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人文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语文研究性学习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本文从几个方面出发,就如何实施高中语文的研究性学习展开探讨。
关键词: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内容;意义;人文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1-0115-04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在我国的不断深化,研究性学习愈来愈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指出: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通过引导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将所要学习的内容联系实际,加深他们对科技、社会、文化的领悟,通过实践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所得到的经验和之前所积累的知识解答所遇到的种种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崇高的人文情怀、严谨的科学态度。在人文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语文研究性学习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广泛推行也迫在眉睫。
一、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高中阶段是学生接受信息最快、增长知识最好的时段,所以在此期间推行语文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必定会加快学生对知识的更深入的了解。语文学科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对语文课文的了解开始,结合课文的核心将课程的学习联系社会生活中的有关实际情况来确定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专题,通过以自主性、探究性、互动性的学习为基础所形成的一种新型学习模式。这种模型为学生构建了一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它以教材中的文学资料为核心,通过对其中内容的归类、整理、研究,从而对文章中所要表达的中心进行理解、阐述。信息化的加快使得我们能够通过多渠道获取知识,老师的传授和之前的经验使得我们能将所学的知识加以整合并且应用于实践,如此一来研究性学习的作用便得到充分的发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应当注重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方法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展开课题研究,把课题研究中的探究式学习与课题式研究学习相结合,从而形成日常课程研究性学习的模式。
二、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
通过对高中各个年级的研究性学习观察,我们不难发现,要想使得研究性学习富有成效,就必须让学生展开想象力,激发他们的灵感,不断提高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兴趣,最终锻炼出他们对事物的创新、改造能力。下面对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我们做几点简略分析:
(一)创造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环境
尤其针对高中低年级的学生,首先应加强他们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认识,可以通过定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讲座对学生加以引导、介绍,使得研究性学习这种科学的学习理念在学生心中有个明确的概念,同时也为研究性学习打下一个较好的发展基础。较高年级应注重培养他们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以及培养他们分析、评价作品的能力。
(二)对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前期规划
其中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确立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方向,比如可以确定为:对课本的研究型学习;对高中各个年级的研究性学习;对语文学法的研究性学习;对课外活动的研究性学习;对语文课文以外的研究性学习,等等。例如,对课本的研究性学习,我们可将其细分为对单元的研究性学习,也就是对整个单元中需要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几个方面做分析,如:第一,对第一单元课文《哈姆雷特》所做的研究性分析,文中王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句话究竟是对父亲的冤死、母亲的背叛感到痛苦,还是对即使复仇成功也没什么意义而发出的感伤,又或者是对自己前途命运的思量?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观点。也有人指出哈姆雷特的剧情太过牵强,怎么可能所有的人都死了?对此,我们可以就“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一说法进行探讨性研究。第二,对课文中情节、环境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进行研究性学习。如课文《雷雨》第四幕中,为衬托压抑的气氛,将主题环境布置在阴霾之中,如文中所述:开幕时,周朴园一人坐在沙发上,读文件;旁边燃着一个立灯,四周是黑暗的。外面还隐隐滚着雷声,雨声淅沥可闻……这样一个环境不仅从侧面描绘出了周朴园这个人的内心,也为即将发生的重大事件做了铺垫。因此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使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学会应用。
(三)对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及问题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创造性地研究文章的内涵,整体把握文章的文化内涵。为对全文有所了解,首先应通读全文。学生应在课前研读,老师应在课前准备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资料供学生参考。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阅读,把握文章大意,列出不懂的地方。其次,将有质疑的问题进行自由讨论,共同研究,要让学生明白在看待问题上,答案并不是唯一的,理解才是本质。第三,要确定一个课题进行定向研究,为此学生可以就自己对文学作品的感悟或想了解的未知事物进行归纳、选择,然后通过集体讨论得到结果。最后,作出课题报告。通常这一部分可以是集体也可以是个人报告。通过后期发表、反馈,形成良好的研究性学习过程。
在研究性学习推行过程中,我们也会发现不少问题。诸如,这种学习方式鉴于老师或其他原因使得其适用性很小;这种学习方法并不适用当下的考试制度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都使得这种改革式的学习方法受到一定的限制。
三、实施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语文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育的过程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形成的过程。将研究性学习导入高中语文教育中,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围绕研究主题主动收集、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通过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学生学会利用不同途径获取有用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在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学生逐步了解了语文知识对于认识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关注到了人类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通过研究性学习实践,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欲望。
