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电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既有意突破“三网融合”瓶颈,又要顾及“可管可控”要求
“小网变大网”“全行业全网互联互通”“三网融合”,这些迷人的词汇,已经足以令广电部门兴奋。这正是国家广电总局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ext Generation Broadcasting Network,NGB)的雄心目标。
7月31日,科技部、国家广电总局和上海市政府在上海举行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启动暨上海示范网合作协议签字仪式,标志着NGB计划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按照国家广电总局的计划,到2010年底前,首先在上海完成50万户示范网络建设,之后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建设覆盖全国主要城市的NGB示范网,用十年左右的时间,进一步覆盖3亿用户,使之成为以“三网融合”为基本特征的新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不过,长期以来广电系统市场化程度差、全国有线网一盘散沙、内容面临管控等多个现实难题,将对这一计划构成考验。
广电的“最后机遇”
按照国家广电总局对NGB的定义,这是以有线电视数字化和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为基础,以“高性能宽带信息网(3TNet)”核心技术为支撑构建的“三网融合”、有线无线相结合、全程全网的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
3TNet的含义,是指T比特路由、T比特交换和T比特传输的高性能宽带信息网(1T比特相当于1000G比特或100万兆比特,目前一般家庭使用的宽带传输速度为1兆-2兆比特)。3TNet技术来自NGB的前身,即国家“863”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国家高性能宽带信息网”。
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的规划,NGB的核心传输带宽将超过每秒1T比特,保证每户接入带宽超过每秒60兆比特,比现有用户平均上网速度快近百倍。对于用户而言,这样的速度意味着可以获得丰富的互动服务。
NGB的首期建设目标,是在一年的时间内发展1000万NGB示范网用户。上海作为首先进行示范的地区,将在2010年底前完成50万户示范网络建设,开展基于NGB的交互式高清电视、医疗、教育等服务应用,并探索更多创新业务和服务模式。
在传统广电业务盈利逐渐饱和情况下,NGB被视为一次重要的机遇。中广有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向军认为,这也可能是最后一次机遇。
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的部署,不仅要做好NGB网络,还要靠足够大的产业链,将拉动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振兴,带动每年千亿级文化娱乐以及现代服务业。
这个计划获得了科技部的技术支持。2008年12月,科技部、国家广电总局共同签署的《国家高性能宽带信息网暨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自主创新合作协议书》,NGB建网规划投资1000亿元,主要用于用户机顶盒的互动升级改造,目标是10年内,改造2亿有线电视网用户。
对这一投资计划谁来出资的问题,目前未有明确说法。上海50万户规模示范网建设中,初定为东方有线和上海市政府各出一半资金。按照每户1000元的改造费用的估算,这部分用户涉及资金5亿元(不包括机顶盒费用),而上海总计用户规模高达500万户。
上海宽带技术及应用工程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陆肖元估计,分摊到每个用户的安装成本大约是1000元。他表示,这个费用必须由运营商承担。
在广电总局与科技部高调推进NGB的整个过程中,工信部一直没有明确表态。
一位广电内部人士分析,工信部有信产部的影子,主要领导对于电信比较关注,广电可以说是行业对手。科技部则在两者间比较中立,不见得就偏爱广电,只是因为广电的网络带宽比较宽,有闲暇的资源做3TNet的应用试验,电信企业拿出一块资源做不赚钱的实验,积极性不是特别高。
由于政策限制,广电目前开展宽带业务因拿不到许可证,很多都是通过与各地的网通、电信等电信运营商合作的方式来借用宽带出口。
