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栋 纸页游龙

来源 :安邸AD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3432125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晓栋和龙鳞装的故事,缘起于十多年前书籍设计大师吕敬人先生的一期讲座。老师吕先生对他说:“做书可以完成你所有的艺术梦想,使你思想充实,给你无限可能,但当然……它不会带来多么丰富的财富。”创作13年,张晓栋已经成为龙鳞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但一共也只做了七八部书。于是,每次与老师见面汇报近况,吕先生总不免发问:“有没有饭吃?”从世俗角度看,张晓栋觉得自己挺幸运。山穷水尽时,总有转机,这是做书之人的福气。
  在张晓栋的工作室里可以看到两个玻璃瓶,宣纸碎片连同上面的图画文字被浸泡在水中。已经有几年时间了,瓶中之物依然完整,这是张晓栋在测试材料和墨的持久性。在他眼中,美到极致的艺术背后往往是严谨的过程,是精细、精确,充满数字的存在。陈列在工作室一层的《三十二篆金刚经》是他的第一部龙鳞装书籍作品。用书拨翻动页面(或称之为“龙鳞”更加贴切),鳞次相错鳞口上的图案也发生波动:前一页的图案消去,后一页图案显现。这依靠的其实是217张页子相互黏结时的“零误差”,在总长73.4厘米的书页间,“0.01毫米的误差集合在一起也会造成明显缺陷。”时至今日,张晓栋仍然没有网站、微博和公众号。在日复一日和页子的互动中,对“零误差”的追求已经成为记忆。他想,如果做不到足够好,宁愿先没有吧。
  但在另一层面,龙鳞装又是极为自由的。初次检索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龙鳞装卷轴《刊谬补缺切韵》时,张晓栋就发觉“它不是一个很老的东西,蛮现代的,甚至有一些未来感。”后来张晓栋带自己的作品《千页》系列去布达拉宫展出时,因为气候差异,作品的页子都向上飞翘。这本是一个保管艺术品时出现的“错误”,但路过的人看到都自然而然地轻轻伸手拂过页子。张晓栋发现,一些画面在这个过程中出现又消散,转瞬变幻。龙鳞装藏在深处的“未来感”终于从纸间逃逸而出,使用剪刀在鳞口游走,给予作品雕塑感和光影层次的“干页”随后成为张晓栋艺术创作中最为重要的形式。
  2019年,张晓栋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个展主题确定为《涟漪》(Waves)。在他看来,作品本身的价值和能量就是你创作它的过程。在可以容纳万物的书与页间,事实上创作者是在将自己的“波”压缩进作品,而无数“波”组成的就是一件艺术品最重要的密码。观众凝视作品,解码的行为随即发生。在威尼斯,张晓栋见到了一位藏家。“她的眼睛从来没离开过那件作品,后来她想请我给她讲一讲,我说,你对它的感受比我讲述的更重要,我发现你已经看了它很久了。”张晓栋曾在采访里表达:我们看到的所有平面都是空间的压缩,书与纸张间,可以推出一个2.5维的空间——一张纸纵横延伸,文字在书中游走、排列、组合,形成内容、故事和观点。书籍的结构无比有趣,既有物理的空间性,又是文字可变可延伸的“建筑”。在这种读者得以诗意栖居的“建筑”中,打通干页,就打通了这些世界。
  在观者眼中,张晓栋的创作安静而重复——身处被书本包围的工作室阁楼,手持理发师用的剪刀,一会儿走近看,一会儿移远看,一刀一刀,宣纸屑无声掉落。但事实上,构筑天地的进程正在艺术家的个人世界里发生。起初,齐整排布的页子一片混沌,艺术家做的,是在混沌的状态中发现想拿出来的东西。当龙鳞装走向“干页”,演化为个人表达,精确和致密之间的空隙便很可观。“只要没把页子剪没,就可以不停修改,很多事物都隐藏在狭小的东西中,你不经意发现规律,就像发现一个小秘密,这比技巧更重要”,张晓栋说。
  “给你个光。”在介绍正在创作的作品《无尘》系列前,他随口说道。光却切实成了开启页子空间的钥匙。站在银色锡纸材料的作品前,张晓栋手持灯光上下滑动,页片轮廓与光影交互,肉眼所见立刻产生了动态变化。不直白的观看体验正是张晓栋作品的有趣之处。当一件事物不那么轻易被看到,人们所得到的感动、惊喜总会更大,这同样作用于龙鳞装书籍的阅读。“我们很努力地活着,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满足我们的眼耳鼻舌身和感受需要。阅读因看发起,随后是触摸,油墨与纸张满足嗅觉,内容或许会刺激味蕾,人的心情就在阅读中起落。”阅读丰富的是人类的感官体验,而张晓栋想做的,是令这些体验更加丰盈饱满。接下来,他的大部分精力将用来筹备新作品《书,知道>。“我们不知道的东西,书知道;我们知道的东西,书也知道”,张晓栋解读。他想把《诗经》《道德经》《论语》等几十部中国经典拿到当代来表现。无惧时间,这些书籍凭借内容,在未来也会是经典,但经过了当下,张晓栋希望自己能为他们标注当下的印迹和思考方式。以《道德经》为例,“什么是最靠近道德经的状态,是自然的状态;什么是人最自然的状态,是孩子们在山野之间,感受阳光山川的时候。”张晓栋说。所以,将来他打算和孩子们一起到山野里去挥洒色彩,以接近“道”的方式去完成这部作品。


