓富有弹性和全程节奏强,最大限度的将人体的综合技能和身体素质有机的结合起来,转换成维持和提高专项跑速的技术能力。
三、长跑技术演变的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1、追求长跑技术整体性
合理的长跑技术应贯穿在跑的全过程,不能只看运动员开始或途中的某些段落技术是否合理。特别是最后疲劳阶段,更应保持其动作稳定性,否则因动作的技术变形会导致能量的浪费,造成比赛成绩的不理想。在疲劳状态下仍然保持完美的方向发展是现代长跑技术的发展趋势。
2、追求长跑技术的经济性
经济性是以人体最小的能量消耗换取最大的向前运动的效果,延缓运动员持续跑动中疲劳的出现。长跑运动员在运动中人体各环节相互配合的方式、运动各环节之间配合的形式更加协调、自然,不同系统、不同的部位、不同的器官是高度协调配合的。
四、我国优秀运动员长跑技术的分析
1、头部的动作
我国长跑运动员在全程的前半段或更多的时间里,在体力与能力充足的情况下,头部姿势表现较好,但在后程或最后冲刺的阶段,在较疲劳的情况下,很少有人保持头部与上体成一条直线的姿势,均有不同程度的偏差与扭转,造成不必要的能量的消耗,从而影响跑速,导致比赛的失败。
2、肩与两臂的动作
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两臂的摆动不仅能维持平衡并且直接影响后蹬腿和摆动腿前摆的力量、速度和幅度。长跑运动中为了尽可能的长时间保持快速,需要减少运动量和频率来节约能量,臂的摆动应是轻松的。因此,肩部的放松、流畅的扭转和柔和的摆动是长跑技术中肩、臂部的合理动作。
3、摆动腿、后蹬腿的动作
以骨盆的转动带动摆腿动作是比较理想的技术动作。a我国长跑运动员普遍存在摆动腿前摆迟缓,且前摆幅度较小的弊端,既影响了与支撑腿蹬伸动作的配合,又影响了髋部的前移,造成步长偏短,同时摆动腿前摆不足也导致了我国的长跑运动员两大腿的夹角普遍小于国外优秀的选手。
4、髋部动作
前摆与后蹬技术的协调配合是长跑技术的关键,而两腿的蹬摆技术与髋部运动密切,在脚蹬伸的过程中髋部要积极前送,加大身体重心前移的速度,这样既能加大步长,又能增加步频,还能减少身体重心的上下的波动。
五、我国长跑技术努力的方向
从长跑技术的演进可以看出,随着科学的发展,场地器材的应用,长跑技术更加重视动作的协调放松,经济有效的使用能量,取得最大向前运动的效果,这始终是长跑技术发展目的与趋势。根据世界长跑的技术的发展规律与趋势,结合我国长跑运动员技术的不足,提出该项目技术的发展方向:
(1)我国的长跑运动员应加强合理的分配体力,并加强疲劳状态下头部姿势和躯干姿势的训练,保持和发挥后程正确的动作技术,形成长跑技术动作的完整性。
(2)我国的长跑运动员根据个人的特点、速度水平,加强摆臂动作幅度与力度,注意肩部的放松、协调,面部肌肉放松的练习。
总之,加大与国外交流的力度,学习国外优秀运动员的跑动技术,结合我们的实际,找出存在哪些优势和不足,寻求节省化的跑动技术,减少能量的消耗。从而为我国广大中长跑教练员科学的安排中长跑技术训练提供理论依据就显得非常重要,这也将是我国体育科研工作者、教练员以及运动员今后应该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