一位设备厂商人士称,这样的模式下,广电是一个宽带批发商的角色。即便是在2008年初,鼓励两者双向进入的国务院“1号文”生效后,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的发放还在工信部,广电运营商需提出申请并注册成立单独的宽带公司,而申请周期有时长达一两年。
谁的“三网融合”
按照广电设想,下一代广电网络的建成,将形成广电与三大电信运营商分庭抗礼的格局。
但在7月31日的一场专家研讨会上,3TNet总体组副组长、北京大学教授李红滨表示,以电视机为核心的网络与计算机网络的用户、环境都不同,因此,NGB仍然应专注于全中国4亿电视用户,并应从现有5000万机顶盒用户的改造开始。
能够将这5000万用户“单向变双向、窄带变宽带”,对NGB来说已是巨大的成功。接近NGB项目的一位专家对《财经》记者表示,广电网络的竞争力完全可能“让三大运营商只剩下移动”。
华数副总裁赵志峰对《财经》记者说,广电网进化到NGB后,理论上确实可以全覆盖电信的所有业务,但是通信网所要求的99.99999%的质量是广电网无论如何也达不到的,因为要达到这种程度需要极大的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
在他看来,在广电推出大量普惠制的互动、点播内容后,一直由电信主导的IPTV必然面临尴尬的命运。“IPTV本身就是一个电信与广电无法合作的产物,而在两者合作的情况下,可以一起做很多事,比如广电和中国移动的TD+CMMB的模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现在和谐共赢是主旋律。”
电信领域的IPTV移动终端,应用中依然存在管制、传输速率低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电信业依然对此束手无策,上演“利益争夺战”只是时间问题。不过,电信运营商内部人士则认为,还处于规划和起步阶段的NGB尚不足以分割IPTV业务。电信运营商可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差,发展宽带业务,聚集客户,提高用户忠诚度。
广电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信息所所长姚永晖对《财经》记者说,在双向、数字化改造后,广电网基本上具备了覆盖电信业务的能力,但是并不是说“冲击”电信的市场。
“宽带网是必由之路。在这个基础上,广电网和电信网在物理特性上没大区别,而传输的主要业务类型不一样,广电是视频节目,电信是话音为主。相当于在相同的载体上做不同的业务。”他说。
复旦大学计算机系教授薛向阳说,出口带宽被电信控制,内容被广电控制,这一国家政策形成的壁垒不会变。国家鼓励双方的双向进入,在他看来只是一个商务模式,并未打破两者之间的政策壁垒。
电信运营商内部,由于各自不同的特性,并非都对广电采取对立姿态。用浙江广电局一位内部人士的话说,广电的最大竞争对手是中国电信,因为对方是广电最直接的用户争夺者,而广电和没有固网的中国移动其实是互补的。
“我们查电信的IPTV就很难,他们管广电就很容易,断掉网络出口就可以了,跟电信有点你死我活的感觉。但是广电和移动的合作就非常愉快,电信运营商中广电也有同盟者。”上述浙江广电局人士告诉《财经》记者。
在江苏、浙江、福建以及上海的嘉定等地,中国移动开始与广电网合作,推出了手机话费捆绑“有线通”的产品。
可管可控
对于广电的NGB计划,并不乏批评者。“广电业今天再走建自己专网的路是行不通的。”在广电总局与科技部达成协议之后不久,中科院声学所研究员侯自强就发表博客,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侯自强对《财经》记者表示,他的这种观点绝不是在为电信说话,而是这种建设专网来发展媒介传输分发网络的做法,是不符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联动融合的发展趋势的。
他认为,在目前网络新媒体逐步与传统媒体联动、融合的大趋势下,以用户自由表达、上传内容为特点的网络新媒体,必然运行在公共互联网上,而不会运行在运营商的专网上。
在国家广电总局制定的规划中,小网变大网、全行业互联的广播模式,其互动仅限于用户可以在系统所提供的内容中做出选择,而对于传输在NGB上的内容,广电总局强调是可管、可控、可信的。
从广电人士的角度看,即便是在未来媒体多元化的趋势下,广电网作为传播权威声音的主业并未改变。
“电信主要是解决通信问题的,为广大老百姓进行传递服务的,而为政府传送权威信息是广电的首要任务,权威性不能动摇,所以就必须对网络体制提出可管、可控、可信的要求。互联网本身的目标就是开放的、自由的,谁都可以发布信息,但如果到NGB上还可以这么干,那就不叫NGB了。”陆肖光对此回应说。
一位浙江广电局技术负责人对《财经》表示,可管、可控跟政府意图有关,广电毕竟还是为国家的大政策服务,这种特点对于广电争取国家支持也是有好处的。他介绍说,广电网络进入交互后,也一定是融合的,也允许上传,但并不会像互联网那样不知道是从哪里上传的。
SMG副总裁张大钟对《财经》记者表示,下一代的广电网终端基于电视机,这意味着在电视机终端上可管、可控、可信。