1.艺术家张晓栋在他的工作室后面的木框里是他随手用包装纸制作的“小装置”。


2.千页的制作过程安静而自我随着宣纸碎纷纷落下艺术家所造的“2.5维”世界也逐渐显现。


3.工作室一角墙面上悬挂着作品《无尘》随光线的变化千页会产生不同的观看感受。


4.张晓栋将经折装和龍鳞装两种中国传统装帧形式相结合创立了全新书籍装帧形态“经龙装”。他用四年时间制出经龙装作品《红楼梦》重现了清代画家孙温笔下的《红楼梦》图景。


作品《不可见的仙山》静靠在工作室书架前走近观看可以“触摸”到些许艺术家的个人哲学。
其他文献
在经典与现代、实用与艺术多元美感的连接中,建筑师隈研吾与「上下」殊途同归。在近日开幕的「上下」北京国贸商城精品店里,隈研吾设计团队将“光”这个永恒的主题用通透的玻璃砖、浅色调的橡木及不锈钢诠释出来。于简洁流畅的空间里,那一方格子间,摆放的不仅仅是家具、饰品、服装,而是与空间相互成就的艺术品。在繁华都市的中心,这里足以让人流连肘捕捉到设计的那一缕光辉。1.為了不让玻璃砖的柱子变粗且尽可能隐藏五金节点
期刊
到了短信阶段,有三种程度的兴趣指标:  低度兴趣:你问什么,她答什么。  你:“做什么呢?”  她:“在上课。”  中度兴趣:她跟你分享自己的心情。  你:“做什么呢?”  她:“在上课,困死了。”  高度兴趣:她还想知道你的状况。  你:“做什么呢?”  她:“在上课,困死了,你呢?”  接下来说约会阶段。  愿意陪着你是件好事。有车的朋友可以做这样一个测试:路过某个地方时,告诉她你要下车办点儿
期刊
比基尼时间,男人很开心,比穿戴比基尼的女人还开心。  时装编辑每到此时,总会借来各品牌的比基尼拍片。挂脖式、贝壳式、文胸式……看着这些比基尼,我十分好奇它们背后的设计师是男还是女。布料越来越少,越来越需要大罩杯才能撑起來,这让诸多C杯的女人感觉忐忑。有时我会想,这是比基尼的流行趋势,还是男人们伺机成全感观愉悦?  我也颇享受看美女们穿比基尼,只是必须承认,在审美上,男女大不同。就说摄影师吧,合作的
期刊
对待情爱这件事,女人总有超乎寻常的想象力。  一男一女并肩走来,她会想:他们看起来是很般配的一对。其实,那对男女不过是早上刚刚认识的同事。又有一男一女并肩走来,她会想:他们交往到哪一步了?其实,那对男女不过是泛泛之交。再有一男一女并肩走过来,她还会想:他们是夫妻,还是情人?其实都不是,那对男女是表兄妹。女人的心思永远在情爱二字上打转。  女人的早熟多是从自作多情开始的。学生时代,同桌的男生与她分享
期刊
