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数学教学感悟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zhongli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开始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我一直任教初中数学新课程内容,几年来,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本人一直在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上动脑筋、下功夫,让学生热爱数学、探索数学,进而主动地去钻研、去理解、去想象,使他们在浓厚的兴趣中认识新知,掌握技能.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联系实际生活,增强数学的趣味性
  新教材的特点是贴近生活,与实际联系密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发散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地参与学习,同时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新教材中已有的许多示例正是如此设计的,例如,在学习圆时,让同学们找出教室内或同学衣服上的一些圆形图案,以此引入,这是学生们再熟悉不过的图形了.把它们与圆的知识联系起来,得到一些圆的初步认识,再把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用实际问题引入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学习方式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对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鼓励学生交流,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快乐
  在新课程中,教师是教的主体,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指导者;学生是学的主体,是教学过程中学习任务的承担者,是认识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质疑探索的意识.为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本身具有的逻辑特点,运用直观性、过程性等教学原则唤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素材,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充分实践、探索交流.新教材多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并且给出了“读一读、做一做、想一想、试一试”等诸多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在教学中还可以加入一些“你做得很好、你真棒”等鼓励性的语句,增强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对于那些知识结构恰当、问题难度适中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经过讨论、交流,用“兵教兵”方式学习,既增加趣味性又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经过讨论后,教师一定要给出结论,否则收不到预期的效果.但是,讨论交流要用得恰当,对于那些难度较大,讨论要花费很长时间,最终又得不到定论的问题,就不宜进行讨论.
  三、减少复杂运算,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感受“数学美”
  新教材减少了老教材中那些繁琐复杂而又无实际意义的计算题,对一些复杂数字的计算要求用计算器完成.教学活动中注意避免那些不必要的、枯燥的繁琐运算与论证,对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是有益的.但是对计算器的使用应恰当,否则会造成学生对计算器依赖而不能独立完成作业的后果.其实数学的美是“冷而严肃的美”,它不可能像看小品或做游戏一样让人很直观地感受到,而需要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让学生去理性地体验.然而,一旦学生有了感受数学美的能力,由此而产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将是稳定而持久的.例如,在数系的统一、运算的统一、数与形的统一等内容中挖掘数学的“统一美”,在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和联系实际问题时挖掘数学的“抽象美”,在逻辑推理、运算、“多一毫则长,少一毫则短”的数学讨论中挖掘数学的“严谨美”,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教学中挖掘数学的“奇异美”.只要教师注意挖掘,数学美就无处不在;只要教师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美的能力就会与日俱增.
  四、突出创新意识,让学生在探究中提高能力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今天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新教材中添设了探究性教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专题性与综合性的研讨、探究过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围成什么图形?什么情况下中点四边形会是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可给学生提供探索空间.教学中插入了“镶嵌”活动,要求学生对镶嵌平面图形的研究和实践,了解正多边形对镶嵌平面图形的研究和实践,了解正多边形在镶嵌中所起的作用,并运用多种平面图形进行镶嵌设计,培养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这些探究性活动的添设,充分说明了教材的潜在功能和拓展性,也体现了教材内容上的科学性、思想性和实用性的统一.
  五、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营造总体氛围
  从心理学角度讲,十几岁的青少年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而且在他们成功时,由于心理上得到欣慰和满足,很容易接受别人的引导和鼓励.因此,要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还要注重情感教育.
  教学中教师应多表扬鼓励,让学生树立自信心,鼓励他们走向成功之路.教师应有的放矢地安排教学计划,选择适当方法,将内容分层次地要求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听懂、学会、记牢,使学生经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