“在这个基础上,要绝对防止任何可能出现的‘灰色地带’内容。”张大钟说,“其本质就是管控,是专用网络,(相对原来高度管控)现在的可管、可控已经是极大的开放了。”■
“小网变大网”“全行业全网互联互通”“三网融合”,这些迷人的词汇,已经足以令广电部门兴奋。这正是国家广电总局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ext Generation Broadcasting Network,NGB)的雄心目标。
7月31日,科技部、国家广电总局和上海市政府在上海举行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启动暨上海示范网合作协议签字仪式,标志着NGB计划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按照国家广电总局的计划,到2010年底前,首先在上海完成50万户示范网络建设,之后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建设覆盖全国主要城市的NGB示范网,用十年左右的时间,进一步覆盖3亿用户,使之成为以“三网融合”为基本特征的新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不过,长期以来广电系统市场化程度差、全国有线网一盘散沙、内容面临管控等多个现实难题,将对这一计划构成考验。
广电的“最后机遇”
按照国家广电总局对NGB的定义,这是以有线电视数字化和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为基础,以“高性能宽带信息网(3TNet)”核心技术为支撑构建的“三网融合”、有线无线相结合、全程全网的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
3TNet的含义,是指T比特路由、T比特交换和T比特传输的高性能宽带信息网(1T比特相当于1000G比特或100万兆比特,目前一般家庭使用的宽带传输速度为1兆-2兆比特)。3TNet技术来自NGB的前身,即国家“863”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国家高性能宽带信息网”。
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的规划,NGB的核心传输带宽将超过每秒1T比特,保证每户接入带宽超过每秒60兆比特,比现有用户平均上网速度快近百倍。对于用户而言,这样的速度意味着可以获得丰富的互动服务。
NGB的首期建设目标,是在一年的时间内发展1000万NGB示范网用户。上海作为首先进行示范的地区,将在2010年底前完成50万户示范网络建设,开展基于NGB的交互式高清电视、医疗、教育等服务应用,并探索更多创新业务和服务模式。
在传统广电业务盈利逐渐饱和情况下,NGB被视为一次重要的机遇。中广有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向军认为,这也可能是最后一次机遇。
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的部署,不仅要做好NGB网络,还要靠足够大的产业链,将拉动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振兴,带动每年千亿级文化娱乐以及现代服务业。
这个计划获得了科技部的技术支持。2008年12月,科技部、国家广电总局共同签署的《国家高性能宽带信息网暨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自主创新合作协议书》,NGB建网规划投资1000亿元,主要用于用户机顶盒的互动升级改造,目标是10年内,改造2亿有线电视网用户。
对这一投资计划谁来出资的问题,目前未有明确说法。上海50万户规模示范网建设中,初定为东方有线和上海市政府各出一半资金。按照每户1000元的改造费用的估算,这部分用户涉及资金5亿元(不包括机顶盒费用),而上海总计用户规模高达500万户。
上海宽带技术及应用工程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陆肖元估计,分摊到每个用户的安装成本大约是1000元。他表示,这个费用必须由运营商承担。
在广电总局与科技部高调推进NGB的整个过程中,工信部一直没有明确表态。
一位广电内部人士分析,工信部有信产部的影子,主要领导对于电信比较关注,广电可以说是行业对手。科技部则在两者间比较中立,不见得就偏爱广电,只是因为广电的网络带宽比较宽,有闲暇的资源做3TNet的应用试验,电信企业拿出一块资源做不赚钱的实验,积极性不是特别高。
由于政策限制,广电目前开展宽带业务因拿不到许可证,很多都是通过与各地的网通、电信等电信运营商合作的方式来借用宽带出口。
一位设备厂商人士称,这样的模式下,广电是一个宽带批发商的角色。即便是在2008年初,鼓励两者双向进入的国务院“1号文”生效后,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的发放还在工信部,广电运营商需提出申请并注册成立单独的宽带公司,而申请周期有时长达一两年。
