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学主义”:一种跨文化研究的新选择

来源 :学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wfml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世纪后叶至21世纪,中西方文化人的观点不断在两个极端之间徘徊,要么将中国文化捧到天上,要么将其踩在脚下。对于历史悠久的中国学术及其在西方的对应学科——汉学,亦怀有同样矛盾的情感。一方盲目崇信汉学的效力和价值,热情效法;另一方则应用萨义德的"东方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理论,慷慨激昂地批评"汉学"是殖民主义的话语。中西双向的误读并非仅仅源于信息不灵、偏见歧视和政治干预等显而易见的原因,更是源于一种有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的深层逻辑,而这种逻辑业已演化成了一种文化无意识。这种文化无意识已构成了一种涵盖广泛的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汉学主义"。研究"汉学主义"是知识生产的研究而非知识的研究,首要关注的是中西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其次关注非西方世界包括中国自身在生产中国知识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在"东方主义"和"后殖民主义"之外提供一种理论选择,为跨文化研究开辟新的领域。
其他文献
2014年,沂源县水保局为突出水保工程特色,提升工程档次,打造亮点工程,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工程技术人员精心设计、制作了一批具有鲜明水保特色的工程标志砖,分别镶嵌于各项目区新建
<正>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关民办教育法律和宏观政策的基本取向,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都对此进行了强调。《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之际,修
为实现对京津冀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动态综合评价,文章从技术创新投入、技术创新产出和技术创新环境三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TOPSIS灰色关联投影法计算灰色关联
不论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要提升其竞争力并成功走出去,还是经济新常态中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实现产业结构升级,都需要企业成功地对其组织文化进行管理。本文首先通过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