结束语: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它凸显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研究与探索能力。它将老师角色由讲授转变为引导,将学生角色由接收信息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才智,这对促进全民素质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内容;意义;人文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1-0115-04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在我国的不断深化,研究性学习愈来愈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指出: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通过引导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将所要学习的内容联系实际,加深他们对科技、社会、文化的领悟,通过实践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所得到的经验和之前所积累的知识解答所遇到的种种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崇高的人文情怀、严谨的科学态度。在人文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语文研究性学习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广泛推行也迫在眉睫。
一、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高中阶段是学生接受信息最快、增长知识最好的时段,所以在此期间推行语文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必定会加快学生对知识的更深入的了解。语文学科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对语文课文的了解开始,结合课文的核心将课程的学习联系社会生活中的有关实际情况来确定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专题,通过以自主性、探究性、互动性的学习为基础所形成的一种新型学习模式。这种模型为学生构建了一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它以教材中的文学资料为核心,通过对其中内容的归类、整理、研究,从而对文章中所要表达的中心进行理解、阐述。信息化的加快使得我们能够通过多渠道获取知识,老师的传授和之前的经验使得我们能将所学的知识加以整合并且应用于实践,如此一来研究性学习的作用便得到充分的发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应当注重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方法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展开课题研究,把课题研究中的探究式学习与课题式研究学习相结合,从而形成日常课程研究性学习的模式。
二、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
通过对高中各个年级的研究性学习观察,我们不难发现,要想使得研究性学习富有成效,就必须让学生展开想象力,激发他们的灵感,不断提高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兴趣,最终锻炼出他们对事物的创新、改造能力。下面对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我们做几点简略分析:
(一)创造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环境
尤其针对高中低年级的学生,首先应加强他们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认识,可以通过定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讲座对学生加以引导、介绍,使得研究性学习这种科学的学习理念在学生心中有个明确的概念,同时也为研究性学习打下一个较好的发展基础。较高年级应注重培养他们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以及培养他们分析、评价作品的能力。
(二)对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前期规划
其中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确立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方向,比如可以确定为:对课本的研究型学习;对高中各个年级的研究性学习;对语文学法的研究性学习;对课外活动的研究性学习;对语文课文以外的研究性学习,等等。例如,对课本的研究性学习,我们可将其细分为对单元的研究性学习,也就是对整个单元中需要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几个方面做分析,如:第一,对第一单元课文《哈姆雷特》所做的研究性分析,文中王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句话究竟是对父亲的冤死、母亲的背叛感到痛苦,还是对即使复仇成功也没什么意义而发出的感伤,又或者是对自己前途命运的思量?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观点。也有人指出哈姆雷特的剧情太过牵强,怎么可能所有的人都死了?对此,我们可以就“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一说法进行探讨性研究。第二,对课文中情节、环境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进行研究性学习。如课文《雷雨》第四幕中,为衬托压抑的气氛,将主题环境布置在阴霾之中,如文中所述:开幕时,周朴园一人坐在沙发上,读文件;旁边燃着一个立灯,四周是黑暗的。外面还隐隐滚着雷声,雨声淅沥可闻……这样一个环境不仅从侧面描绘出了周朴园这个人的内心,也为即将发生的重大事件做了铺垫。因此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使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学会应用。
(三)对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及问题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创造性地研究文章的内涵,整体把握文章的文化内涵。为对全文有所了解,首先应通读全文。学生应在课前研读,老师应在课前准备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资料供学生参考。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阅读,把握文章大意,列出不懂的地方。其次,将有质疑的问题进行自由讨论,共同研究,要让学生明白在看待问题上,答案并不是唯一的,理解才是本质。第三,要确定一个课题进行定向研究,为此学生可以就自己对文学作品的感悟或想了解的未知事物进行归纳、选择,然后通过集体讨论得到结果。最后,作出课题报告。通常这一部分可以是集体也可以是个人报告。通过后期发表、反馈,形成良好的研究性学习过程。
在研究性学习推行过程中,我们也会发现不少问题。诸如,这种学习方式鉴于老师或其他原因使得其适用性很小;这种学习方法并不适用当下的考试制度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都使得这种改革式的学习方法受到一定的限制。
三、实施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语文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育的过程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形成的过程。将研究性学习导入高中语文教育中,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围绕研究主题主动收集、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通过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学生学会利用不同途径获取有用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在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学生逐步了解了语文知识对于认识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关注到了人类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通过研究性学习实践,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欲望。
结束语: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它凸显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研究与探索能力。它将老师角色由讲授转变为引导,将学生角色由接收信息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才智,这对促进全民素质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