谁的“三网融合”
按照广电设想,下一代广电网络的建成,将形成广电与三大电信运营商分庭抗礼的格局。
但在7月31日的一场专家研讨会上,3TNet总体组副组长、北京大学教授李红滨表示,以电视机为核心的网络与计算机网络的用户、环境都不同,因此,NGB仍然应专注于全中国4亿电视用户,并应从现有5000万机顶盒用户的改造开始。
能够将这5000万用户“单向变双向、窄带变宽带”,对NGB来说已是巨大的成功。接近NGB项目的一位专家对《财经》记者表示,广电网络的竞争力完全可能“让三大运营商只剩下移动”。
华数副总裁赵志峰对《财经》记者说,广电网进化到NGB后,理论上确实可以全覆盖电信的所有业务,但是通信网所要求的99.99999%的质量是广电网无论如何也达不到的,因为要达到这种程度需要极大的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
在他看来,在广电推出大量普惠制的互动、点播内容后,一直由电信主导的IPTV必然面临尴尬的命运。“IPTV本身就是一个电信与广电无法合作的产物,而在两者合作的情况下,可以一起做很多事,比如广电和中国移动的TD+CMMB的模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现在和谐共赢是主旋律。”
电信领域的IPTV移动终端,应用中依然存在管制、传输速率低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电信业依然对此束手无策,上演“利益争夺战”只是时间问题。不过,电信运营商内部人士则认为,还处于规划和起步阶段的NGB尚不足以分割IPTV业务。电信运营商可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差,发展宽带业务,聚集客户,提高用户忠诚度。
广电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信息所所长姚永晖对《财经》记者说,在双向、数字化改造后,广电网基本上具备了覆盖电信业务的能力,但是并不是说“冲击”电信的市场。
“宽带网是必由之路。在这个基础上,广电网和电信网在物理特性上没大区别,而传输的主要业务类型不一样,广电是视频节目,电信是话音为主。相当于在相同的载体上做不同的业务。”他说。
复旦大学计算机系教授薛向阳说,出口带宽被电信控制,内容被广电控制,这一国家政策形成的壁垒不会变。国家鼓励双方的双向进入,在他看来只是一个商务模式,并未打破两者之间的政策壁垒。
电信运营商内部,由于各自不同的特性,并非都对广电采取对立姿态。用浙江广电局一位内部人士的话说,广电的最大竞争对手是中国电信,因为对方是广电最直接的用户争夺者,而广电和没有固网的中国移动其实是互补的。
“我们查电信的IPTV就很难,他们管广电就很容易,断掉网络出口就可以了,跟电信有点你死我活的感觉。但是广电和移动的合作就非常愉快,电信运营商中广电也有同盟者。”上述浙江广电局人士告诉《财经》记者。
在江苏、浙江、福建以及上海的嘉定等地,中国移动开始与广电网合作,推出了手机话费捆绑“有线通”的产品。
可管可控
对于广电的NGB计划,并不乏批评者。“广电业今天再走建自己专网的路是行不通的。”在广电总局与科技部达成协议之后不久,中科院声学所研究员侯自强就发表博客,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侯自强对《财经》记者表示,他的这种观点绝不是在为电信说话,而是这种建设专网来发展媒介传输分发网络的做法,是不符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联动融合的发展趋势的。
他认为,在目前网络新媒体逐步与传统媒体联动、融合的大趋势下,以用户自由表达、上传内容为特点的网络新媒体,必然运行在公共互联网上,而不会运行在运营商的专网上。
在国家广电总局制定的规划中,小网变大网、全行业互联的广播模式,其互动仅限于用户可以在系统所提供的内容中做出选择,而对于传输在NGB上的内容,广电总局强调是可管、可控、可信的。
从广电人士的角度看,即便是在未来媒体多元化的趋势下,广电网作为传播权威声音的主业并未改变。
“电信主要是解决通信问题的,为广大老百姓进行传递服务的,而为政府传送权威信息是广电的首要任务,权威性不能动摇,所以就必须对网络体制提出可管、可控、可信的要求。互联网本身的目标就是开放的、自由的,谁都可以发布信息,但如果到NGB上还可以这么干,那就不叫NGB了。”陆肖光对此回应说。
一位浙江广电局技术负责人对《财经》表示,可管、可控跟政府意图有关,广电毕竟还是为国家的大政策服务,这种特点对于广电争取国家支持也是有好处的。他介绍说,广电网络进入交互后,也一定是融合的,也允许上传,但并不会像互联网那样不知道是从哪里上传的。
SMG副总裁张大钟对《财经》记者表示,下一代的广电网终端基于电视机,这意味着在电视机终端上可管、可控、可信。
“在这个基础上,要绝对防止任何可能出现的‘灰色地带’内容。”张大钟说,“其本质就是管控,是专用网络,(相对原来高度管控)现在的可管、可控已经是极大的开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