梁绍基,当代艺术家。1945年出生于上海,现工作和生活于浙江天台。1986年~1989年在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师从万曼研究软雕塑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进行养蚕艺术实验。30余年来他潜心在艺术与生物学装置与雕塑新媒体,行为的临界点上进行探索,创造了以蚕的生命历程为媒介以与自然互动为特征。以时间和生命为核心的作品并在全球各地的重要机构举办过个展。空间里放着梁绍基为最新个展创作的大型装置《沉链
期刊
书写,对中国人来说,是极具情感的词汇。  本期专辑,我们谈到的书写,并非狭义的写字、做书,而是将它放在一个创意的场域里,看新时代的创意人  如何用智慧著书、制书、藏书,用什么样的书写工具,用怎样艺术的印制方式,去刻画我们的精神世界。种“书写”是诗意的,是带着建筑美感的。  几千年来,我们的先民我们甲骨、竹简、毛笔、造纸术、印刷术……一系列植根于DNA的文明书写密码,而来到数码时代,电子阅读势不可挡
期刊
至11·30陆家嘴中心  APSMUSEUM携手上海陆家嘴中心呈现秋季大展“彩色玻璃窗”,以中瑞艺术家双个展的形式,探究“艺术与人工智能”,通过艺术的“玻璃”观看世界。来自中国的新媒体艺术家胡介鸣致力于光与色彩的研究,从我们熟悉的记忆出发,在“窗户”的分害和融合中反映空间和场景变化。瑞士的知名机械臂艺术家组合AATB则专注工业自动化和人机交互的研究,他们将机器人的潜力延伸到工厂领域之外,將冰冷的机
期刊
工作室角落的墙壁悬挂的作品是《十面灵璧》与下面方桌上的石头摆件相互印衬为空间增强整体性与关联性。画卷和书籍错落有致地堆放在平台桌上后方悬挂着艺术家的两幅画从左至右分别为《天象2016-18》和《创世纪2011-2》。  2005年,艺术家泰祥洲搬进原本是楼盘样板间的工作室。因为在顶层,工作室有弧形天花板,挑高达到8.5米,很适合艺术家进行大尺幅作品的创作。泰祥洲幼年起学习书法,90年代学习古代书画
期刊
步入这间顶层民居楼前,设想过与书籍设计纠缠大半生的吕敬人工作室里,书会是主角,但还是没料到,当书的数量庞大到无法预计之后,是怎样一番奇观:几乎所有的空间、角落,铺天盖地者被书占领,由他设计的书,他收藏的书,人家送给他的书、他私下做着玩儿的书、忘了来路的书……生活和工作仿佛都在书与书的间隙里安顿,作为爱书人,如此景象,恐怕就是最幸福的常态了。  参观完毕,面对我们的惊讶与羡慕,吕敬人却笑着说:“我这
期刊
天文馆内部富有各种弧线设计并巧妙运用了光影营造时间和空间的抽象意味。倒转穹顶采用了巨大的倒置玻璃张拉结构三根混凝土承重柱支撑起整个空间—条螺旋形坡道从地面延展至穹顶。中庭中央是一个巨大的傅科摆。除了天文馆的建筑与空间设计建筑师也对展陈提出建议。在一层“家园”展区观众可以体验作为家园的地球和太阳系,并央盘旋而上的参观过程中直达更为宽广的宇宙。  如果从天空俯视上海天文馆,除了建筑物本身如同行星运动轨
期刊